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小学经典诵读课贯穿一到六年级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勤对俭、巧对乖,水榭对山斋……”上午,府学小学灰瓦红柱的四合院校舍里传出这样齐诵“弟子规”、“笠翁对韵”的琅琅书声,让人有穿越时空的错觉。
“我们的经典诵读课贯穿一年级到六年级,低年级学《弟子规》,中年级学《笠翁对韵》,高年级学《论语》。”校长马丁一介绍说,虽然国学课是隔周一节,但诵读却是学生每天的功课。
“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经典诵读了,开始的时候每天早上老师带着大家读,读多了自然就能记下来了。”六年级学生高彤玥说。教国学的刘慧琴老师认为,低年级孩子的“读”也是“仿”的过程,所以老师们先要做“读”的榜样,老师“范读”让孩子们跟着学。
六年级8班的曹卓睿说:“最开始不太理解读的都是什么意思,就是觉得节奏感挺强的,挺好背。但是现在我们长大了,慢慢地就理解了。”听了孩子的感受,副校长高满洪笑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最初并不强求学生理解,但会通过各种诵读方式帮助孩子记住这些经典。”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诵读,老师们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趣味诵读法:拍手读、唱读、表演读,有的班级还把经典国学读出了花鼓戏的曲调。
“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国学老师郭珩说,“拍手读让古文更有节奏,好记忆;表演读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在展示中更加自信;配乐读就是把古文唱出来,所配的音乐都是我们自己选的,孩子们也很喜欢。”
六年级学生孙琢璠因为诵读经典而对国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说自己还曾经专门借了一身汉服,拉着妈妈到学校照相。“我们的校园本来就是古式建筑,我们也学习古人的经典文章,我觉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博大精深。”
副校长高满洪说:“我们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在经典诵读中得到熏陶和浸润,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学经典就应该大声读出来,在诵读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