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人物孟剑锋 2016大国工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精品)

2018-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以下是关于2016大国工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欢迎阅读.2016大国工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一)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播报的一位在导弹和火箭上雕刻火药的人---徐立平,被感动得久久不能平静."九三大阅兵"记忆犹新,新一代预警机.舰载机.战略核导弹等一批国产武器装备精彩亮相,震撼人心.它们不仅是捍卫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以下是关于2016大国工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2016大国工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一)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播报的一位在导弹和火箭上雕刻火药的人---徐立平,被感动得久久不能平静。

“九三大阅兵”记忆犹新,新一代预警机、舰载机、战略核导弹等一批国产武器装备精彩亮相,震撼人心。它们不仅是捍卫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利器,更是中国工业制造实力的象征。而在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有一位胆量超人,甘于寂寞的军工人,他的名字叫徐立平。

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也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雕刻固体燃料,也就是火药,极其危险,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而徐立平天天与火药打交道。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还没有两张A4纸厚,堪称完美。

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出现裂纹,专家组决定,首次探索就地挖药。这就意味着,整形师要钻进翻个身都很难的发动机狭小的药柱里,一点一点挖开填注好的火药,寻找问题部位。徐立平,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胆量,和师傅们一起加入了挖药突击队。

完全把生命就交给了他们手里的这把整形刀上,因为这把刀一旦挖得不好,摩擦过度或者碰到哪个地方,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可以说你连逃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药柱里除了铲药的那个沙沙的声音,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紧张得空气几乎窒息。他们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如今,徐立平发明设计的发动机药面整形刀具,已经有20多种,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再加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侧倾斜,双腿也一粗一细,头发更是掉了一大半。家人除了担心他岗位的危险,更多的是心疼。徐立平说:再危险的岗位都要有人去干!每当看到我们的神舟飞船上天,送了宇航员上去,嫦娥奔月宫;每当看到我们的一些杀手锏的武器在天安门前走过的时候,大家心里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徐立平生动感人的事迹,令我激情满怀,扬眉吐气:

大国工匠雕火药,胜过黄金显光耀。

革命拼命献一切,建造利器立功劳。

挑战生命入药柱,铲药声中听心跳。

万无一失细操作,勇于创新传捷报。

2016大国工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二)

《大国工匠》,讲述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高凤林————————火箭的“心脏”

在中国航天,53岁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曾说过“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火箭的“心脏”,他的作为,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也让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

微不足道的技能发展,同样蕴藏着较高的智慧含量,我们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同样是一种巨大的事业成就、国家成就。

胡双钱————————“航空手艺人”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胡双钱凭着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机梦想的执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奋战在民机制造的第一线。胡双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加工出一流质量的飞机产品,是我一生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再干十年、二十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管延安————————————__深海钳工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曾说过“装好了也要拆,拆了在装,这是为了手感”。因为执着 , 坚持 ,求学。

孟剑锋——————————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用他自己的话说:“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张冬伟————————十三里焊缝全手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暗暗下决心,技术一定要超越师傅,希望,我带的徒弟一定超越我”。

呈现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专业又敬业的精神内核,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而现在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奋斗的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而在学习中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地进步,争取做好自己。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奋斗的青春才美丽,永不放弃,生命才精彩。

2016大国工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三)

中央电视台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这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

2.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

3.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4.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

5.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

8.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 顾秋亮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当前的我们缺失工匠精神,“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