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和林徽因谁漂亮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为何终身不嫁

2019-09-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她是"被时光之河湮没的一朵奇葩,亦是一个不老的传奇".她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也有人说她就是"民国第一才女",还是女词人中"三百年来第一"."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她又是"吕氏四姐妹"(吕惠如.吕美荪.吕碧城.吕坤秀)之一和之首,且有人称她是"风华绝代民国剩女",独身终老;她还与秋瑾齐名,号称"民国南

她是"被时光之河湮没的一朵奇葩,亦是一个不老的传奇"。她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也有人说她就是"民国第一才女",还是女词人中"三百年来第一"、"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她又是"吕氏四姐妹"(吕惠如、吕美荪、吕碧城、吕坤秀)之一和之首,且有人称她是"风华绝代民国剩女",独身终老;她还与秋瑾齐名,号称"民国南北二女侠"。

吕碧城和林徽因谁漂亮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为何终身不嫁

她是作家、报人、旅行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既美丽又聪慧,琴棋书画、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古典文学造诣冠绝天下,乃近代第一女词人、女报人;还工书画、擅琴艺,会说6国语言,包括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一直坚持只用文言创作,反对"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

吕碧城和林徽因谁漂亮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为何终身不嫁

有论者说,以她的艺术感觉和描写功力,如果能用白话文创作,成就可能超过新文学史上其他任何女性作家。曾是天津《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主笔;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出任总教习、监督;担任袁世凯总统府机要秘书、参政;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倡导动物保护与戒杀,自己晚年也彻底吃素。

吕碧城和林徽因谁漂亮 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为何终身不嫁

吕碧城(1883-1943),原名吕贤锡,号碧城,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山西太原,父亲吕凤歧为光绪进士、山西学政,吕碧城在四姐妹中排行老三。到吕碧城12岁时,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她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小姑娘的作品时,他惊讶得简直不敢相信。

1895年四姐妹的父亲吕凤歧父亲去世。由于吕家一门无男,族人便以其无后为由,巧取豪夺,霸占了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罹遭变故,亦连忙退婚。家庭破落,她不得不随同母亲、姐妹远走娘家,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还有一个说法是,当时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赶回安徽老家处理祖产,族人因觊觎其家产,竟唆使匪徒将吕母劫持。吕碧城在京城听到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但此事让小小年纪的吕碧城显示出非凡胆识,却也让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女子碧城竟能呼风唤雨,非同一般,于是提出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下来,双方协议解除婚约。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吕碧城虽身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人生产生了一定影响。

1903年春,吕碧城想去天津城内探访女子学校,被舅父苛责,年轻气盛的她,一怒之下,毅然"逃登火车",只身奔赴天津,一文不名、举目无亲。一个富家女子独自出门,这在当时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之举。好在认识了天津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暂得安置。

后在友人介绍下,年仅20岁的吕碧城结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1904年到1908年,吕碧城借助《大公报》这一阵地,积极为她的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而发表大量文章和诗词,并结识了大批当时的妇女运动领袖人物,与女革命家秋瑾尤其交好。

1904年5月秋瑾从北京来到天津,慕名拜访吕碧城。两人此番相会虽不足4天,却一见如故,情同姊妹,当即订为文字之交,可以称得上是两位新女性间的一段因缘佳话。1907年春,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刊,其发刊词即出于吕碧城之手。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颇大反响。

吕碧城连续发表的鼓吹女子解放的文章,观点大胆、言辞犀利,而其诗词又格律谨严、文采斐然,震动京、津两地,一时间出现"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侄李经义等人纷纷投诗迎合,推崇备至,一时间,京津文坛形成众星捧月的局面。她以女儿之身,却性情刚直率真、气概横刀立马,大方地与男人们交游,唱和诗词,赏玩琴棋,自由出入男性的社交场所,谈笑风生,成为清末社会一道奇谈。

她提倡兴办女学,将其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以此冲击积淀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1904年9月,于文坛大展锋芒、声誉鹊起的吕碧城,在英敛之的帮助下,得到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天津道尹唐绍仪的支持,认识严复、严范孙、傅增湘等津门名流,参与创办并出任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女子学校——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

而这一年她还不过21岁。两年后,该校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堂,吕碧城任监督(即校长)。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等人都曾在这里亲聆吕碧城授课。

1908年光绪与慈禧先后亡故,一大批人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国家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办才好。这时却有人填了一阕《百字令》:"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眉。屏蔽边疆,京垓金弊,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