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济南 1668:顾炎武在济南入冤狱

2017-1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668年那个桃花盛开的季节,56岁的顾炎武马不停蹄地由北京匆匆赶往济南.此次来济,顾炎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一件文字案而对质辩诬.岂料,三月初二这天,顾炎武刚到济南,"诬"还未及辩,就被关进了济南的官府大狱,而且这一关就是七个多月.1655年,家居江苏昆山的顾炎武为避当局迫害开始北游,并在山东逗留.九年后,他结束在山西.陕西的考察,经由北京绕道河南,再次回到山东济南,并选择章丘郑公山下大桑庄安家.为解决生计问题,他抵押购买了当地豪绅谢世泰(字长吉)的十顷田地,从此过着耕读生涯.康熙五年(

1668年那个桃花盛开的季节,56岁的顾炎武马不停蹄地由北京匆匆赶往济南。此次来济,顾炎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一件文字案而对质辩诬。岂料,三月初二这天,顾炎武刚到济南,“诬”还未及辩,就被关进了济南的官府大狱,而且这一关就是七个多月。

1655年,家居江苏昆山的顾炎武为避当局迫害开始北游,并在山东逗留。九年后,他结束在山西、陕西的考察,经由北京绕道河南,再次回到山东济南,并选择章丘郑公山下大桑庄安家。为解决生计问题,他抵押购买了当地豪绅谢世泰(字长吉)的十顷田地,从此过着耕读生涯。

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即墨又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文字狱,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即墨黄培文字狱”。黄培原本是明朝的一位官员,明亡后,他隐归故里即墨,常以诗文抒发忧郁悲愤情怀,并在室内竖有丈许高的大石。该石色黑质坚,取自崂山八仙墩,名为“日面石”。

每日黄培都对石自语:“此坚此贞,期勿负此石耳! ”黄培的家奴之孙姜元衡,因素与黄培有隙,意欲报复,便私下里搜集黄培诗文加以曲解,然后罗织了十大罪状,控告黄培等人“谋反”。清廷得知后立即下旨,着令山东巡抚刘芳躅拘拿与此案有关的人等,并对此案严审奏复。

案件审理了两年,几无进展。恰在此时,顾炎武与章丘谢世泰为了地产债务发生纠纷。于是,谢世泰暗地里唆使姜元衡诬告顾炎武。 1668年正月的“黄案会审”中,受谢世泰教唆的姜元衡竟然节外生枝地诬陷:“逆诗”内还有《忠节录》一书,“系昆山顾宁人到黄家搜辑发刻”,矛头直指顾炎武,史载此案曾一度株连 “江南北之名士巨室”300余人。

其实,《忠节录》一书原为沈天甫以陈济生之名搜集明代天启和崇祯两朝遗诗辑成,并附有诗作者传略,其中虽多有“禁碍”之处,却与顾炎武毫无关系。

康熙七年 (1668年)2月末,顾炎武在北京慈仁寺闻知此案,念及“事关公义,不宜避匿;又恐久而滋蔓,贴祸同人”,故“不惜微躯,出而剖自此事”。他连忙赶到济南的山东巡抚衙门投案,本来满以为把事情真相澄清以后,就可以脱身,殊不知官府却揪住不放,要穷追究竟。

在一次次审讯中,顾炎武大义凛然,毫无畏惧,坚决否认曾到过即墨,使得许多受株连的人得以解脱。他在济南狱中的生活十分艰难,“每日以数文烧饼度活”,几乎不支。幸得亲友李因笃、朱彝尊(时为山东巡抚刘芳躅的幕僚)、徐乾学(顾炎武外甥)、颜修来等人闻讯后竭力营救,到这年10月,这场冤狱方才暂告一段落,顾炎武始得取保出狱。 舜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