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强面积的认识教案 面积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2017-1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内容是面积的认识.(出示电子课本)它是来自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第六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我说课的第一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1.说概念教学: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有"面"."物体表面"."封闭图形"和"面积".(关于概念教学,让我想起3月16日去南宁听课的两位特级教师,其中一位是来自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内容是面积的认识。(出示电子课本)它是来自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第六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我说课的第一个环节。      一、教材分析:   1、说概念教学: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有“面”、“物体表面”、“封闭图形”和“面积”。

(关于概念教学,让我想起3月16日去南宁听课的两位特级教师,其中一位是来自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那天他上的刚好是这节“面积的认识(有前概念)”和来自安徽省的“教坛明星”刘松带来的“认识方程”(没有前概念)这一课。

这两节课都是概念教学课,当时,俞老师的讲座内容就是(概念教学)。他说关于概念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前概念(无——有)从概念的含义开始,抓住概念的本质展开教学。

教学模式是:直接引出概念→感受→强化(五官:看、听、闻、摸、说)→练习。比如“质数”、“方程”。另一类是有前概念(有——有)教学从前概念入手,经过加工、改造、延伸得到概念。比如“分数”的前概念是“一圈”,“分数”的前概念是“平均分”,“周长”的前概念是“一圈”,还有“面积”的前概念是“面”。

本节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所以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从“面积”的前概念“面”来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理解“面”的含义,即物体表面,把这些面画下来就是一个封闭图形。然后在学生获得多种感性理解“面”的含义基础上,经过改造、加工、伸展,得出“面积”这个概念。

2、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⑴体验从生活中关于面的认识到数学中关于面积概念的概念形成过程。 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⑶学会选用观察法、重叠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难点: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4、教学方法:   (1)、直接引入法:    从“面”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什么“面”?这几个问题展开教学。

,   (2)、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合作探究法: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比较法(观察比较法、重叠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通过面积的比较,会选用恰当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5)、自学学习法: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5、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具。   学具:学生尺、硬卡纸、剪刀 二、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很多听过俞老师课的同事们都说:“俞正强老师上公开课上得好,但很“另类”,他的课,我们可以欣赏,也可能对自己有启发,但是很难模仿。

”我深入研究俞老师的这一节课,再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整合后的思路设计为 1、实践体验——感受面积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感悟“面”的含义) (2)、认识封闭图形(抽象出“面”的含义) (3)、推导出面积的概念 2、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用直接比较法(包括观察法和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和两个封闭图形的大小。

(2)、用间接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即小正方形)比较两个面积大小差异不明显的图形 3、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4、巩固应用 ——课后延伸 5、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教学流程 (一)、实践体验——面积的含义     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学生要理解面积的概念,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封闭图形”、“ 大小”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

    所以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说一说——什么是面?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哪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一摸——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比如:脸面、手面、书面、桌面、地面等,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画一画——从这么多的物体表面中,请学生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面。

学生画出来的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图形,然后通过讨论,得出:这些面都与物相连,称表面,有平面和曲面,画下来,每一个面都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从而理解“表面”、“封闭图形”的概念。

    4.比一比——用观察法和用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使学生知道“面有大小,面不讲轻重、长短”  讨论归纳: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 (1)观察比较法 (2)重叠比较法 (3)用小正方形做标准间接比较法(教学难点)    前两种方法学生刚才已掌握,着重分析第三种方法。

   2、出示两个(看不出哪个面积大,用重叠的方法也比较不出的哪个面积大)面积差异不明显的长方形。

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  )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

(出示电子书) 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 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 (三)、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1.自学——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老师讲解:长度单位与面积的关系。

(出示边长为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将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进行对比,以促进相关概念的精确分化。然后告诉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至于1米和1平方米的对比让学生推导得出。 最后请学生从信封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在黑板画1平方米,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面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四)、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①画1平方厘米; ②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③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你的手指按一按) ④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我们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⑤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用手掌压一压)  (五)、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得轻松愉快吗?(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 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镜面               ○                                                                桌面               □                                                      脸面               ☆                                                              台面               △         物体的表面      或   封闭图形的大小      叫做它们的面积 此板书简洁、易懂,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便于学生建构知识的结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关链接: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