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纯的父母 林如的子女 林如王雪纯:名播音母亲和名主持女儿

2017-1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她们是母女.作为母亲,她是我国第一代优秀播音员之一,<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冷静知性和<阿信>的情感丰沛,让她富于特色的淳美嗓音成为人们心里一道

她们是母女。作为母亲,她是我国第一代优秀播音员之一,《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冷静知性和《阿信》的情感丰沛,让她富于特色的淳美嗓音成为人们心里一道最美丽的回忆。

作为女儿,她是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用清新的主持风格和富于亲和力的笑容带领我们游遍《环球》,探索《天工开物》秘密,在《正大综艺》中领略世界的奇妙。

作为著名播音员,林如不仅是女儿们的骄傲,著名主持人女儿王雪纯也是她的骄傲。林如说她并没有刻意教育女儿,只是一直观察孩子成长,给她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她们相处平淡,平淡中却透着温暖。

王雪纯是家中最小女儿,在母亲心里,她从来不是电视上精明干练、侃侃而谈的女主持,而是妈妈贴心乖巧的孩子。在家里,妈妈从来不叫她美丽诗意的名字“雪纯”,而是亲昵地唤她“三儿”。

孩提时代的雪纯聪明活泼。那时她总偷偷巴望父母上班离开,大人一走,她把小凳一搬站上去,打开母亲书柜,看着柜子里那么多“财富”,雪纯得意地笑了。后来林如知道,雪纯看书靠猜,每遇到不认识的字,她就反复通读后猜读音和意思,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

雪纯小小年纪能读“ 大书”,才华让大人啧啧称奇。后来,雪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老师盯上了。组织儿童录音是辛苦的事,不仅要分稿子,教他们读,还要组织纪律。雪纯省心多了,她识字早,不用教,到时候只要拿篇稿子给她读就好。雪纯得到少儿部老师青睐,意外闯进播音主持圈子,小小年纪就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外人员”,通过电波给小朋友念歌谣,讲故事。那年她刚满6岁。

母女俩成了同事,在同一办公楼工作。《小喇叭》在一楼,妈妈在四楼。尽管母女离得很近,上班时间却很少见面。妈妈播音的地方警卫严格,小播音员也由少儿部老师统一接送。因此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楼,人们很难看到林如母女手拉手下班回家的情景。

林如:“广播电台决定了我的人生”

说起和母亲职业性质相同,雪纯笑言是顺其自然,并没有因母亲是知名播音员就把播音主持作为志向,她当初也曾考虑学外语,学戏剧,但考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最有把握,更何况这是她的兴趣和特长。于是便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成为中央电视台一名主持人。

时光倒流回六十多年前,林如是北京贝满女中一名高三女生。1952年,正读高中的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中。虽想上大学深造,但考虑到国家需要,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到广播电台当了播音员。林如深有感触地说:“广播电台决定了我的人生。在这里我学到很多知识,每次播讲古文、古诗,都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读书成为我的必修课,直到今天见好书还爱不释手。读书为我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尽管林如对女儿教育本着随缘和自由发展态度,但当她听说雪纯报考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时,还是感到非常高兴,她说自己年轻时就梦想进入高等学府求学,女儿进入专业广播学院接受高等教育,让她感到欣慰。

母亲是永远的“语言权威”

虽然母亲没有刻意培养雪纯朗诵、播音兴趣,但母亲职业对女儿兴趣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妈妈播报《新闻和报纸摘要》时,全国人民都聆听她的声音,我并没有觉得这有多么了不起,反而是她备稿时严肃、认真、紧张、专注的一幕对我触动很深,至今仍牢牢印刻在我记忆中。正是这种工作态度,对我影响至深。”

现在,林如还帮电视台和出版社录制专题片配音和朗诵材料,严谨的备稿程序一项都不可少。摊满一桌子的稿件,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满标记。“有时只是短短三五分钟说话,幕后却需要做三五天功课,才能让这三五分钟变得有成效有分量。

”王雪纯看来,母亲是心中排名第一的“语言权威”,自己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遇到不认识的字,她下意识动作总是打电话询问母亲,身处国外也不例外。一个越洋电话,母亲不管忙什么,都会马上打开字典,帮女儿找出答案。“母亲常对我抱怨,说她离开一线久了,现在字音又总变来变去,她不可能每次都给我准确答案,但我遇到拿不准的字音,自然而然想到的还是她。”

平淡生活中的浓浓母女情

她们母女的相处模式,不是火一样热烈而是水一般温和。林如说她向来不娇宠孩子,就算三个女儿小时候,她也很少把她们抱来亲一亲。雪纯也说她不喜欢抱着母亲脖子撒娇。尽管母女感情看似温和平淡,母亲永远默默关心、爱着女儿,女儿永远有心、时时记挂母亲。

作为《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雪纯常需要到野外环境完成一些节目录制,有时会遇到些危险。回到家,聊天中把一些遇险经历当故事讲给母亲,因为她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忧。母亲林如总会说“这么危险,以后就不要做了”,但她知道,那是女儿真心喜欢的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