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灵空山传说故事 山西沁源灵空山风景

2019-1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景区概况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位于沁源县西北.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沁源灵空山传说故事 山西沁源灵空山风景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 ,勾通南北 ,贯连三山.沁源灵

景区概况 灵空山又名"九顶山",位于沁源县西北。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

沁源灵空山传说故事 山西沁源灵空山风景

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 ,勾通南北 ,贯连三山。

沁源灵空山传说故事 山西沁源灵空山风景

另外,灵空山随处可见的巨松,也足以令你叹为观止。山上两人合抱的巨松数不胜数。著名的有"九杆旗",堪称"山西巨松",它一茎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笔直挺拔。巨松各有名目,有"二仙传道",有"一炉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萨"等,为灵空山增色不少。

沁源灵空山传说故事 山西沁源灵空山风景

灵空山自然风光的精华还在于峡谷风光。灵空山中心的三座山峰夹成的峡谷组成了一个"Y"字形。峡谷正南方,是风洞沟;西北方,是草沟;东北方,是将军墓沟。

由百步崖下到谷底后至仙桥,游客游览的只是灵空山峡谷风光的极小一部分,其它部分目前尚未开发。有兴趣的游客可以携带地图深入峡谷其它部分饱览山川秀色。灵空山峡谷风光的代表是风洞沟,游客可以由仙桥底部南下进入,至螺旋口断崖处返回,往返约半小时。

如果想游览断崖后的风光,可过仙桥后沿小路经唐王祠南行下到谷底,沿谷底北上,可行至望壁回头,沿谷底南下,因为沟中没有开发,道路条件不佳,建议游览至石门或龙尾处即可返回。

如果想游览灵空山全部峡谷,最好有一定的穿越经验,并携带专业装备。具体行程可以参考如下安排:第一天下午穿越草沟,返程时游览圣寿寺等人文景观;第二天一早,经龙脊、百步崖、仙桥进入风洞沟,深入螺旋口,最后一直抵达前寨门和百亩草坪;第三天上午,穿越将军墓沟,下午踏上归程。

景区看点 九杆旗 九杆旗是一株罕见的油松,树围约5米,高约40余米,堪称华北油松之王。九杆旗枝出一径,派生三株,再生九枝,冲天挺立,直插云霄,犹如九面大旗。在灵空山,类似于这样富有特色的树木还有很多,比如"三大王"、"二仙传道"、"四朝云杉"、"一佛二菩萨"等等。

龙脊 由九杆旗沿石台阶下山,低头钻过一块名为"虎口"的巨石,前面是一道狭长的山脊,这便是龙脊。它的长度不足百米,宽度只容一人通过,两侧都是陡峭的石壁,如果不是石壁下的万丈深渊,远远望去,还以为只是乡间的黄土小径。

据说,这里是世界上最狭窄的一道的山脊。是不是世界上最狭窄的还不敢确定,但"龙脊"这个名称还是相当贴切的。 一线天 一线天中,树立着一块刻画着宋太祖赵匡胤的石碑。

当地民间传说,宋太祖平定北汉时,兵败晋阳,被刘继业追击至此,藏身于一线天中,北汉追军纵火烧山。千钧一发之际,大雨骤降,方才保佑赵匡胤平安脱险。其实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按照正史记载,公元969年,赵匡胤亲征太原,久攻不克,被迫撤军,宋军撤退时,北汉军队无力反击,只是由刘继业等人率军做了些象征性的追击,其主要目的也是以清扫收缴宋军遗弃的军需辎重为主。

因此,赵匡胤有可能途经灵空山,但不存在"灵空脱险"这样一个故事。

仙桥 过一线天不久,便是灵空山三条峡谷--风洞沟、草沟和将军墓沟的交汇处。站在峡谷交汇处,我们可以看到建立于风洞沟峡谷之上的仙桥。仙桥原本是一座天生桥,一块长石条飞架于两侧悬崖之上,它是过去乡民往来的必经之地。

后来,天生桥上架起了一座石拱桥,桥上建有长廊一座,名之曰"仙桥",其地势、形制,与河北苍岩山的虹桥如出一辙。 关于仙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龙母常来灵空山与老和尚下棋,因而触动了龙子的杀机,于是作法使得山洪爆发,为灵空山留下了五龙川、第一川、韩洪川等地名。

龙母和老和尚爬上山腰躲过洪水后,龙子又施展法力企图使两山合并,将他们挤死在峡谷间,龙母于是拔下头上的金簪支撑在两山之间。这根金簪,也就是现在的天生桥。

龙子的忤逆惹恼了龙母,龙母一掌将龙子打得四分五裂,龙胆、龙尾散落于灵空山间,刚刚走过的龙脊,就是龙子的脊梁骨。 圣寿寺 过了仙桥,顺着东侧山腰的小路,北行不久,走过架设在草沟上的一座石拱桥,便来到了圣寿寺。

这是灵空山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沿用至今。

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已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 圣寿寺的规模并不大,全部建在山腰的平台上,从远处眺望或从高处向下俯视时,寺庙的红墙壁瓦掩映于翠绿的松林与薄薄的雾气之间,其意境,使人想起一幅颇为有名的国画:深山藏古寺。

圣寿寺里,供奉的是先师菩萨李侃。李侃是唐懿宗的四皇子,唐懿宗去世后,那个不擅治国擅踢球的唐僖宗即位,任命李侃前往太原就职,就在赴任途中,李侃流连于灵空山空灵的山水之间,并最终在这里跳出红尘走入佛门。

二十出头的年青皇子之所以会抛弃荣华富贵潜入深山做一个苦行僧,很大程度是受他那个崇信佛教的父亲的影响,黄巢起义所引起的社会动荡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圣寿寺最初只是一座龙王庙,灵空山关于龙的故事与传说非常多,在这个地方出现一座龙王庙当然是再天经地义不过。龙王庙后来成为铁瓦寺,李侃在这里坐化后,又被称为"先师菩萨寺",由皇子变成菩萨,这在中国历史上好象并不多见。

灵空脱险或许只是传说,但宋朝皇室与灵空山的渊缘确是肯定无疑的,宋太宗赵光义为先师菩萨寺御赐了"圣寿寺"的匾额,这就是圣寿寺之名的始端。

圣寿寺这个名字,在山西相当普遍,仅我知道的就有五、六座之多,只不过,灵空山的圣寿寺,因为皇子李侃的缘故,更为有名罢了。 虽然许多当地人并不知道圣寿寺里供奉的是唐懿宗四皇子,但先师菩萨享受着善男信女们旺盛的香火。

当地人经常凌晨就出发进山,为的是在太阳升起之前烧第一柱香,据说这第一柱香灵得很,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在圣寿寺的照壁上,刻着两个写给香客们的硕大的错体字,游客往往难以辩认,其实,仔细一看,它们都是由几个汉字共同组成一个繁体字,联起来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佳心有应,心诚有感,有心则灵。

圣寿寺背后,还有建立在山崖上的净身窑、茅庵、菩萨阁等建筑。净身窑是李侃圆寂坐化之处,里面原来供奉有李侃的"包骨肉身像",可惜毁于文革时期。茅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峦桥 出圣寿寺,前方不远,便是灵空山的另一个标志性景点:峦桥。峦桥飞架于草沟峡谷之上,虽然不如仙桥险峻,但在建筑艺术上更具特色,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

全部为纯木构建,以多至五、六层的木梁架桥,桥上建有与仙桥类似的长廊。峦桥的木制桥面已经出现破损,一些地方桥面塌陷断裂,露出的窟窿使游客能够看到峡谷底部,不过这倒增添了几分险要。

跨过峦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 东钟楼 从谷地沿"十八盘"爬上山,便是东钟楼。站在钟楼里,可以在悠悠的钟声与清爽的山风中远眺山色。

当地人介绍说,这座钟楼其实是用来报信的,过去香客上香或樵夫送柴时,都会先敲几下大钟,向山中圣寿寺的僧人们通报,甚至敲几下都代表着是几个人或几担柴。在人民公社时期,村里的农民都是听钟声集体下地耕种的。

附近一个小村没有钟,于是便将东钟楼里的铜钟偷偷抬回了自家村子。奇怪的是,自打抬回了铜钟,小村便再也没有安宁过,稀奇古怪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村民们请来风水先生消灾解难,风水先生告诉他们,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口偷来的铜钟。

于是,村民们又将铜钟完壁归赵,小山村从此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平和。 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风洞峡、草峡、将军墓峡 灵空山的这些峡谷还未开发,山中仍然暗藏着野兽。如果想要游览灵空山全部峡谷,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最好有一定的穿越经验,并携带专业装备。

以下是一位亲历者的行走笔记,给前去探险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在中国汉语中,峡指两坡陡峭、中间狭而深的谷地;谷指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沟指流水的溪谷,山涧。从字面上,三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

前面说过,灵空山中心的三座山峰夹成了三条共同交汇的"Y"字形的峡谷,它们的名字分别是风洞沟、草沟和将军墓沟。从景观上来说,灵空山中的三条沟其实更应该被称为风洞峡、草峡、将军墓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