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猷科普奖】佳作奖获奖者感言|吴大猷科普奖专题

2019-09-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大猷先生是我尊敬的物理学家,有"中国物理学之父"之誉,他还写过<科学和教育><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等著作,能够获得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是我的荣幸.我在1990年前后写下<数学家与诗人><高斯,离群索居的王子>时,尚且没有科学普及或科学文化的概念,所幸能坚持下来并享受其中.[吴大猷科普奖]佳作奖获奖者感言|吴大猷科普奖专题自2002年以来,吴大猷奖已颁发九届,表彰了一百多部汉语科普著作和译作,其中不乏读者熟知的佳作.我认为,把一些科学问题作

吴大猷先生是我尊敬的物理学家,有“中国物理学之父”之誉,他还写过《科学和教育》《物理学的历史和哲学》等著作,能够获得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是我的荣幸。我在1990年前后写下《数学家与诗人》《高斯,离群索居的王子》时,尚且没有科学普及或科学文化的概念,所幸能坚持下来并享受其中。

【吴大猷科普奖】佳作奖获奖者感言|吴大猷科普奖专题

自2002年以来,吴大猷奖已颁发九届,表彰了一百多部汉语科普著作和译作,其中不乏读者熟知的佳作。我认为,把一些科学问题作通俗易懂地解读只是科普的一部分,应更多地容纳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因素,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科学营养。

【吴大猷科普奖】佳作奖获奖者感言|吴大猷科普奖专题

目前我们最缺失的是科学精神,而非科学知识。明年是数学家吴文俊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吴老生前热心科学文化,如果大陆方面也能设立纪念他的奖项,必将会交相辉映。

◎苏扬(编辑):

在一般人眼中,数学意味着繁难的计算、无尽的逻辑推演,以及如天书般的公式和符号。希望读者能通过《数学简史》的阅读,拉近与数学这门抽象学科的心理距离,从中理解各自所学或从事专业与数学的关系。这其实也是我们从事科普图书出版的初衷,希望能用公众可以接受的方法,尽量把科学之美介绍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大众,成为读者的“终身科学知识给养者”。

【吴大猷科普奖】佳作奖获奖者感言|吴大猷科普奖专题

《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徐刚(作者):

数千年前,古人仰望星空,在脑海中将杂乱的星点勾连成一个个熟悉而神秘的形象,这些苍穹之上的形象就是星座的雏形。曾与西方星座一样,在西安交大、靖边杨桥畔的汉墓星图中,穿插在星点与连线之间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星座形象。“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我们的星空是如此灵动多姿。然而两汉以降,这些星座形象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四方星象也蜕变成大地四方的守护神灵。

《星空帝国》试图找回这些失落的星象,让读者借助我们原创的中国星座形象,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中国传统星座体系,更好地理解中国星座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王燕平(作者):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读了七年天文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天文馆从事天象节目编导工作。在参与古天文球幕电影制作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到徐刚老师绘制的中国传统星座形象,自此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通过国家天文台张超老师牵线,我与徐刚老师合作,将这些星座形象与天文知识结合起来,集成《星空帝国》一书。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星空、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毕颖(编辑):

此次获奖,是继2017年斩获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之后得到的又一个荣誉。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能为传承中华文化、厚植中华文明,作一点贡献,我感到无尚光荣!

徐刚和王燕平两位作者是我熟识多年的老朋友,他们以勤勉治学的科学态度、砥砺求真的探索精神,解读了中国古代星宿的奥秘,描绘了一幅幅形象的星座图案。

《海错图笔记》

◎张辰亮(作者):

初中时,我第一次在故宫看到展览中的《海错图》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了。作为中国古代仅存的大型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从各方面都称得上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收录了中国海洋中300多种生物,每种都配有写实的手绘、形态描述、目击记录、传闻轶事、吃法用法,是中国古代博物学和海洋文化学的巨著。

作为科普工作者,我不愿让此书沉睡深宫,于是开始逐个分析每个物种记载的真伪,用现代科学辨明其真身,把这部书重新挖掘,让今天的读者发现它的光华。

同时,通过解读古书来科普海洋生物知识,也是我对科普方式创新的一次探索。《海错图笔记》就是我的成果集合。此书已经出至第二册,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吸取读者反馈,改进写作方式,已经得到了“第二册比第一册更好看”的普遍评价。我希望未来的第三册比第二册还要好,更希望《海错图笔记》能成为《海错图》的最佳注解。

《石头记》

◎马志飞(作者):

地质工作总是以山野为伴,常与灰扑扑的石头打交道。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既累又“土”的工作,可是当你了解了那些岩石矿物背后的科学知识与源远流长的文化故事,你才能发现地质究竟有多美。在写《石头记》这本书的时候,我特意选取了45种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矿物晶体,为它们一一“立传”,讲述它们的科学知识,展现它们最美的一面,其实也是想扭转大家对地质工作的刻板印象。

地质工作并不是那么老土,它有时候可以变得非常时尚、非常有趣。

感谢吴大猷奖的评委们对这本书的肯定,也希望更多的读者在“博物热”的时代除了探索动物和植物,还能走进有趣的矿物世界。

翻译类佳作: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

◎周志刚(编辑):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能获吴大猷奖,在我意料之中。因为这本知识渊博、叙事典雅、图文俱美的生态佳作,比《寂静的春天》还要厚重、迷人。由于作者与译者都远在德国,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联系,在这里,我愿意描述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美好体验。

我读过不少论述物种多样性以及物种大灭绝的书,但三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日益寂静的大自然》时,马上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马歇尔·罗比森既是杰出的博物学家,也是高超的“讲故事的人”!在书里,他通过大航海时代哥伦布、詹姆斯·库克等探险家及洪堡、班克斯、奥杜邦等博物学家的旅行见闻、多种多样的鹦鹉和椋鸟灭绝的故事、旅鸽灭绝的故事、物种入侵导致秧鸡和海岛巨龟等众多本土物种消失的故事,以及自己的亲见亲闻,展示了自然物种的神奇,呈现了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对于人生的美好感觉,勾勒出了物种多样性衰减的大趋势对人类文化的深层影响。

这种自然的神奇以及丰富细微的自然声响在书中随处可见,让我觉得生命、闲暇和阅读有着说不出的美好和优雅。

马歇尔·罗比森饱含诗意的优美文字处处都能唤起我对自然的爱意和深切的哀伤。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引进了这本书,并花了近两年时间推出了这本书的中译本。希望这本书能唤起更多人的生态意识。

《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

◎王大鹏(译者):

该书谈及的是八位因从事科学传播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以科学传播这条路径将自己的学识和思考传播普及给公众,不仅促进了公众理解科学,也推动了自身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

能够荣膺第九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的佳作奖,让我倍感荣幸,当然这也印证了好的科普作品一定是公众喜闻乐见的,而且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所有科学传播从业者都应努力去掌握的一项技能。

八位科学家虽然领域各异,但是他们都对科学传播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把科学传播作为一项事业来坚守。期望我们身边也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站在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为科学代言,为科普出力。

◎唐宗先(编辑):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责任编辑我深感荣幸,最大的体会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每一本受读者欢迎的好书背后都沉淀着作者和编辑默默的付出,是他们共同不断努力打磨的结果。

本书的选题其实源于译者王大鹏先生的推荐。当我看了两三章内容后,深感这本以明星科学家为切入点的科学传播类图书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值得好好打磨。在社领导的支持下,本书很快作为部门市场类图书立项。希望这本书能够影响更多的读者!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

◎《环球科学》杂志社(译者):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带领我们回顾科学发展的三个传奇时代,开启一段有趣的探寻之旅。通过节选150年、100年和50年前《科学美国人》的珍贵文章,见证那时人们的智慧与灵感。这既是一份珍贵的、富有启发性的史料,同时作为科普的内容,也会让读者通过历史的视角,对科学和技术有一种新的看法。

(本报记者李芸、袁一雪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7-13第6版 读书,原题:佳作奖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