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大宫门 大宫门复原后 圆明园会是什么样?

2019-06-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随着圆明园大遗址正门大宫门考古发掘的推进,圆明园未来将形成三园合围的完整格局.题记被高校围绕并充满人文气息的北京西北郊,曾经是北京最大的皇家宫苑圆明园所在.在圆明园经历战火成为废墟之后,这些培养现代知识精英的高等学府开始在它东西南北的若干附属小园遗址上陆续生长.若干不甘寂寞的房地产商人,也瞅准了文脉贵地的荣耀,大举进驻,那些新建而又接近历史肤色的建筑肌体,充满了沉郁和深沉的色调,很轻易地就让人从心灵浩瀚无边的纵览之间,寻找到跟圆明园昔日辉煌相关的盛景.圆明园大宫门 大宫门复原后 圆明园会是什么样

随着圆明园大遗址正门大宫门考古发掘的推进,圆明园未来将形成三园合围的完整格局。

题记

被高校围绕并充满人文气息的北京西北郊,曾经是北京最大的皇家宫苑圆明园所在。在圆明园经历战火成为废墟之后,这些培养现代知识精英的高等学府开始在它东西南北的若干附属小园遗址上陆续生长。若干不甘寂寞的房地产商人,也瞅准了文脉贵地的荣耀,大举进驻,那些新建而又接近历史肤色的建筑肌体,充满了沉郁和深沉的色调,很轻易地就让人从心灵浩瀚无边的纵览之间,寻找到跟圆明园昔日辉煌相关的盛景。

圆明园大宫门 大宫门复原后 圆明园会是什么样?

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的圆明园,是清朝统治者在明代遗址故园的基础上,浚池引水、培植林木构筑的充斥着亭榭楼台和宫墙楼宇的皇家宫苑。这座建设历程跨越150年的大型山水园林,陆上面积等同于一个紫禁城,水域面积抵得上整个颐和园。它见证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五朝皇帝常年的悠游享乐和处理国事政务的忙碌,最终以等同紫禁城的气魄成为全国的又一处政治中心。

圆明园大宫门 大宫门复原后 圆明园会是什么样?

在清代统治者对园林经营的炙热追求中,园林越来越成为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和施政所在。在园林建设和日益盛大的过程中,五朝帝王常年移居园林之内,除了行使巨大的皇庭威仪之外,还创建着绮丽绚烂的文化技艺。所以拿今天的眼光来看,在八国联军的战火侵扰圆明园之后,随着园区轰然倒塌的,不仅是浩瀚无际的建筑和珍稀苗木,还有至高无极的皇权威仪,以及被列强施暴而血痕斑斑的民族文化。

圆明园大宫门 大宫门复原后 圆明园会是什么样?

今天的人们,似乎只能从掩映在城市怀抱的废墟当中,寻找和感悟昔日皇园的辉煌。那些隐现在烟色树影之间的废墟,总是在不经意见流露出年华消逝的凄美。

记得我第一次进圆明园是冬天,正门大宫门的考古发掘正在进行。进入园区遗址不远,就是大水法遗址,午后的阳光打在凌乱的废石块和瓦砾堆上,给人心底的感觉却很温暖。遗址前面的圆形池塘已经干涸,只有一排排枯萎的芦苇根在冬风里轻轻摇曳。

还有一些叫不出的名的草儿,带着浅浅的亮色,从纹路依然清晰的碎石路边钻出地面。遗址的一角,不时响起电锯打磨的声音,那是制作路牌标识的工人在磨一块雕花石板,听上去仿佛是旧时的喧嚣,从远处而来,又复归遥远。

偌大的遗址显得十分空旷,青石和花岗石随便的摆放在废墟之上,地上还散落着石雕的大象鼻子,以及刻着梅花、牡丹和中国传统的花卉图案的圆形或方形的石墩。两只汉白玉雕刻的卧狮一般的东西,已经没有脑袋。还有龙状的汉白玉雕塑,只剩贴在地面的龙头,两只角紧贴着脑门,鼻子翻卷,朝着西方,仿佛长啸。在经历百年的风雨侵蚀之后,上面布满了蜂窝状的窟窿,它们跟青苔和班驳的沙砾混合在一起,让人说不出的心酸。

长久地打量着这些造型各异的石雕,仿佛看见它们在烈火中轰然崩塌的场景。只是恍惚之间,岁月已远,空留建筑周围已经风化的瓦砾,和依稀可以看到混凝土痕迹的层层焦土。

游人正一拨一拨地走到废墟前面留影。他们身后,斜斜的立着几根根残存的门柱,那上面优美的雕花刻图,以及规则叠压的梁和枕石,依稀透露出当年的雄浑威武。

大水法只是一个以喷泉为主题的建筑,隶属于长春园内的欧式建筑西洋楼。这个由西方传教士设计和中国匠师建造的巴洛克建筑,由谐奇趣、万花阵、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既张扬出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迷人风格,又在精细的建筑布局和装饰方面吸纳了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技法,显得卓尔不群。

这座西洋楼的主题,其实就是构思奇妙的人工喷泉。以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为主,喷射时极其有趣。根据公开的资料表明,大水法采用的是石龛式的造型,就像一个门洞。

下面设置有喷水的装置,分别是狮子头和铜制的梅花鹿,还有铜狗。水可以从狮子头喷出,形成七层水帘,流入前下方的椭圆形菊花池中。阳光晴好的时候,水流互相交织,映射出炫目的色泽,像极了今天的大型水幕音乐喷泉。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四周竖立88根铜管,直通塔的顶端。它们一起喷水的时候,珠花飞溅,分外壮观。清朝帝王曾经来到这里,数度接见群臣和外国时节。彼时,喷泉全部开放,水势宏大,声震东园,丝毫不亚于今天站在壶口瀑布前感受到的惊涛拍岸的气势。

原来在大水法西侧的海晏堂蓄水楼南侧,还设置有十二生肖的喷泉时钟,据说十二生肖每隔两个时辰,都会依次喷水,一圈下来,刚好24个时辰。每天正午12时,十二生肖一起喷水,丝毫不差,场面甚为壮观。可惜这些靠水力运行的“生肖钟”现在只剩下底座的石雕。而海晏堂遗址,更像是一层一层的夯土堆积的土堆,呈倒梯形伏卧在那里,上面长满了荒草。

伫立在观水法处,昔日声震九霄的喷泉早已不在。原来放置皇帝观水宝座的地方也仅留台基,石雕的围屏风和两侧的巴鲁克式门,更是早已湮灭在战火硝烟当中。只是在废墟中徜徉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遥想起当时的情形:宝座两旁铜鹤展翅的生动气韵,基上石栏盆雕的奇特造型,以及宝座后方挺立的豪华伞盖,和建筑前面的名草异花、松柏绿篱,该是充盈着怎样豪奢的皇家气象?

自清代康熙开始,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数位帝王在园林建筑上倾注了极大的热忱,终于在这座浩荡广博、面积达到5200多亩的园林里,营造出了山高水长的园林盛景。大到上朝听政、祭祀宴会,小到蓬岛瑶台、江南春色等,五花八门的建筑形式都统统被帝王做了安排,融入规模宏大的山水布局。那个因为修建紫禁城而被康熙看中冠以圆明园总设计师名头的建筑师雷金玉,更像是个执行者,忠实地帮助各个帝王实现他们自己的建筑规划。

比其父更喜江南山水的乾隆,在执政的60余年中,更是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游览江南搜集而来的南方神秀统统拿到了园中进行实践。比如他主导的长春园,从他主政的第十年就开始建设,建造过程延续了近30年,终于浩然大成,包括西洋楼景区在内,占地达到1000亩,其中光悬挂匾额的建筑就有200座,蔚为壮观。

在帝王心里,他们花费漫长时间经营的皇家园林,或许寄托着更深远的意境。它们应该是具体的,既集纳着中国传统宫廷的优点和特质,又有西化的风味和情趣。但还应该是生动的,既避免了刻板呆滞的模仿,又流淌出真实细腻的古典韵律。

因而,圆明园就以水为介,捕捉了天地自然的灵气,变得异常生动起来。我们不妨粗略地看一下,整个园林东西2620米,南北1880米,光水域面积就达到40%。平地叠山理水,沼泽开挖成湖,山起西北,水归东南,终于形成湖水蜿蜒、假山叠嶂、溪流飞瀑的自由式布局。

园区内所有的建筑,无论是宫殿楼宇还是亭台廊桥,无不依山傍水,自成天然。里面还点缀寺庙、宗祠、宅第、市肆、戏台、书院、山村,和数不清的名花珍草等。

其中还有不少从南方运回的巨石,从中可以窥视园林建设工程的浩瀚。据说当时运送这些巨石的时候,曾经有文人撰文惊呼,说大清有移天缩地之力。今天漫步在这些硕大的巨石当中,心里仍旧会惊叹,恐怕只有清代的鼎盛国力,才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园林梦想。

圆明园的建筑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达到全盛规模,此前,雍正和乾隆已经常驻园中处理政务了,在嘉庆之后当政的道光和咸丰两位帝王,平均每年大部分的时间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圆明园毫无疑问地成为紫禁城之外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

为了便于生活,园林里陆续辟出了皇太后的园居之所和皇后的寝殿,而且还把所有处理政务的大臣搬迁到了这里办公。从后人复制的圆明园全景图上可以看出,帝王曾经在作为政务中心的长春园里,比照紫禁城设置了全面的行政机构。

在西转角处设立有户部、刑部、内务府、大理寺、武备院、护军西四旗的朝房,在东转角设置有内阁、吏部、礼、兵、国子监护军东四旗的朝房,它们成片连缀,连绵不绝,尽管无法从图中窥视建筑真实的气势,但是从上面凸显的山水廊檐来看,已经让人心神激荡。比如位于正大光明殿以南乾隆幼年读书处的长春仙馆,园林景群不下百处,统统是罕见的建筑形式,而且因景随势,彼此绝对没有一处跟其他相同。

圆明园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群,就是借鉴西湖山色构筑的湖光山色,类似方壶胜景、汇芳书院、还有桥亭廊等,其中有些建筑就是构建于湖中的,通常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底座深入水中,上面构筑岛屿和长亭,人们可以随意扶栏观赏水景。

穿越水面的曲廊将建筑连接起来,彼此相互辉映,又各自成景。园中所有的宫殿建筑,通常是三卷式的,站在高处看,像波浪一样,层层铺卷。让人惊奇的是,有些水岸建筑之间,竟然还设计有水陆两用的木板盖桥,每当大型画舫通过的时候,中间盖板起吊就可,等船过去之后,掉板再放下,又成了可以通过行人的桥。现在一些新开发的大型主题公园,也布置水景的时候也通常采用这种方式。

园区中当然还有独具匠心的花木配置,每个园区都是不同的,无论是藤萝垂架、牡丹梅花、还是梧桐杏花、玉兰竹林,几乎包容了所有秀色,像极了天然的国画。就连法国大文豪雨果面对声名远播的东方圆明园,也只留下充满遗憾的想象文字,说它的美是无法形容的,可以跟月宫建筑媲美……

这大抵是因为圆明园具有中欧结合的建筑风格,又充满了古典和时尚的元素吧?圆明园中的欧式庭院十分丰富,除了谐趣园、蓄水楼、养雀拢,黄花陵,还有香妃做礼拜的方外观。绮春园也是欧式的,里面设置了敷春堂、鉴碧亭、清夏斋、四宜书屋和畅和堂,光听名字就会泛起无边的优雅。

这些气派的建筑,通常靠走廊和长道连接着,阶梯桥梁四处通达。精致的廊亭小屋,配着随处可见的铜饰鎏金,它们跟寝宫内部的碧纱橱窗、屏风间壁遥遥呼应着,勾勒出形形色色的起居空间。

不过跟那些精巧的建筑工艺托起的中式传统建筑经典相比,西洋建筑形式还是远远不及的。有些西式建筑,开始在园区建造的时候,已经被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消化吸纳了,比如西洋楼,房顶一律采用中国传统的琉璃瓦,配合的极其协调。

建筑之间石径和廊桥的配合,也显得十分巧妙。丘壑之间,宫殿疏疏落落,依地势分置,远观只是隐隐露出屋顶。当行人循着灌木丛林和名花茂卉在曲折的幽径之间穿行的时候,会突然发觉,这样山石参差、景深林美的精致,充斥着中国美术的魅力。

但是这些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极致景观,竟然在清代后期迎来了难以回避的伤痛和梦靥。通州谈判失败之后,被气势汹汹的八国联军吓破了胆的咸丰皇帝,仓促之间抛下水木丰盈的园林,从圆明园逃亡承德,没有皇帝撑腰的清军随后竟然也不战而逃。

留守园林的20余个太监同英法联军展开了英勇抗争,直到最后全部殉难。大清历史上豪气和悲壮的一幕,竟然是由太监来书写,想来真的让人唏嘘。但是,厄运毕竟难逃,侵入园林的八国联军除了把亿万文物宝藏洗劫殆尽外,还催动3000铁骑,四处纵火,让花费百余年心血建造的皇家园林,在三天三夜痛苦的哀鸣中全部化为灰烬。

跌落在灰烬之中的奇石梁木,也在陆续到来的动荡时局中损失着。大批的石雕和太湖石被北洋政府的曹锟、王怀庆等人拉走修了园宅。附近的大学和公园也相继拉去了大批石件装点自己的园区。原本高大的圆明园围墙,也被当局拆除,打成石渣,永久地填埋在路基之下。

在无人管理的空挡里,数不清的居民和单位陆续迁入其中,垦荒种地,圈拦饲养,让本来就满目疮痍的圆明园遗址从此变成触目惊心的废墟。那条原来从西直门一直通到圆明园大宫门的石道,也在城市快速的扩张中,永远消失在蓬勃生长的建筑群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原本荒芜的圆明园废墟,陆续得到一些保护和整理。如今静静伫立在这片广阔的残垣断壁前,感觉荒废之中气势犹存。那个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万花阵,还在一片废墟当中矗立着。这个用一米多高的雕花砖墙构筑的迷阵,曾经是清代帝王最爱涉足的游戏场所。

在每个中秋或者重大的节日里,他们习惯坐在迷阵中心的圆亭里,兴趣盎然地看着成群的宫女,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在墙体之间的道路赏急切地寻找出口。可是这一切都已逝去,笑声遥远,眼前也是物是人非了。

现在的青年情侣,游走到这里的时候,习惯一个占据中心亭,一个呼唤着对方,寻径飞跑,看对方如何能到达自己身边。入口距离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走起来却极其不易,有些类似诸葛亮的八卦阵,很容易走入死胡同。那些心存了乐趣的玩伴坐在高处,望着同伴在下面东奔西走,常常忍俊不禁。

在遭受破坏的遗址之上,旧物原存的美学价值,也在以游乐为目的的把玩之中淡化了,当更多后来的人发现原本应该悲凉和沧桑的感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寻找时候,不知道又该是谁的悲哀?

那些曾经被列强掠走的园林文化宝藏,至今还远离故土,被法国和英国的博物馆堂而皇之地保存着。或许它们在异国他乡孤独漂泊的时候,始终在等候着从祖国传来的回归的号角。可惜,这一切仍是遥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