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大别山蒋国基】蒋国基一生离不开四个字:杭州 笛子

2019-0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蒋国基在广交会上用巨笛演奏<江南的笛声>商报记者 应丹蒋国基,是当代首屈一指的竹笛大师,国家一级演员,也是作曲家和吹管乐器的发明家,人称"水乡神笛".1949年,蒋国基出生在西子湖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十几岁开始,他便跟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的赵松庭先生学习笛乐.蒋国基全面继承了赵松庭先生的衣钵,将竹笛演奏.竹笛制作.笛乐作曲三个技术方面融为一个完整的笛乐系统.[再见了大别山蒋国基]蒋国基一生离不开四个字:杭州 笛子蒋国基现

蒋国基在广交会上用巨笛演奏《江南的笛声》

商报记者 应丹

蒋国基,是当代首屈一指的竹笛大师,国家一级演员,也是作曲家和吹管乐器的发明家,人称“水乡神笛”。

1949年,蒋国基出生在西子湖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十几岁开始,他便跟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的赵松庭先生学习笛乐。蒋国基全面继承了赵松庭先生的衣钵,将竹笛演奏、竹笛制作、笛乐作曲三个技术方面融为一个完整的笛乐系统。

【再见了大别山蒋国基】蒋国基一生离不开四个字:杭州 笛子

蒋国基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顾问、文化部尖子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所谓艺无止境,蒋国基先生的艺术生涯已走过五十多载,如今,他仍在艺术事业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追求艺术的热情不断要求自身求新求变。此外,他还积极培育新人、提携后人,对中国民乐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再见了大别山蒋国基】蒋国基一生离不开四个字:杭州 笛子

同新中国一同成长的蒋国基遭遇过人生的许多变故,命运的曲折和生活的苦难让他格外珍惜能与笛子结缘,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

1976年,蒋国基以一曲《水乡船歌》在全国器乐比赛中崭露头角,此后陆续在各种音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声誉日隆,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不可多得的神笛”。其演奏技巧立足江南,博采众长,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格。

他常想起赵老对他说的一席话:“水乡是你的立足之本。你一定不能离开杭州,这块水土才是滋养你艺术的根基。我从写景到写情,以前注重风格,现在更重视内涵。所幸杭州总能带给我源源不断的创作和演奏的灵感。”

蒋国基早期的作品大多围绕着江南风光,把江南的柔美秀丽展现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开始偏爱内涵丰富深刻的作品。在他的笛声中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从他的代表作《大漠》《剑》《雷峰塔遐想》等代表作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崇高的艺术追求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曲风的探索离不开器乐的创新。蒋国基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勇于创新,在器乐制作上也同他的老师赵松庭一样敢于尝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民乐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之下有过一段沉寂的时光。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蒋国基在笛子器型和材质上有过多种探索。1998年他和制笛高级工艺师常敦明研制出长320厘米、直径粗5.5厘米的巨笛,打破了“巨笛只能观赏不能吹奏”的历史,更是填补了民族吹管乐器低音的空白。后来又和常敦明发明了一种新的奇乐——2.6米的巨箫。2007年,两人又合作研制出长160厘米、直径粗5.3厘米的双人笛。

通过器乐的创新,不断突破音色音域上的限制,为笛乐的现代音乐表现力增色不少。蒋国基为中国笛乐发展做了很多承前启后的工作,但他为人谦虚低调,从不居功自傲。

谈起恩师赵松庭,蒋国基充满崇敬和思念之情,“赵老是少有的集演奏、教学、创作、科研于一身而奉献终身的艺术家,我毕生所学所成不及他一生成就的半点,只求能不负他所托所愿,将音乐上的这点心得能像他交予我们那样,交给下一辈人。”

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的蒋国基也一直在积极培育新人、提携后人。在教学上,他自有一套。“我教学生吹笛子入门很快,可能是与我独特的学习体会和从中积累的经验有很大关系。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很快喜欢笛子,并掌握学习笛子的要领;学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并很快就能步入正轨。”

他从不限制学生多尝试,反而鼓励他们要敢于尝试。他说,“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而且学习环境也好,只要有兴趣,肯学,他们成长得非常快,比我们那时强多了,我对他们的未来很有信心。”

蒋国基不止对年轻的一代非常看好,而且他对中国民乐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曾多次随中国歌舞团、浙江省艺术家代表团和所在单位出访欧、亚、非、美60多个国家,并在日本、中国香港、台湾、厦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数十场个人竹笛独奏音乐会。G20峰会间,他为各国总统夫人团演出。

悠扬的笛声传遍海外,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共同喜爱。他坚信,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有世界性。我们要做的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本文照片由蒋国基提供)

来源:每日商报

更多资讯请扫码关注新浪绍兴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