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百度百科 我看《无人生还》

2019-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阿婆的作品,已经拜读了21本,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更新当中.就从我刚刚读完的<无人生还>来说,个人感觉,这部作品并没有如阿婆的其他作品那样,令我回味无穷.相反,在看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重新回味的时候,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无人生还百度百科 我看<无人生还>这部作品的情节发展,依据一首童谣展开--虽然是童谣,但看完之后直让人脊背发凉.而小说中被各种理由邀请到荒凉的.与世隔绝的士兵岛上的十名客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几天内的命运,即将验证到这首可怕的童谣之中.无人生还百度百科 我看<

阿婆的作品,已经拜读了21本,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更新当中。

就从我刚刚读完的《无人生还》来说,个人感觉,这部作品并没有如阿婆的其他作品那样,令我回味无穷。相反,在看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重新回味的时候,说实话,我不太喜欢。

无人生还百度百科 我看《无人生还》

这部作品的情节发展,依据一首童谣展开——

虽然是童谣,但看完之后直让人脊背发凉。而小说中被各种理由邀请到荒凉的、与世隔绝的士兵岛上的十名客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几天内的命运,即将验证到这首可怕的童谣之中。

无人生还百度百科 我看《无人生还》

我必须承认,在一开始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就被小说营造的诡异氛围所吸引。而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被邀请到士兵岛上的客人一个个离奇死去,究竟是怎么回事?到最后,苏格兰场的警探面对小岛上豪华别墅内的十具尸体,一筹莫展。究竟是何人所为,似乎会成为一个永久的谜团无法大白于天下了。

无人生还百度百科 我看《无人生还》

好在阿婆在小说的最后,通过凶手放进漂流瓶中的自白书,我们最终才得知了真相。

然而,就是这个最终的谜底,让我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通过小说我们知道,这十名被邀请到士兵岛上的客人,全都因为过往某些罪行而集中到了一起。而这些罪行,恰恰不在法律惩戒的范围之内。于是,凶手为了“伸张正义”,让这些法律无法处死的“罪人”(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我觉得这十名客人中,有一些罪不至死,甚至连“罪”都称不上)通过他的巧妙安排,逐一走上了黄泉路。

看似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我无论如何也没有像读阿婆其他作品那样,有一种邪不压正的满足感。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因为这位凶手伸张所谓正义的手段,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

比如第五个死者——埃米莉·卡罗琳·布伦特小姐。这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的女士,之所以会被邀请到这个岛上,是因为凶手打听到她曾经的一位名叫比阿特丽丝·泰勒的用人,由于行为不检点导致怀孕。而一向保守的布伦特小姐自然不能容忍用人竟然会有这样的行为,于是不顾泰勒的苦苦哀求,将其解雇并赶出了家门,最终导致这名女孩跳河自杀身亡。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判断,布伦特小姐最多也就是属于冷酷无情,有点像《红楼梦》中的惜春。

当王熙凤奉命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查到惜春的丫鬟入画私藏了男人的物品。王熙凤本想看在惜春的面上,教训一顿就算完事。但是惜春却觉得丢人,别的姐妹房里的丫鬟都没有查出什么,单单自己房里的丫鬟做出这么不堪的事情。不顾入画从小就跟着她,侍奉她的“苦劳”,也不顾入画的苦苦哀求,毅然决然地请求凤姐将入画撵出大观园,不再用她的冷酷决定。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入画的死亡。

泰勒的死,布伦特小姐最多负有道德方面的责任,而不负有法律责任。所以,法律不能惩戒她,也惩戒不了她。可是,凶手认为布伦特小姐有罪,想通过自己“艺术杀人”的方式,来宣判她的“罪行”。这是不是有些牵强?

我只能认为,泰勒的死,只是布伦特小姐行为中的一个因素,并非全部。如果凶手要审判,那么导致泰勒怀孕的男子,是不是更应该被“判”死刑?

比如第一个死者——安东尼·詹姆斯·马斯顿先生。他之所以第一个被杀死,按照凶手的说法,是因为在这十个人当中,他的罪恶是最轻的一个,所以让他不必像其他九个人那样,在恐惧当中等待死亡的来临。

那么,安东尼先生所犯的“死罪”到底是什么?

根据凶手最后的自白书我们才知道,原来是安东尼这个富二代,喜欢开快车。因为他有一辆豪华轿车,为了炫耀自己的车技,再加上年轻,自然喜欢风驰电掣的感觉。而在某一天,他因为开快车,面对从角落里忽然冲出来的两个小孩子——男孩约翰·库姆斯和女孩露西·库姆斯——无法及时刹车而最终导致两个孩子最终命丧车轮下。

我承认两个孩子的死是一出悲剧,安东尼需要负主要的责任,但是两个孩子的监护人——他们的父母,是不是也应该负没有监管好自己孩子的责任?

而凶手只将两个孩子早夭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安东尼这个只喜欢开快车的小伙子,是不是有失公允?

这十名最终被谋杀的死者中,有三个被毒死,两个被砸死,一个被砍死,一个被淹死,一个被射杀,一个被淹死,一个被吊死。十个人的死法,都令人恐怖。

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凶手在搜集这些人的罪行时,大多数都是通过别人的口述间接得来的,并没有不可推翻的铁证。

口述别人以往的行为,叙述人真的就很客观吗?他们有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我想,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而凶手只通过这些人的一面之词,就贸然地将一个人宣判了死刑,是不是太过主观武断?

小说的最后,也留给读者一个疑问——这个放进漂流瓶中的真相,最终能够大白于天下吗?如果它无法被人捞起,那么这场屠杀,真的就永远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了吗?

这部没有大侦探波罗,没有心细如发的马普尔小姐,没有苏格兰场的警探,只有相互猜忌最终无人生还的十个人,我不太明白阿婆这部作品究竟想要告诉我们读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