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人杰地灵的地方】庐陵 中国真正人杰地灵的地方

2019-05-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是一个懒人,做事情总是有头无尾.为了督促自己将写作的习惯持续下去,借着出差和工作的契机,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写些东西,以此作为一种特殊仪式,证明"此地爷来过".每当下笔的时候,便会发觉很多脑海里面的碎碎念,终归无法成文.时间久了,每次更新文章之时,写什么成了我的一大心结.[中国最人杰地灵的地方]庐陵 中国真正人杰地灵的地方此次出差来到江西吉安,路途中打开百度搜索有关信息,"庐陵文化"一词多次跳入我视线中,出于好奇,尝试着去了解.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一个有趣的想法冒

我是一个懒人,做事情总是有头无尾。为了督促自己将写作的习惯持续下去,借着出差和工作的契机,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写些东西,以此作为一种特殊仪式,证明“此地爷来过”。

每当下笔的时候,便会发觉很多脑海里面的碎碎念,终归无法成文。时间久了,每次更新文章之时,写什么成了我的一大心结。

【中国最人杰地灵的地方】庐陵 中国真正人杰地灵的地方

此次出差来到江西吉安,路途中打开百度搜索有关信息,“庐陵文化”一词多次跳入我视线中,出于好奇,尝试着去了解。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一个有趣的想法冒了出来:何不对其进行精要整理,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重新梳理一番。

在这种念头的促使下,以后写什么便有了大方向——足之所至,笔所记也。今天这篇文章属于初次尝试,希望读者的你能够喜欢并有所收获。

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

吉安为江西省下辖地级市,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自古乃人文渊源之地,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而著称于世。

通俗来讲,就是“超级学霸”的故乡,“顶尖忠臣”的摇篮。在庐陵,流传着这么一段话:“一门六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

这些流传甚广的俗语形象地概括了庐陵科举成就的辉煌

“隔河两宰相”,说的是隔了一条恩江河,相继产生了欧阳修、文天祥两任宰相。自南唐以来,曾担任任正、副宰相职务的庐陵籍人士有24人。

“五里三状元”,是指明代庐陵吉水县文昌乡中了三个状元,王艮、刘俨、彭教,他们所在的村庄相隔约五里左右,历史上庐陵共出过21位状元。

而“一门三进士”、“一门四进士”、“一门五进士”的现象在庐陵历史上屡见不鲜。据相关学者统计,自唐至清,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占全国2.86%,占全省26.75%。而排名全国第二的苏州,进士仅为1771人,故民间有“三千进士冠华夏”的佳话。

庐陵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多次创造科举考试中独揽“团体数连冠”的奇迹。

其中,明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庐陵人包揽了状元、榜眼、探花,且前十名有七名庐陵人。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一甲头有三名;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前八名有四名;在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前六名中有四名;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前十名有三名;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前十名有四名来自庐陵。

明《永乐大典》中有一句话有这么一句记载“天下多举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由此可见,当时庐陵“学霸们”有多强悍。除此之外,庐陵地区还出了许多哲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农学家、科技家、水利家、医学家、教育家、音乐家、书画家和无所不通的学者等。

庐陵人在科举史上大放异彩,和庐陵地区历来重视教育分不开

一方面,庐陵人重视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有四大贤母:孟母三迁、陶母封坛退鲊、欧母以荻画地、岳母刺字。这其中庐陵就有两位贤母,一位是东晋陶侃之母湛氏,新干人。关于湛氏流传两个成语“截发留宾”“封坛退鲊”;另一位是北宋欧阳修母亲郑氏,史载“郑氏督教甚严,家贫无纸笔,尝以荻画地教子。”这是庐陵人重视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

重视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就衍生出许多良好的家风家训。如杨万里《诚斋文节公家训》:“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污,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另一方面,重视教育还体现在庐陵当地的民间风俗之中。当地有民谣:“山间茅屋书声琅,放下扁担考一场”;又有“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盘箕晒谷,教崽读书;砸锅卖铁,让儿上学”。诸如此类,莫不体现当地崇文向学的浓郁之风。

更为重要的是,从唐宋时起,在有识之士颜真卿、江万里等的倡导和推动下,庐陵大量地兴建书院学馆,书院的兴盛带动了当地学风的盛行。自唐代中期,江西就兴建的规模书院13所,而庐陵就有4所。唐至清,全国有书院近8000所,江西占有1071 所,庐陵占276 所。

如庐陵吉水皇寮书院,唐贞观年间兴建,是我国私人最早创办的书院之一。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代,吉州有书院37所。庐陵白鹭洲书院是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南宋吉州知军江万里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一直沿用至今。开创者江万里后为南宋宰相,首任山长欧阳守道为著名学者。

文天祥曾就读于白鹭洲书院,他每次进书院时,皆能看到祭祀于书院中的几位先贤,对其触动很大,立志要向先贤学习,这才有了后来的“死不愧庐陵”。后来的庐陵“九贤”亦是后人祭祀于书院供后世学习的。

另有阳明书院,是王阳明任庐陵知县时,在青原山讲学所创办的书院,阳明先生在此讲学,心学思想在这里广为传播。

书院的兴起,推动了教育较为普及,出现了“家有诗书,塾序相望”、“文风盛于江右”、“人无贵贱,无不读书”,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的喜人景象。在一千余年中,培育了大量人才,这是庐陵文化兴盛最直接的原因。

除了有“超级学霸”的故乡之称外,庐陵亦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也就是“顶尖忠臣”的摇篮

“文章”是指:唐宋八大家宋代领军人物欧阳修,诚斋体杨万里,宋代骈俪文专家周必大,爱国士人王庭珪,爱国词人刘辰翁,江湖诗人刘过,大明奇才解缙,台阁体盟主杨士奇……还有将“阳明心学”发扬光大的罗钦顺、罗洪先、邹元标、何心隐等庐陵大儒。

这里重点说“节义”,宋代有“五忠一节”,即忠烈公文天祥、文忠公欧阳修、文忠公周必大、忠襄公杨邦乂、忠简公胡铨, 文节公杨万里。此外,亦有:解缙谥文毅,杨士奇谥文贞,李时勉又谥文毅,刘球谥忠愍,罗伦也谥文毅,邹元标谥忠介等等,他们谥号中离不开忠、文、节、毅这样崇高的单字,充分反映了他们忠贞义节、刚毅正直的气质和品德。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辉映千古;杨邦乂是杨万里族叔,南宋初年留守建康,为金人所获,拒不投降,后被金人剖心致死,现今南京雨花台还有杨邦乂剖心处;周必大也是忠节义士,好几次上书皇帝指斥朝廷的不对之处;胡铨则被称为“史上脖子最硬的人”,他中进士不久即向宋高宗上书要求斩秦桧;明代则有解缙、邹元标、李时勉等,如李时勉因为反对迁都而惹怒朱棣,受到了严重责罚。

在近代,红军战争时期,庐陵地区光荣献身的烈士有姓名可数者,达50078人,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载,在1955至1965年授予中将军衔的全国177人,吉安地区22人,少将则为数更多。尤其是在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这个方圆才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革命时期走出了四位将军,其中两位中将,两位少将。

正由于这种“文章节义”,在《二十五史》中入列传人物的,庐陵多达287人,占江西 35%。在2000年所建的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在长262米用于记载中华文明发展重大事件和人物的青铜通道上,与庐陵名人有关的就有17项。

庐陵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有说不完的历史,这里文化灿烂,有千年古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吉安市、千年古窑——吉州窑、千年古铜——新干商代青铜器、千年古书院——白鹭洲书院、千年古刹——青原山净居寺、千年古村——渼陂和钓源、千年古墓——吉水东吴大墓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

每一个“千年故事”都值得我们去追寻,去了解那曾经的记忆,感受遥远历史尘埃中留给我们的触动。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人声嘶力竭,企图拼命发出高亢的声音,以吸引周围的注意。此时,那来自千年前的声音或许会如古钟那般给人当头一响,拨开人们眼前种种迷雾,使人心灵纯净。

我想,庐陵文化对于当地人的影响,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或许有那么一天,早上人们起来,透过窗户,仿佛回到了唐宋明清,街道上一片朗朗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