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述法】刘少奇长孙阿廖沙:讲述红色历史 传递中俄情缘

2019-1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早,阿廖沙来到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办公室,擦拭起几个装有老照片的相框.阳光透过百叶窗照射到书柜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正如他在中国的日子.中俄混血的阿廖沙在莫斯科曾是一名航天航空测控工程师,如今在广州接力传承一份家族情缘:"爷爷刘少奇是中苏友好协会的首任会长,我的父母.我和我的孩子都从事中俄友好方面的工作--"[历史讲述法]刘少奇长孙阿廖沙:讲述红色历史 传递中俄情缘这名已定居广州13年的"老广"说,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而且在不断深化,广州是两国之间一个很好

一早,阿廖沙来到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办公室,擦拭起几个装有老照片的相框。阳光透过百叶窗照射到书柜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正如他在中国的日子。

中俄混血的阿廖沙在莫斯科曾是一名航天航空测控工程师,如今在广州接力传承一份家族情缘:“爷爷刘少奇是中苏友好协会的首任会长,我的父母、我和我的孩子都从事中俄友好方面的工作……”

【历史讲述法】刘少奇长孙阿廖沙:讲述红色历史 传递中俄情缘

这名已定居广州13年的“老广”说,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而且在不断深化,广州是两国之间一个很好的舞台。

●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胡良光 实习生 陈舒婷

“我的根一直在中国”

阿廖沙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张黑白照片:一位白发老人亲昵地搂着一个苏联男孩,俯身轻吻他的脸颊,小男孩可爱的圆脸上带着些许羞涩。

【历史讲述法】刘少奇长孙阿廖沙:讲述红色历史 传递中俄情缘

这是阿廖沙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爷爷——刘少奇。当时他5岁,已经开始记事了。“那是1960年,爷爷赴苏出席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特别来看望在莫斯科的亲人。这张相片就是那时候拍的。”阿廖沙回忆道。

1939年9月,刘少奇的大儿子刘允斌和女儿刘爱琴被送往苏联学习。1950年,刘允斌与大学同学玛拉结婚,并先后生育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在刘允斌回国后,玛拉一直带着儿女在莫斯科生活。

【历史讲述法】刘少奇长孙阿廖沙:讲述红色历史 传递中俄情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阿廖沙对自己的身世了解有限。“当时年纪小,我还不是很理解,长大后读中国历史和爷爷的传记,才有了更多认识。”

“在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在身边,总是有些遗憾的。好在,父亲定期给家里写信,还寄来图画书。”阿廖沙记得,父亲用铅笔把中文图画书一字一句翻译成俄文,“很贴心”。书里讲述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让他对遥远的东方国度心怀憧憬。家书中的报国恤民、立志勉学、睦亲齐家等家训,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然而,由于中苏关系的变化,刘允斌的家书在上世纪60年代中断。玛拉母子一度想要重新建立与中国亲人的联络,却始终未能如愿。后来,阿廖沙自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进入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从事国防科技研究。

1987年,一个朋友突然带来刘少奇长女刘爱琴从北京捎来的口信。玛拉母子才得知刘允斌已经去世的消息。之后,书信往来逐渐增多,阿廖沙暗自许下要到中国的心愿。他在致奶奶王光美的家书中写道:“我的根一直在中国。”

移居广州13年

刘维宁这个中文名,是姑姑刘爱琴给阿廖沙起的。“刘是家族姓氏,维是辈分排行,宁是说我的性格宁静。”他说。

2003年,阿廖沙先飞往北京,然后前往湖南宁乡老家认祖归宗,随后走访了四川、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

宁乡的寻根之旅,让他对家族有了更多认识,同时更以爷爷为傲。当时非典疫情尚未完全消退,阿廖沙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的优势。在他眼中,中国的经济也格外欣欣向荣。

此后,阿廖沙和太太冬妮娅频繁往返于中俄两国。在中国,阿廖沙犹如鱼儿回归海洋,不仅没有任何不适,反而觉得眼前的一切充满惊喜。

他渐渐意识到,只有常居中国,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真正地融入中国。在寒冷的俄罗斯首都长大的他,更希望找一个相对温暖、简单的城市。他发现广州正好符合这些条件,还有各式美食,于是在2006年举家定居羊城。

“刚来时,广州只有两三条地铁,小蛮腰还在建设……现在完全变了样。”十余年来,阿廖沙见证了广州城市版图不断升级扩容。他毫不掩饰对这里的喜爱,笑言自己是一个“老广”。

跟许多广州年轻人一样,他家住番禺,工作在珠江新城,每天开车上下班。春节时,他会和家人一起“行花街”,买年花,把家里装点得繁花似锦。2017年,他还成为广东首批拿到最新版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士之一。

令他欣慰的是,一对儿女从小就知晓家族历史,对中华文化兴趣浓厚,且都在暨南大学深造过。儿子刘安东目前常住广州,女儿刘丽达在莫斯科负责当地刘少奇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三个孙女,也都在学习中文。外出时,一家老少三代还会各自秀一下中文,载笑载言。

“有了全新的人生”

人生看似偶然,实则因缘环环相扣。特殊的家庭背景与生活际遇,为阿廖沙开启新事业埋下了伏笔。

“回到中国,让我有了全新的人生。”阿廖沙庆幸自己的选择。定居广州后,他和朋友创立了非营利性组织——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将总部定于莫斯科,在广州、北京、上海各设办事处。成立10年来,协会从促进中俄工商企业界对接入手,逐渐向增强两国地方政府交流等方面拓展,并延伸至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俄两国的合作带来了新的空间,通过他的讲述,很多俄罗斯人也对广东有了强烈的兴趣。每年,阿廖沙和团队要接待二三十个来华访问的俄罗斯代表团。这种交流是双向的,而且愈加频繁。今年6月,阿廖沙团队促成了中俄医药产品注册服务中心在广州揭牌,同期举办了首届中俄生物产业合作论坛;7月,他们又协助广东省贸促会赴莫斯科,举办中国(广东)—俄罗斯商务合作交流会。

“从鞋帽、服装、家具到数码家电,大量广货从东莞石龙口岸启程,通过班列发往俄罗斯,全面进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阿廖沙指出,俄罗斯是中欧班列的主要枢纽地、集散地,粤企和俄罗斯企业同为中欧班列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我希望能协助中俄两地更多企业,实现对接、多赢。”

在工作之余,他还经常出现在各大学校的演讲台上,向年轻一辈讲述红色历史,传递中俄情缘。尽管已经64岁了,阿廖沙还没想过退休的事,对于这份中俄友好事业,他乐在其中。

■对话

“广东制造”已是世界一流

南方日报:俄罗斯人眼中的“广东制造”是怎样的?

阿廖沙:现在,广东商品的质量已是世界一流。数量多、性价比高、品种丰富成为广东制造的亮点。有些俄罗斯人还到广东投资设厂,生产鞋子、服装和空调。广东一流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精准的交货时间,是俄罗斯投资者最看重的。

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是现在广东制造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也是广东开展对外合作的重要方向。

南方日报:在广东的俄罗斯人还涉及哪些重点行业?

阿廖沙:不少人从事教育工作,既有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任职的,也有在中小学做外教的。有些俄罗斯人从事艺术类、商业中介和贸易类工作。近些年,越来越多俄罗斯文化团体来访广东,也有艺术家到这里办展。

南方日报:您观看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吗?有何感触?

阿廖沙:10月1日,我们全家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收看了电视直播。盛大隆重的阅兵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曾在苏联服役并参加过阅兵的一名老兵,我感受到每个士兵在广场上行走的脉搏。这是一种雄伟的景象,让人钦佩和骄傲。新中国在这70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群众游行中设置了一个重要方阵——“致敬”方阵,由新中国开国元勋亲属、英烈子女、老战士等所组成,这代表着国家对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尊重。当时,姑姑刘亭举着爷爷刘少奇的画像出现在方阵中。我感到无比激动、自豪。

我的祖辈、父辈都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新中国今日的伟大成就,萌发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之时。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共同发展的一部分,会给全世界带来益处。作为第三代,我愿传承先辈的使命。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俄有什么合作空间?

阿廖沙:我觉得至少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文化、旅游、金融,比如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大湾区游客到俄罗斯观光;第二是传统商贸领域,还可以不断拓展深度与广度;第三,教育方面合作也在加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建立就是典型的例子;第四,科技创新产业也是双方可以一起攻关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