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渣滓洞

2019-12-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家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课本里面学过的那个一岁入狱,九岁就义的小萝卜头的故事吗? 现在小编要跟大家讲述的就是发生这个故事的地方, 臭名昭著的渣滓洞.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国民党军统局西迁重庆.1939年初,军统局在歌乐山下建立了"乡下办事处".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白公馆改为中美合作所校级军官招待所,军统局需要另觅新址关押白公馆的犯人,由此开辟了新的监狱--渣率洞.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渣滓洞渣溶洞原是一个煤窑,由程尔昌开办于1920年,因为开采出的煤质量不好,煤研

大家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课本里面学过的那个一岁入狱,九岁就义的小萝卜头的故事吗? 现在小编要跟大家讲述的就是发生这个故事的地方, 臭名昭著的渣滓洞。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国民党军统局西迁重庆。1939年初,军统局在歌乐山下建立了“乡下办事处”。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白公馆改为中美合作所校级军官招待所,军统局需要另觅新址关押白公馆的犯人,由此开辟了新的监狱——渣率洞。

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渣滓洞

渣溶洞原是一个煤窑,由程尔昌开办于1920年,因为开采出的煤质量不好,煤研石多,煤炭少,故当地人称之为“渣率洞”。煤窑离白公馆约五里路,位置偏僻,地势险峻,煤窑旁边有很大一块敞地,旁边还有矿主办公室和工人宿舍。军统局总务处长沈醉认为这里很适合改造为监狱,请局长戴签到现场查勘;戴签表示满意。由此,渣溶洞煤窑被征用,纳入到军统乡下办事处范围,成为军统重庆集中营的一部分。

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渣滓洞

渣溶洞看守所,前期主要用来关押军统的违纪人员,另外还关有个别政治犯。当时,大部分政治犯是被关在息烽集中营。被关押在这里的特务,虽已成阶下囚,却自称“休养人”或“休养同志”,表明是军统的“自己人”,以区别于其他“政治犯”。休养人又分为特别休养人、优待休养人、特殊休养人、一般休养人四种。

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渣滓洞

1946年7月,贵州息烽集中营被撤销,其关押人员迁往重庆渣溶洞看守所,之后,重庆望龙门看守所也被撤销,在押的10余人也并入渣溶洞关押。

1947年4月,渣溶洞看守所关闭,其中的关押人员全部迁往白公馆。

1947年12月15日,渣溶洞看守所重新开放关押“政治犯”。此时,它由军统局看守所更名为“西南长官公署行辕第二看守所”,关押1946年“六一大逮捕”中被捕的20余位进步人士。当时,国民政府国防部下达了一个《俘虏感训办法》,于是,行辕二处处长徐远举借这个名义,在渣率洞看守所挂起了“爱国青年感训队”的招牌。此后,陆续有近300名政治犯被关押至渣溶洞。

当时,被关押在渣溶洞的有:因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事件而被捕的江竹筠、余祖胜等100余人,有华莹山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蒋可然、陈以文等,还有在川东地下党成员、工商文化界爱国人士及爱国学生数十人。

渣溶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外院是特务办公室、审讯室和医务室,内院由牢房和放风坝组成。放风坝西侧有三间平房,其中一间为看守人员办公室。另两间为女牢房。放风坝正前方,是两层楼的土木结构男牢房,共16间。国民党当局从重庆撤退前夕,对关押在渣溶洞的革命志士进行了大屠杀,200多位革命志士先后壮烈牺牲,震惊中外。渣溶洞看守所仅有刘德彬、傅伯雍、孙重、盛国玉、李泽海、肖中鼎等15人侥幸脱险。

渣溶洞看守所在“11·27”大屠杀后被部分烧毁。现在的渣溶洞是根据脱险志士们的回忆,在20世纪60年代复原修建的。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原军统重庆集中营和中美合作所范围划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在该遗址范围内建成“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作为一个阶级斗争教育的场所。1984年,该展览馆改名为“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编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有开拓之功的共产党员!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开拓还是发展,共产党人在不断挑战中成长,在百姓心中筑起一座座丰碑。世事变迁,不变的是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对党的热爱与忠诚、对百姓安康的殷殷期盼。而这些,都凝结成一个声音:为万世开太平。 小编和大家一起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