踽踽独行的读音及意思 踽踽独行于曹溪畔——《身去身来本三昧》之二十九

2019-09-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观照般若,才真入不二法门,也是佛教的精华,可让那些主张"一念不生时的了了分明是见性"."眼见如来藏与意识并行运作是开悟"以及认为"默而照.照而默,与自然合一是大彻大悟"的人汗颜.古德那句名言"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有完美的警惕,如此一来,才知"怀宇宙心行淑世行"是可行.能行,而且必行.踽踽独行的读音及意思 踽踽独行于曹溪畔--<身去身来本三昧>之二十九六祖经五祖夜半点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观照般若,才真入不二法门,也是佛教的精华,可让那些主张“一念不生时的了了分明是见性”、“眼见如来藏与意识并行运作是开悟”以及认为“默而照、照而默,与自然合一是大彻大悟”的人汗颜。古德那句名言“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有完美的警惕,如此一来,才知“怀宇宙心行淑世行”是可行、能行,而且必行。

踽踽独行的读音及意思 踽踽独行于曹溪畔——《身去身来本三昧》之二十九

六祖经五祖夜半点化之后,潜行密用十五年,在法性寺初开法席,他讲的是:“(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更伸义:“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什么是“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呢?法无定法,随宜说法,法犹渡河之筏,既渡,筏可舍弃,总不能背着筏上路吧?所以大师在各种场合伸说大义,活泼自然,不着痕迹,展现了善说法者的游戏自在。

踽踽独行的读音及意思 踽踽独行于曹溪畔——《身去身来本三昧》之二十九

第一次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见于《般若品》: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

踽踽独行的读音及意思 踽踽独行于曹溪畔——《身去身来本三昧》之二十九

这段话明明告诉我们,学法要先识自本心,不见本心,学法无益。本心就是摩诃般若,“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善知识示导见性”,所以尊师是首要任务。

谁是大善知识呢?能够让你亲见本心的才是。要你放空一切,要你与自然合一,这些是外道法。将心外求,连宋明儒都知道这是错的,现代学禅的人不知,令人讶异。

有些学者以为本心即是人心,将这颗能斟酌是非、建立理论架构、创造发明的心称为本心,这也是错的。这些都是意识作用。

本心指那个“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的心,禅宗研究与发扬的就是“这个”。

问题是:本心是智慧的源头,没有本心连生命都解体了,但这些智慧要基于本心而发动,“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离于本心而由意识发动,舍本逐末,住于幻境而不知,这才是重要的差异点。必须通过亲见本心才找到答案。

印顺法师等发现六祖讲般若三昧,便认为六祖综合了楞伽系与般若系的教观,这个见解不妥。因为本心所呈现的心灵状态就是般若三昧,不必经过什么三昧的修习才得,以文殊《般若三昧经》来强调六祖禅的演变,大可不必。原本如此,不能甲说或乙说才如此。

铃本大拙也错,他以为六祖把般若和禅那合一。将禅宗与一般禅定分开,这一点也有见地,但禅宗的禅定本来就是定慧圆明,六祖明确地指出实相,正见与正受同时出现,可以少掉麻烦,铃木大拙之说反显得多此一举。

对般若三昧,慧能大师又在《定慧品》有一番申论,更能实践文殊《三昧经》所讲的“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六祖被称为佛教的革命者,原因非止一端,这个一行三昧打破了自世尊传法以来的旧习。打坐有些人称为禅,这种禅坐富有印度教的传统,一直到现在,大部分人还是不能区别禅宗与他宗的不同,甚至很多人远赴印度、尼泊尔练习禅坐,学得的绝非禅宗的禅,而浑然不知。家有明珠在堂,偏偏外买鱼目回来,沾沾自喜,这是教界的盲点。

禅是贯串于行住坐卧的一行三昧,是生活的禅,可以在社会上运行以尽义务,可以在行业中运行而常开智慧,现在有人称为生活禅。李元松老师开其端,目前大陆有人另起炉灶,直称生活禅,乐观其成。

但是禅不只是生活的,更是生命的,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本来有这个认识,可惜以后的人重视人间佛教,其实是生活禅的延伸,终究不及生命的禅来得圆满。人间佛教不免随顺众生,世俗化避免不了,引来社会服务为主题的佛教活动。

在《付嘱品》,大师启示一相三昧,并为二“三昧”,学人就容易身体力行多了: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见性不难,难在道种智的圆满成熟。六祖大师归结到二个三昧,行人于行住坐卧中体验,自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有机缘为人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所以示偈: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写到这里,热泪盈眶,同时也记起五祖最后的叮咛: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心灯传递是庄严而神圣的责任,同时也是学人不能自己的功课。想起 师父的苍老与憔悴,他那内心涌起的期待如春雨般朦胧,我踽踽地独行,拖拽着无限的惶恐与惭愧啊!感谢禅带来那片朦胧中的风,凉凉的、轻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