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韩令”若隐若现 韩娱在中国市场遭遇寒冬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莫须有的“限韩令”吵得中韩娱乐界沸沸扬扬,不仅电视综艺节目难寻韩国艺人身影,许多播放平台也难搜到近来热播的韩剧、韩国电影。虽然“限韩令”屡次向官方证实均以失败告终,但从韩媒的消息和国内平台的播出情况看,韩娱在中国市场确实遭遇了困难。
与中方的相对淡定相比,韩媒和韩星对于“限韩令”一直关注不减,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比中方对于韩国影视及综艺的前后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失去大部分中国市场的韩国娱乐界如今似乎有些如坐针毡。
近年来,韩国艺人到中国捞金已不再是稀罕事,早年有韩国演员张娜拉称“中国人的钱好挣”,到近来韩星秋瓷炫感激中国庞大市场给予其机会,更有韩国综艺节目爆出,韩国女子天团在中国本土受欢迎程度以26倍的高投票数超过国际巨星碧昂斯。种种情形不禁让人思索,中国粉丝双手捧进多少韩星入住韩国首尔的江南地区,成就了他们的“江南style”。
然而,2016年下半年开始,坊间流传“限韩令”开始实施,此后,韩星刘仁娜、歌手黄致列等上中国综艺节目遭遇剪掉镜头或被马赛克处理,再有宋仲基错失《新蜀山剑侠传》等。虽没有正式文件,但韩国艺人访中演出、韩流内容和艺人均受到限制。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之前中韩两国发展友好关系,韩流、韩国文化在中国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国内对此也是积极态度。如今,虽没有明确的“限韩令”的说法,但韩方对此十分敏感,许多公司也开始谨慎起来。
其实,“限韩令”对于韩国娱乐界的影响远不止韩星一方面,其电视剧、电影和综艺节目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韩国四大娱乐公司SM、CJ、YG、JYP的股价也从2016年7月后便开始下跌。
股价方面,韩国SM公司在2016年11月还保持着每股约181.8元的成交价,而在2016年11月底第二波“限韩令”之后,其股价跌至每股约121.2元,跌落30%。
影视剧方面,不仅现在许多电视台的众多时间档都较难发现“韩国制造”,而且众多播放平台也难以找到热播韩剧的资源。以爱奇艺为例,在电影和电视剧的栏目中搜索“韩国”便会发现,2016年下半年的韩剧几乎找不到,相反,平台上依然前置的还是若干年前的《来自星星的你》和余热已退的《太阳的后裔》。
同时,近期口碑不错的韩剧《孤独又灿灿的神—鬼怪》因无法登陆中国播放平台,而导致制作方在中国市场颗粒未收;韩国SBS电台以1.33亿元高成本制作的《蓝色大海的传说》对准中国市场,起用李敏镐和全智贤做主角,并被优酷平台买下版权,却因“限韩令”而无法再登中国市场。与预期不符,造成巨大落差和不小损失。
在综艺方面,不仅如今想看韩国引进的综艺节目十分不易,而且韩国艺人参与的中国综艺节目也被神奇“隐身”。从韩国引进的《奔跑吧兄弟》今年也将更名为《奔跑吧》,并取消了撕名牌的环节,如此改换头脸的行为也被诸多媒体认为成避嫌。
在衍生项目方面,近日有媒体称,韩国乐天集团在华投资数十亿美元的主题公园项目被叫停。虽然乐天集团方面表示,这一项目只是进行安全及税务检查,预计3月会获准复工,但2月6日,乐天集团宣布将关闭北京的3家超市。
对此,陈少峰认为,韩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对外主要输出市场便是中国,中国市场占韩国文化产业出口的50%至70%。此次限制对于韩国文化娱乐产业损失较大、影响较大,同时,对于国内已谈的项目有一定影响,但整体影响不大,许多项目并不是无可替代。
除此之外,陈少峰还表示,虽然韩国文化娱乐产业在中国拥有众多粉丝,但是长此以往,流行趋势发生改变,粉丝们自然会找到更喜爱的替代品。
虽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似有打“擦边球”的余地,但中韩文化娱乐产业未来走向仍要视情况而定。
若隐若现的“限韩令”,让2017年的韩国文化娱乐产业充满巨大的挑战与不确定性。“这一动作背后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自我保护。之前在中韩的文化交流中,韩国的文化娱乐产业、旅游产业形成了贸易顺差,现如今,贸易顺差正在减小。”陈少峰说。
如今,有无“擦边球”可以小规模释放韩国文娱产业的压力,并且在为国内文化产业创造新的增长点的同时,满足哈韩粉丝的需求呢?陈少峰表示,文化产业带动的旅游业未来依然可以满足粉丝们的部分需求,同时,版权改编和销售也是不错的方法。此外,文化衍生品的一般贸易依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有经济学家预计,韩国2016年的GDP增速将只有2.7%,为上世纪50年代以来首次连续5年低于3.5%。这有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全球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韩国未能培育出新形势下能够确保经济长期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等情况下遭遇限制,对于韩国无疑是雪上加霜。有媒体称,在受到限制的当下,韩国应该思考如何重塑韩流体系。中国目前是韩流在海外最大的市场,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非常之高,所以才会在“限韩令”的影响下频陷危机。(本报记者 唐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