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老公 【全球囧闻】耶伦的老公告诉你:为何卖保险会卖成不要脸?

2017-05-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美联储主席耶伦将会在本周三(12月16日)再度亮相,并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而如果不出所料的话,美联储加息的那一只靴子也将会在那时最终"咚"地一声落地,这将暂时了却许多人的心事.不过在此之前长达十天的时间里,所有美联储高层官员都处在所谓的"噤声期"中,所以,在耶伦奶奶亮相之前,大家还是暂时先稍安勿燥,可以关注些其他领域的消息状况,来静观其变.在上一期的[囧闻]中,小编和大家讲过,国内许多"经济学家"在具体课题的研究中往往陷入不接地气,自说自话自筑空

美联储主席耶伦将会在本周三(12月16日)再度亮相,并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而如果不出所料的话,美联储加息的那一只靴子也将会在那时最终“咚”地一声落地,这将暂时了却许多人的心事。不过在此之前长达十天的时间里,所有美联储高层官员都处在所谓的“噤声期”中,所以,在耶伦奶奶亮相之前,大家还是暂时先稍安勿燥,可以关注些其他领域的消息状况,来静观其变。

在上一期的【囧闻】中,小编和大家讲过,国内许多“经济学家”在具体课题的研究中往往陷入不接地气,自说自话自筑空中楼阁,以致于因为缺乏常识而沦为公众笑柄的处境。但事实上,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心理学。这一点上,同样是科班出身学富五车的美联储官员就给天朝“象牙塔”中的“叫兽”们做了正面示范。

事实上,在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正确引导和调控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和货币政策的预期,对于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外部的压力和自身的调整,都迫使美联储加强自身政策的透明度,避免“信息不对称”环境带来的彼此相互伤害困境。

当年,耶伦的丈夫阿克洛夫在2001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课题,就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议题:如何防止交易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他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二手车市场上的买主不愿为性能不明的旧车支付过多的价钱,而相应地,卖好车的卖主因为卖不出好价钱而惜售,市场上更加被不靠谱的烂车充斥,因此买家更加不愿出高价,以此恶性循环……

因为作为普通买家,大家缺少在市场上一眼就鉴别出好车和烂车的能力,因为,为了自保起见,哪怕只上路开过一次的准新车,也会被当成摇摇欲坠,除了喇叭不响别的零件都响的老爷车的等价物,所以,大家也就只肯出这些钱。人性逐利的原则决定了这个“囚徒困境”无法通过买卖双方的自行博弈来化解,而必须通过第三方渠道,比如政府立法的强制约束,或者有“慧眼识车”的第三方专业鉴定平台的介入。

不光二手汽车市场如此,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往往都充斥着上述现象。比如,在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大家都端着“铁饭碗”,勤恳、优秀的工人并不能得到比其同事更多的报酬,于是,整个工厂中所弥散的气氛便是所有工人以出工不出力的姿态工作,来换取仅供糊口的微薄薪酬,所谓“厂里假装给我发工资,我假装给厂里干活……”有个经典的故事说:改革开发初期,一个德国专家来考察中国北方某城市的工厂,先参观了食堂之后非常生气,说:你们给工人吃这样粗劣的食物,让他们怎么工作?而之后在参观了车间之后,则更生气,说:活都能干成这样,根本就不该给饭吃!

虽然就业市场的上述状况随着先进的绩效管理制度的引进,至少在当下的私营经济领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在消费领域还存在着。比如,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就一直是个令人诟病的领域,信息不对称的后果是大家一不小心就会吃到有毒有害食品,以致于有人开玩笑说,每个中国人被拍扁之后,因为其所摄入的食物状况,都可以变成一张完整的元素周期表。

所以,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大家更倾向于食用有牌有标签的正规厂家生产的食物,而不是路边流动摊贩的食品,这也是保身之举。当然,也要为了口腹之欲而“不要命”地大嚼黑暗料理食品者,这个暂时不在讨论范围之中。

如果说,大家对于实体的衣食产品尚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虽然有,但是还不致于严重到无法接受的话,那么在更加复杂的金融领域,情况就又有所不同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种P2P理财产品有如雨后春笋,而负责营销这类产品的业务员往往只会告诉大家,你投入了多少钱之后,到期能够拿回多少,至于你的本金到底被拿去干什么了,则语焉不详。

而其合同书上用难懂又模棱两可的“春秋笔法”写的各种权益和责任条款,偏偏又是其主要受众中老年群体所根本无法理解的,于是,是否会被骗,就取决于买者是否没有被高额收益冲昏头脑,也取决于营销人员是否还有几分天良了……

而麻烦的问题就在于,面向大众的金融保险理财产品市场,本身也遵循“劣币淘汰良币”的准则,社会公众缺少风险意识,却贪婪地期望高收益,而没有底薪或者底薪十分微薄的营销人员,则只有靠充分展示“大忽悠”技巧才能才能做出更多的业绩得到更多的提成,为此不惜把收益远景说得花好稻好,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一再回避,便是理所当然。

于是,几个回合下来,有着初步金融常识和审慎投资理念的客户,和天良未泯愿意诚实经营的营销人员全都被大浪淘沙淘汰出局,整个行业沦为“骗子找傻子”的低层次游戏,也就在所难免。

这个问题的最典型之处,还是出在国内的人寿保险行业。当年,保险业从西方引进了旨在规避上文所述的全职职员出工不出力怠工的所谓“代理人”制度,却不料在新的环境下“水土不服”。在全社会都不知道保险的意义何在的状况下,“保险代理人”只有告诉大家:买了保险之后日侯可以发财,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客户,从而抽取佣金填饱自己的腰包。

所以,保险营销员会使出全身本事来诱使大家签单。而一旦日后果真出险需要兑付,保险公司往往会拿出一大堆的免责条款,说:这是当年我们的营销人员没有解释清楚,不过这位营销员现在早已离职,所以,很抱歉,但是……

于是人寿保险这个行业的名声便因此江河日下,最终一度沦落到了“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的千夫所指地步,这是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但造成这个结果的,却是大家齐心协力的后果,因为整个社会都并没有从小农时代的贪婪和短视中走出来。

小编当年在自己雇佣自己当“创业人士”时,因为没有医保,而给自己买过一份为期一年的商业重疾保险,保费每月100元,这在小编的老妈看来就是完全浪费钱的败家子行为,因为按她老人家的说法:瞧你能吃能睡壮得像头牛,哪会有什么“重疾”,何苦浪费这个钱?于是只能说,观念的改变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在前一阵子流行过去香港背奶粉之后,现在又流行一部分已经有了初步的保障意识的大陆人去香港买保险,哪怕在两地经营业务的其实是同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只因为社会环境和营销队伍素质的不同就“橘生淮北为枳”,这想想也是莫大的悲哀。

只不过,有保险业务员店大欺客骗客户的,就也有客户客大欺店反其道而行之的,此所谓“恶意骗保”,说到底还是把提供保障的保险当作了发财工具来用。一个经典的笑话便是:一个男子为自己的妻子买了200万的人身意外保险之后,迫不及待地问营销员小姐:如果我太太今天晚上就去世了,能赔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