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解说 李兵正解《道德经》二十八章 要懂得先见之明

2017-1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音:七.意:奇怪).为天下蹊,常得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直译:打猎的人看到雄的动物,没有看到雌的也要守着,天下人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总是这样没有变化.再说婴儿,看到白天,就等待着黑天到来,已经成为天下的一种程式,总是这样不变.再说一些不容易理解的事情,知道荣誉就会想到耻辱会随之而来,这个道理天下就不清楚了.这些不清楚的事情,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音:七。意:奇怪)。为天下蹊,常得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直译:

打猎的人看到雄的动物,没有看到雌的也要守着,天下人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总是这样没有变化。再说婴儿,看到白天,就等待着黑天到来,已经成为天下的一种程式,总是这样不变。再说一些不容易理解的事情,知道荣誉就会想到耻辱会随之而来,这个道理天下就不清楚了。这些不清楚的事情,要经常发生才可以明白。再说木头,木头锯开做成器具,圣人用,就像领导者一样,适才而用。所以高明的木匠不用割。

讲解:

第二十八章 要懂得先见之明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得不离。

打猎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他们看到雄的动物,就算没有看到雌的也要守着,肯定可以抓到雌的。天下人都知道这个规律,但是不知道是什么道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每次都是这样没有变化。

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

再说婴儿,他不知道白天、黑天是怎么回事,但是他看到白天,就知道等待着黑天到来,

这些事情已经成为天下的一种程式,都是这样,没有变化。

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

前面举的例子是容易理解的,再说一些不容易理解的事情,这里的“无极”代表相对于前两种情况稍微难理解一些的事情。有了荣誉就要想到耻辱会随之而来,这个道理天下就不清楚了。要经常发生才能使人们知道这个道理。(谷:偏僻。此处代表不清楚。)

许多人在得到荣誉以后对随之而来的侮辱想不开,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做出不良举动。有些人对侮辱他的人打击报复,甚至走向犯罪道路。有些人对待侮辱想不开甚至自杀。前面浅显的道理每个人都懂,稍微深一点人们就不懂了。

如果懂得了得到荣誉以后就会有侮辱的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现在人类的行为,如果都按照正确人生行为就不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懂得这些都是自然法则就会很理智的对待,就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何明白这些事情那,首先要学习,再有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运用日常人们都知道的道理去考虑自己的问题。这里只告诉你,自然法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可以解释所有的问题。

再将一个简单的例子:下雨人们都懂得打伞出门,如果不打伞,就会被淋。当今社会发展,高楼林立,走在楼下要随时注意楼上有可能掉下物品砸到自己,这个就不被很多人重视了。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同样是道理,有些人们懂得,而有些人们不懂得。

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再说木头,人们都知道要想做成家具就要把木头锯开。锯成所需要的形状,才能做器具。但是圣人做器具就不是这样,圣人知道举一反三,圣人会站在很高的地方看问题,就像领导者一样,圣人用木料是有所挑选的,懂得选用适合自己所需的形状的材料来用,虽然器具没有组成,但是圣人知道哪块木头放在哪里合适。所以圣人做事情就好像是一个高明的领导,择材而用,所以真正的木匠做器具是不用割的。

此章通过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可以使人举一反三的事情。以及一些生活中人们不太理解的可以通过前面可以理解的道理来说明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最后老子用圣人做木器的行为,告诉人们圣人本身是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的,再通过举一反三用到极致以后,就会有很好的效果。老子举的例子告诉人们达到极致以后,做木匠都可以不用锯。当然这里只是形容一种显著的状态。

总结:

此章要说明的是,讲道理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到了。道理是恒久不变的,要懂得先见之明,要学会举一反三,把道理运用到生活的个个角落才是最聪明的。其实这样做并不难,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就像:“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一样简单的道理。

学习这本《道德经》也是一样的道理,《道德经》只是讲明道理,不能涵盖天下所有的具体的事情,所以就要靠自己,通过学习道理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懂得事物的根本道理,才可以保证道理的正确性,再通过举一反三,来把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