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北路梆子贾桂林 北路梆子剧团在丽华甲地苑工地区为工人们演出

2018-0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1日詹丽华再次与梅琳北路梆子剧团合作,在省城丽华甲第苑工地进行慰问演出.由于此地处于开发区外面,居民区较远.由于这两天天气还是不太稳定,也为大家看戏着想,两场演出全部安排在白天.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戏迷来回跑不方便,专门让工地食堂免费提供午餐,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几百号人,也不容易了.大家吃了饭继续看戏.一连四天,让戏迷提供用餐,而且秩序井然.台下面全放着凳子,大部分人都能坐下看戏,天气较冷,在散座空档特地添加了炉火,好几个蜂窝煤垒起来,火势正旺.人们看完戏,就到"戏迷之家"吃饭,从

3月1日詹丽华再次与梅琳北路梆子剧团合作,在省城丽华甲第苑工地进行慰问演出。由于此地处于开发区外面,居民区较远。由于这两天天气还是不太稳定,也为大家看戏着想,两场演出全部安排在白天。上午一场,下午一场。

戏迷来回跑不方便,专门让工地食堂免费提供午餐,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几百号人,也不容易了。大家吃了饭继续看戏。一连四天,让戏迷提供用餐,而且秩序井然。台下面全放着凳子,大部分人都能坐下看戏,天气较冷,在散座空档特地添加了炉火,好几个蜂窝煤垒起来,火势正旺。

人们看完戏,就到"戏迷之家"吃饭,从十二点就开始吃,大家排队,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有身体不方便,不用排队,把饭打好送到他面前,真是做到仁至义尽。戏迷们都是说没见过这样的场面,看了戏吃上饭,这是神仙的日子。

中午时人们也不离去,而是坐在台下有的聊天,有的静坐,三三两两,好不自在。这是梅琳北路梆子在不到半月时间第二次来到小店区,戏迷也十分热情。太原戏友协会和小店戏迷协会特地为詹丽华定做一面铜匾,以示敬意,也感谢她能来到小店为戏迷们演出。

小店戏迷协会会阎学存现场代表戏迷讲了话。最后他说:"用现在话讲,咱们是詹丽华的粉丝,祝詹丽华在戏曲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好上加好"。

  一连五天演出,戏迷越来越多,演员唱的越来越有劲。3月1晚六时演出《王宝钏》主演詹丽华,2日上午10点演出《画龙点睛》刘俊、王艳主演,下午3点《金水桥》詹丽华主演。3日上午10演出《四郎探母》郭晶、苏瑞芳、韩小翠、王艳。下午3点《李三娘》贾桂林之女吴天凤主演。4日上午《教子》、《劈殿》,下午3点《血手印》詹丽华主演。5日上午10点《清风亭》郭晶主演,下午3点《明公断》。

   早就听说小店戏迷协会会长知道的东西不少,1号正好碰上了,上午的戏刚完,在台下听他说起了好多没有听说过的戏曲传说。他看过丁果仙的戏,说丁果仙经常改唱腔,和京剧的谭鑫培一样,今天是这样唱明天就是那样唱了,所以观众听着也新鲜。

刚解放时,各个剧团有固定的剧场,像榆次再好的剧团来了,不让进城唱,只在城外的戏园子唱。有个稷山县剧团是刚组建的,平均年龄在五十以上,不过有个好唱手,唱《教子》把全场的观众都唱哭了。

有个演员耍牙,演员要坐在地上转,还要耍牙,其难度特别大,现在这种绝技在山西估计失传了。以前蒲剧还有很多绝技,如"变脸",不是人们所看到川剧中换脸,而是通过憋气来使脸上表情变化,这种有违生理常态的表演,后人也不去学了,其实在中国中医和气功等有关领域有好多与科学相背的做法,这些在民间很实用,流传甚广。筱爱娜、杨虎山、张庆奎这些名家也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是晋北当然要问起些北路的话题,比如"十二红"刘宝山,有戏迷看过其演出,只是说唱的好了,说不出好的原因来,这次通过阎会长的介绍,对刘的表演感知又进了一步。首先他说,刘宝山唱是中路梆子,但是北路梆子的印痕很多,是中路北路过渡阶段介乎于偏重中路的唱法。

刘唱的好,表演也好,在二院演出,他老演帽子戏,如《天水关》、《献地图》、《取成都》,不演本戏,但是他的帽子唱完,人们也就走了不少。

谁说名家不唱帽戏,刘宝山就爱唱帽戏。刘宝山在张松献地图中,拿着马鞭,弓着身子斜着出场,带有三花脸的动作,这表明张松此人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体现,表现张松狂妄的一面。我拿着一本《晋剧百年史话》,上面有李子健与王玉山的照片时,他说到"水上漂"来太原演出的情形,不论是《百花赠剑》还是《梵王宫》演出都是那么精彩,冀美莲还曾先王玉山学习"含嫣"这一出。

与水上漂同来还有北路梆子"十三红"周成贵,"舍命红"邓友山这些都来过太原演出。

他们演出的《黄河阵》那叫个人多,台上站满了,现在没有剧团演这出戏了。王玉山还唱过《王婆骂娘》,程玉英、牛桂英也唱过,这是一出重工戏,这个彩旦比《拾玉镯》里的刘媒婆来,戏份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玉山演《劈殿》也是一绝,这是北路梆子代表剧目,三人角色有点像《二进宫》。他还问王爱爱当上唱红的戏是什么戏,结果王也说不上来,他说是当年在戏园子唱的《梨花归唐》,唱了一个月,名声大振。我问起他,解放后有没有剧团演过《五雷阵》,书上说高文翰曾擅演此剧,蒲剧北路都曾有这出戏,现在根本没有人演了,这出戏难度特别大。

他说早年静乐还是宁武有个团来太原演过这个戏,西八县和吕梁地区有些团演此戏,太原地方真不多见了。

说起"吃草"这个绝活,他说前几年实验团重排了这个戏,改名为《宰相范雎》,下乡演出效果还不错。有好多县剧团也不错,沁源县剧团有个老生,演《走山》是平低鞋,有一只拖拉着,但是越走越快,越走越急,还掉不下来,老艺人在台上真有令人叫绝的功夫。

   怪不得他在小店当会长,真是有两下子,看的不少,对演员知道也很多。我手上还拿着本《清徐晋剧史话》,他看了一会,后来说能不给他买一本,看他对戏曲这样的热爱,就送他一本,只要是爱好,大家彼此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