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大总师飞天梦 [走近院士]:王永志:“大总师”飞天梦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起王永志,了解他的人常津津乐道同一个故事.1964年初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戈壁滩上热浪滚滚,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准备发射,却因推进剂在高温下出现膨胀,不能加注至所需的数量,经计算无法达到预定射程.指挥部紧急召开会议,专家们不断提出解决方案,设法添加推进剂,增加推力,但几经推敲又都一一否定掉,迟迟找不到可行办法.这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人突然站起来说:"只要泄出600公斤燃料,导弹便会进入目标区."面对年轻的总体室总体组组长王永志,专家们都用不可

提起王永志,了解他的人常津津乐道同一个故事。1964年初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戈壁滩上热浪滚滚,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准备发射,却因推进剂在高温下出现膨胀,不能加注至所需的数量,经计算无法达到预定射程。

指挥部紧急召开会议,专家们不断提出解决方案,设法添加推进剂,增加推力,但几经推敲又都一一否定掉,迟迟找不到可行办法。这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人突然站起来说:“只要泄出600公斤燃料,导弹便会进入目标区。”面对年轻的总体室总体组组长王永志,专家们都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他:“小伙子,你在开玩笑吧,本来火箭推力就不够,还要减燃料?”

王永志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信心满满,见专家们无意采纳自己的建议,实验任务又迫在眉睫,情急之下,他鼓足勇气去敲开了发射现场最高技术决策人钱学森的房门,详细阐述自己的方案及理由:气温升高,热胀冷缩,原先计算好的燃料和氧化剂最佳配比已随之改变。

经计算,在高温最佳配比下,泄出600公斤燃料,弹体变轻了,射程就远了,即可命中目标。钱学森听后两眼放光:“有道理,我看行!”随即叫来总设计师,指着王永志说:“这个年轻人说得对,就按他说的办。”果然,泄出燃料后,导弹射程提高了,进入了目标区。随后,又连续进行了两次发射,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戈壁滩上一片欢腾。

今天,忆及这段往事,王永志说:“我是学导弹的,当时我对自己的计算很笃定,没问题。我的收获在于,我有勇气去找钱老,认为自己对的要坚持,这对我是很大的锻炼。”

独立思考,有主见,王永志从小就展现出了这方面的特点。1932年,他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的老房村,全村只有六七户人家,他们家主要靠租种财主家的土地和外出打工为生,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三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

因交不出日伪政府要的“出荷粮”,他曾亲见大哥被迫在自家院子里下跪挨打。他不停想:“怎样才能改变贫穷、受欺负的命运?”那年冬天,他看见几个富人家孩子背着书包在打雪仗,这幅画面至今铭刻在脑海里。他从观察富人家孩子的行动得到启示:求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王永志求学的欲望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把想法告诉父亲,却遭到父亲反对:“咱家这么穷,你就算学两年还不是回来干活,白搭个身子,瞎耽误功夫。”父亲对他最大的指望是将来当个警察,这是村里百姓平时能见到的最大的官儿。王永志只得去央求比他大19岁的大哥,并得到了大哥的支持:“咱兄弟六个,不能都一辈子在家干活。”

1939年正月十六清晨,趁父亲仍在熟睡中,大哥偷偷带着王永志到离家八里外的小学报了名。回家后,父亲火冒三丈,哥俩连唬带蒙,声称官学不能轻易退,最后父亲终于妥协:“好吧,念到哪儿算哪儿吧。”

22年好学生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王永志格外珍惜。学校离家八里路,没钱住校,每天走读,回家还要帮忙干农活,他毫无半句怨言。为取得好成绩,他上课时精神高度集中,回家后见缝插针学习,有时一边学习一边照顾牲口吃草,有时趁月华满天就着月光看书。

他心里清楚,父亲本不同意上学,成绩再不好,不如趁早回家干活。第一学年结束,王永志捧回了“一甲学生”的奖状。三里五村渐渐都知道老王家出了个有出息的孩子,父亲脸上有光,对儿子的学习越来越支持。那张生命中的第一张奖状,王永志一直珍存至今。

王永志顺利念到五年级,始终是全班前两名。随着时局动荡,东北暂时处于无政府状态,学校停办,他只好回家务农。1945年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在昌图县开办了中学,贫寒家庭的孩子可免费上学,王永志得以重返课堂。他第一次意识到,要改变个人境遇,光靠个人努力还不够,更受到时代和机遇的左右。“受压迫者要联合起来,一起干,跟着共产党干。”1949年初春,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减轻家里负担,初中三年,王永志只让家里每天为他准备一把高粱米当午饭,别的什么也不要。毕业时,他已做好参军参干的准备,却突然接到学校通知,国家急需人才,东北人民政府要在沈阳创办东北实验学校,而他作为全班最优秀的学生被保送到那里学习。

在高中,王永志仍然功课全优。他最初的理想是学生物学,因为常听父亲抱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一年,收成却不佳。可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飞机频频到辽东领空滋扰,空袭警报不断,学校被迫停课。王永志如梦初醒:“什么生物,什么遗传,没有国防,啥也没有。”他想报名参军,却得知东北实验学校的学生另有任务,不参加抗美援朝。他只好“退而求其次”,立志为国家设计飞机。195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

在清华,王永志感到眼界大开,博学多才的教授名流令他心生仰慕:“我要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就好了。”不过,刚学了一年,他顺利通过选拔考试,经过近两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1955年开始了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留学岁月。

在莫航刚学了两年飞机设计,他又接到大使馆通知,根据中苏两国有关协议,苏联首次向外国留学生开放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他被选为转学该专业的八名留学生之一。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留苏学生大批撤回国,按周恩来总理指示,国防相关重点专业每专业保留一名留学生,王永志又成为火箭导弹专业被保留的唯一一位。

前苏联火箭之父科罗廖夫的第一助手和接班人、莫航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院士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要亲自指导这唯一的中国学生的毕业设计。

王永志至今难忘,米申院士第一次见面时对他说:“中苏两党的关系破裂了,中苏两国政府的关系也破裂了,但是,那是政治家的事,你我师生关系依旧。你有任何问题尽管问,不要有任何顾虑。”

最终,王永志的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获得最高分5分。事实上,他的所有功课都是5分,获优秀毕业生奖章。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亲自劝王永志留下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这是该校首次破例让高度保密专业外籍学生留校深造。但王永志婉言谢绝了:“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只是我的国家急需这个专业的人员,等着我们回去参加建设。”

1961年3月,22年求学生涯每个阶段都最出色的好学生、中国第一位火箭导弹设计专业留苏毕业生王永志,登上了归国的国际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