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书笔记

2019-04-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个月去南京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第一次听窦桂梅校长的课,那个"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人,那个全国小学语文老师心中神一般存在的人,站在南京人民大会堂2000多人的会场正中央,带着孩子们上科学绘本课<来喝水吧>,她忘记了我们的存在,让我们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安静听课,真正去感受图画和文本的张力,感受课堂的魅力.[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书笔记听完这节课我说不出来哪里好,浑然天成的一节课,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引,我没有能

上个月去南京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第一次听窦桂梅校长的课,那个“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人,那个全国小学语文老师心中神一般存在的人,站在南京人民大会堂2000多人的会场正中央,带着孩子们上科学绘本课《来喝水吧》,她忘记了我们的存在,让我们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安静听课,真正去感受图画和文本的张力,感受课堂的魅力。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书笔记

听完这节课我说不出来哪里好,浑然天成的一节课,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引,我没有能评价它的能力,如同要与人形容一个女子的美貌,再怎样华丽的措辞,都觉得不准确,要想知道真面目,还是自己去听、去看、去感觉吧。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书笔记

今天读完2015年出版的《窦桂梅的阅读课堂》,书中完整呈现窦桂梅校长执教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童话、图画书和小说体裁的几个典型课例,它们是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古典小说《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童话故事《丑小鸭》、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书笔记

和《皇帝的新装》、图画书《我爸爸》、《大脚丫跳芭蕾》。

《牛郎织女》用“聊故事”的方式切入,设计思路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什么情况下写的”,通过梳理牛郎和牛、织女、哥嫂、王母娘娘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归类为人与神、人与动物、人间与天上三种。人物梳理结束概括故事内容;“怎么写的”的话题抛给学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抓住“表现手法”让学生看看有哪些发现,这其中总结出了“设悬念”、“反衬”、“拟人手法”等。

有了手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手法要表达什么?过渡到体会故事的思想感情上,从牛郎的“决心”中感受古代男耕女织的美满生活、王母娘娘破坏牛郎织女的婚姻后牛郎的勇气。

窦桂梅校长主张教材解读要在宏大背景支持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所谓宏大背景,不仅对课文本身,还要对相关评论、课文出自的原著、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同题材的相关作品等等都要有所涉猎。并且调动一切资源,听讲座、访谈、沙龙等,拓展各种渠道,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前两部分的“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解决了文本本身,后两部分“为什么写→什么情况下写的”就是上述的“宏大背景”,这就是课堂的超越。在这两部分中窦桂梅校长带领孩子追本溯源,从《诗经·小雅》中寻访“牛郎织女”故事的踪迹、起源和流变,再通过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横向比较,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和《牛郎织女》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学习。

接着,将横向比较的范围扩大至全世界,与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做简单比较。

纵向对比时将从古到今三个版本的《牛郎织女》进行人物对比,分析叶圣陶笔下的人物要传达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改写这个故事。

在古典小说的导读中窦桂梅校长选了《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本课第一课时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梳理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并且强调“起因、经过、结果”加起来就是主要内容。然后走进故事发生的环境——虎狼成阵、千尺大蟒、万丈长蛇的“高山”。

情节是小说的内核,窦桂梅校长从“三变”入手,白骨精为了吃上唐僧肉分别变成了美貌的村姑、八旬老妇人、白发老公公,每一变都有“起因”和妙处。“三变”聊完聊“三打”,孙悟空“三打”的句子直接提炼出来,体会三次动作的变化,最后聊唐僧的“三责”,“三打”不同,“三责”也不同,唐僧每一责都是怎么责的,让学生细细品味,

从“三”中提出“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去发现故事和整本书的结构密码。第二课时中设计了“评点人物”,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对唐僧、猪八戒、孙悟空的看法。然后将课堂引向深入思考:“师徒四人咋这样的磨砺中,修炼的究竟是什么?”教师点出“向善”的主题,并出示了胡适、崔岱远、何松阳等名人对《西游记》的评价。

在自评中窦桂梅校长讲了如何“深度备课”,没有深度备课就无法呈现有深度的课堂的。她说:“所谓深度备课,就是指以教材为起点,在深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可以利用的一切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适度合理,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深度备课首先要“初读教材及参考说明”,从头到尾细读文本,这种阅读应该像地毯式的轰炸,“让每一个字,每一段话,从自己的口中,从自己的内心流过,沉淀出‘大概内容’”,然后“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故事是人写的,要想了解精髓,就要透过故事,关注故事后面站着的那个人——作者,要尽可能的多读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还要大量读“选读原著和相关评论”,这些了解,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更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然后“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只有再次精读文本,才能从中提炼中一个主题。

最后在主题下“确定教学基调与策略”,这里强调“教学氛围一定是轻松不是沉重”、“教学结构,要网状不要线性”,所谓“网状”,就是“在散漫中将知识、文化和思想慢慢渗透给学生,最后以主题加以提升总结”,教学方式还应“聊谈而不是串讲”,这种“聊”不是“说说”、“读读”,而是以儿童为主体,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故事因素,站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教学形式。

《丑小鸭》的主题提炼是“高贵”,第一步将7000的原文和删改后的500字的课文做对比,让学生体会童话寓言的味道,这种味道从“出生”时的环境描述体会安徒生语言的诗意;从“童年”到处被人“啄”体会丑小鸭苦难的童年;再从“成长”路上遇到的野鸭、大雁、猎人、公猫、母鸡、老太婆的相关语言和对话中体会“苦难中拥有梦想”的丑小鸭坎坷的经历;在“飞翔”中出示飞翔前后的五个情节,让学生选择哪个最不能删,并体会过去的丑小鸭和飞翔后的丑小鸭的“苦难”与“幸福”,然后点题“天鹅蛋象征一颗高贵的心”。

第二课时走进安徒生,从他的自传“我生命的童话故事”选择几段,也分为“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几个小题目,从安徒生的自传和《丑小鸭》的故事对比中让学生讨论“发现了什么”,窦桂梅校长最后总结“每一个童话都有安徒生的影子,或许还有你的影子,你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你的人生也会向高贵走去,并对自己说——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

相信每位教师在设计《丑小鸭》这一课中,都会有不同的元素,不一定窦桂梅版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教育教学也有其高贵的灵魂所在,就是“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如果我们愿意,在每个童话都能找到自己。人怎么过好这一生?就像“童话阅读课怎么上?”的问题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弗兰克尔说过:“我们怎能了解一个人,除非我们去爱!”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人人皆知,“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主色调,窦桂梅校长也解读了小女孩的“不幸”,它包括“寒冷、恐惧、饥饿、孤独、痛苦”,这些也是人人皆知的“不幸”,可是这节课的亮点在于“不幸”过后的“幸福”,这“幸福”从何而来呢?来自死亡前有了食物的“满足”、看到火炉的“温暖”、看到圣诞树的“安宁”和感受到奶奶的“疼爱”,火柴的光明和温暖带小女孩获得了这些“幸福”。

可是,小女孩在“不幸”中原本可以抱怨甚至报复的,可她却选择了“忍耐”,这是本课带给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提升“幸福”的部分,窦桂梅校长提到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上帝”代表什么?“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而是,对苦难的承受,对清贫的满足,对梦想的渴望。”

这节课从“不幸”到“幸福”的转身,是我未曾想过的,一般来说,对这个童话故事的评论大多是指向社会的残酷和穷人的悲惨命运,但是这种在“不幸”中解读出以小女孩为代表的人世“离上帝最近的人”,他们在苦难和悲惨中选择“忍耐痛苦”和“渴望幸福”的品质,让我心中也重新对这个童话故事有了更多敬意。

《我爸爸》的图画书阅读课分为“看图”、“回味”、“创作”、“升华”四个部分,在南京论坛上窦桂梅校长执教《来喝水吧》时也是采取这样的办法“一幅幅的看图”,边看边说,师生完全沉浸在图画中感受这个不一样的“爸爸”;“回味”环节从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一幅图切入,充分交流,鼓励学生表达,总结句式“像…一样…”结合生活让学生对自己的爸爸说话。

“创作”环节是写的训练,让学生用“像…一样…”、“像…一样…”、“也像…一样…”说一句话并配图。“升华”部分的主题自然是“爱”,所有的创作体现的都是“爸爸爱我,永远爱我”。

这课,让父爱接地气了,爸爸的形象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刻板、严肃和高高在上,而是变得柔软、幽默、热情。谁说爸爸一定是板着脸的呢?那种板起脸的爱,终究是和孩子有距离的。

《大脚丫跳芭蕾》中的教学环节很简单“我发现、我发现、我还发现”,可是这一课触动我的是“发现评委”、“发现厨师”和“发现贝琳达”的小组讨论,我也给学生上过这一课,可是并没有发现“评委”和“厨师”,即使发现了,也是一带而过,课堂上的交流和赞美都给了“贝琳达”,可是没有对“评委”和“厨师”的对比研读,何来“贝琳达”的成长呢?

课堂实录里学生的发言积极踊跃,“发现”特别的多,周益民在评课中说学生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发现”,是教师营造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什么是“支持性的环境”?是教师对学生的“无限信任”、教师“讲述的节奏设计”和教师的“顺学而导的巧妙点拨”。

小说《魅力》一课让我赞叹和佩服的是“质疑”环节,我在课堂上也经常设计“质疑”,可是本课的“质疑”非常巧妙,窦桂梅校长引导学生完成概括主要内容和读后感受后,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主要内容聊完了,又谈了你们的感受,课文似乎学完了,接下来咱们干什么呢?”

学生马上意识到“应该提出问题”,在诸多问题中,窦桂梅校长将矛盾集中在“为什么买?”和“为什么卖”两个问题上,对比体会卡佳在买汤姆叔叔时的激动和卖汤姆叔叔时的忧伤,引导学生思考“童心可贵”,最后的结束语非常精彩:“长大永远是必然,但童年里那第一次,生命最初的第一次里的天真、可爱、善良、同情心应永远地保有在我们的心中,但愿我们所有的同学即便长大了也要努力成为长大的儿童。”

《皇帝的新装》一课中学生的“预学”部分学生已经做的很好,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人物、主题等多个层面进行总结汇报。接下来的课堂从“聚焦新装”进入,在“新装”中迷失的人物有哪些,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研究,在“聚焦人物”中小组讨论汇报“大臣”、“百姓”和“皇帝”,逐个分析这些人物的特征,重点讨论和总结“皇帝爱新装、皇帝爱权利、皇帝爱面子”,在“聚焦结尾”环节,学生选择片段进行表演,然后“聚焦现实,课内外整合”,让学生“链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上找类似皇帝的新装这样的事情,小结时教师点题“安徒生像让大人像孩子一样回到事情本身。

《皇帝的新装》的主题提炼是“回到事情本身”,这是一个又深度的哲学意味较浓的话题,为此窦桂梅校长还请教了哲学教授,得到了答案。“事情本身”指的是“事物的本真、本来的面目,更是指每个人真正的自我。”“回到事情本身”是排除一切成见和定见,在意识之中追寻事情的本质,反思我们思想世界的“原点”。把这篇闻名世界的童话故事放一个这样的主题,让我惊叹,这不仅仅需要知识积累和教学智慧,还需要莫大的勇气。

细细读来这一堂堂精彩的阅读课,看到的不仅是窦桂梅校长“导入的精准、过渡的畅达、结课的精彩、教学高潮推进的步步为营、指导学生朗读的丝丝入扣……”作为语文教师,看到这样的课堂,深深懂得此时的完美、彼时的努力。窦桂梅校长的教学功力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个高度不仅是指教师个人,一切教学艺术都可以归结为“术”,而“关注儿童生命成长”是“道”,一切基于“儿童本位”的课堂才是真课堂。

我们这些走在阅读路上的语文教师,除了感受窦桂梅的个人魅力外,除了永远尊重儿童、向儿童学习外,还要走向专业自我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