文革档案:根据《红嫂》改编的芭蕾舞剧《沂蒙颂》风靡一时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程伯佳饰演的英嫂 <红色娘子军>属于第一拨"样板戏"之列,一九七〇年开始大规模创编排演第二拨"样板戏",当时的芭蕾舞团被改名称作中国舞剧团,由于***首先想到的是将<红嫂>改成芭蕾舞剧,就指定刘庆棠负责芭蕾舞剧<红嫂>(后改名为<沂蒙颂>)的排演工作,芭蕾舞剧<红嫂>后来居上,反而比京剧<红嫂>更早定型.在布置下达了舞剧改编任务后,***还专门嘱咐:"<红嫂>从内容到形式都

程伯佳饰演的英嫂 《红色娘子军》属于第一拨“样板戏”之列,一九七〇年开始大规模创编排演第二拨“样板戏”,当时的芭蕾舞团被改名称作中国舞剧团,由于***首先想到的是将《红嫂》改成芭蕾舞剧,就指定刘庆棠负责芭蕾舞剧《红嫂》(后改名为《沂蒙颂》)的排演工作,芭蕾舞剧《红嫂》后来居上,反而比京剧《红嫂》更早定型。

在布置下达了舞剧改编任务后,***还专门嘱咐:“《红嫂》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改好,《红嫂》要另起名,要脱开那个地方,原来作者有问题。”于是按她的批示,舞剧《红嫂》不久就改名成了《沂蒙颂》,红嫂变成英嫂,彭林改成方排长。

按照惯例,在刘庆棠的主管下,“芭团”迅速地设立了由李承祥、徐杰、栗承廉、郭冰玲为编导,马运洪任舞美设计,刘廷禹、刘霖及之后又由杜鸣心参加作曲的《沂蒙颂》创作班子,随即创作组就去山东沂蒙山区体验生活。

在一九七一年初到这年六月的半年时间里,创作组六下沂蒙,足迹踏遍了全地区,他们不仅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小说《红嫂》的原型人物在沂南县,但在解放战争年代,类似红嫂的妇女何止成百上千!

在这贫困的老解放区,当年家家都是医院,个个都是护士,对人民子弟兵她们都倾注了自己真诚的爱心。创作组仅走访当年救护过解放军伤病员的大娘,就多达一百多位。这些体现着军民鱼水情的真实生动的材料,使创作人员无比地激动感奋。为了使舞剧的音乐具有山东地方特色,几位作曲家又去了胶东,对胶东的秧歌、民间小调及整个山东的戏曲音乐都进行了广泛的搜集。

就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创作组初步拟定一个剧本框架,确定了剧中的人物、事件、情节梗概。对剧中的音乐,经反复筛选和比较,他们选择了清新优美的快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作为剧中主人公英嫂的音乐主题。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地方特色,也因为音乐上更有发展余地。同时,舞美人员也根据当地的风景绘出了布景小样。

当年七月,从沂蒙地区风尘仆仆回到北京的创作组将剧本呈送给了***审阅,不久***就叫刘庆棠捎话创作组:“舞剧的剧本是假的,看不出具体的形象,剧本只有在舞台立起来以后,我再来看。”这话创作组琢磨着也对,没有对话的舞剧剧本,只能粗略地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故事情节走向,具体的非舞台上见不可。

于是他们根据剧本按步骤进入了创作阶段:先由编导会同作曲如同编定电影分镜头剧本一样,定下各场的音乐时间长度表及其大致所需的音乐气氛,接着由作曲写出音乐的钢琴谱,并录下音后交给编导;再由编导按音乐编排动作,指导演员进行排练;在舞蹈进入钢琴伴奏的排练同时,作曲完成了乐队总谱,让乐队进行排练;最后乐队与舞蹈合排。

舞剧作为一个舞蹈与音乐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十分复杂,其中为两者的配合小修小改可以说每日不断。当时剧中的主角最初选定了程伯佳饰英嫂,刘庆棠饰方排长。但这时已身居要职的刘庆棠已无法保证正常的排练,不久方排长的角色就由青年演员张肃代替了。

《沂蒙颂》的编创、排练工作十分紧张,虽然有京剧《红嫂》的剧本,但舞剧与京剧的艺术规律有明显的不同。为此不但要去掉原京剧中不适合舞剧的许多东西,而且要尽力从剧情中挖掘出符合舞剧表现的情节和细节,这不帝是重新创作。出于创作组在体验生活中的积累,开始是按大型舞剧来创作,并投入排练的。剧组上下经历了三个多月的幸勤劳动,《沂蒙颂》初步在舞台上立起来了。

***听了刘庆棠的汇报,兴致勃勃地审看了《沂蒙颂》彩排。可是在审看完了以后的座谈会上,***唯独说了句“剧中这个歌还有点山东味嘛”以示肯定外,其余的都是意见。也许因为她是山东人,从舞蹈、音乐、布景、道具直到服装的颜色、补丁的位置,挑出了不少毛病,提出了众多不无地方色彩的“指示”,尤其是第二场英嫂熬鸡汤的那场戏,对英嫂抓鸡、剥蒜、哄孩子等动作,不厌其详地连比划带说,作了具体细致的演示。

而她最关键的意见,是《沂蒙颂》的内容不够一出大型舞剧,“有多长搞多长,不要贪大嘛!

”***的这话,无疑是要把已成雏形的《沂蒙颂》推倒重来!但她的意见又不无一定的道理,大型《沂蒙颂》在结构上确实存在着松散、托沓的缺陷。

于是,《沂蒙颂》重起炉灶,创作组重新开始了又一轮的舞蹈和音乐设计。在排练过程中,经过了好几次反复,最后采形成了由序幕、四场戏和尾声的中型芭蕾舞剧的结构。

一九七二年初,芭蕾舞剧《沂蒙颂》在天桥剧场开始了试验性公演。它的公演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那个时代,无论是“样板戏”,还是其它的创作歌曲,要么是豪情激荡,要么是慷慨激昂,即便是一些京剧的成套唱腔中有一些徊逶低吟的抒情,也马上被下面的“革命斗志”所掩盖了。

然而《沂蒙颂》的音乐,却一反当时的风气,以深沉、委婉、细腻而又有张有弛的情感抒发,将英嫂这个普通农家妇女正直善良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波澜作了淋漓尽至的刻画。

尤其是由《沂蒙山小调》衍化而来的那首歌曲《我为亲人熬鸡汤》,一下子不胫而走,成了当时人们唯一能挂在嘴边的抒情歌曲。在剧中演唱这收歌的演员单秀荣,也像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领唱的朱逢博一样,名声大振,成了备受公众欢迎的歌唱演员。

《沂蒙颂》根据小说《红嫂》改编,表现沂蒙山区的群众红嫂,取奶汁救护伤员的军民鱼水情谊。音乐、舞蹈采用山东民间素材,富于乡土风味,充满生活气息。该剧编导李承祥、徐杰、郭冰玲,作曲刘廷禹、刘霖,舞美设计马运洪、郑曰洋,主要演员程伯佳、张肃等,一九七三年中国舞剧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