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感染用什么药? 绿脓杆菌感染治疗法揭晓

2019-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绿脓杆菌(P.aeruginosa)或称铜绿色假单胞菌,是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能引

绿脓杆菌(P.aeruginosa)或称铜绿色假单胞菌,是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能引起化脓性病变。感染后因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故名。绿脓杆菌(P.aeruginosa)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形态特性编辑

长约1.5~3.0×宽0.5~0.8um,g-。单在,成对或偶尔成短链,在肉汤培养物中可以看到长丝状形态。菌体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能形成荚膜。易被普通染料着染,革兰氏阴性。DNA中的G+C克分子为67.2%。

要求培养编辑

本菌为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易于生长,培养适宜温度为35度,PH值为7.2。

普通琼脂形成光滑,微隆起,边缘整齐波状的中等大菌落。由于产生水溶性的绿脓素(呈蓝绿色)和荧光素(呈黄绿色),故能渗入培养基内,使培养基变为黄绿色。数日后,培养基的绿色逐渐变深,菌落表面呈现金属光泽。

普通肉汤均匀混浊,呈黄绿色。液体上部的细菌发育更为旺盛,于培养基的表面形成一层很厚的菌膜。但广泛使用有效抗生素后筛选出的变异株常丧失其合成能力。

血液琼脂由于绿脓杆菌能产生绿脓酶,可将红细胞溶解,故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

生化特性编辑

分解蛋白质能力甚强,而发酵糖类能力较低,分解葡萄糖,伯胶糖,单奶糖,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菊糖和棉籽糖,甘露醇、乳糖及蔗糖,能液化明胶。分解尿素,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试验阳性,可利用枸椽酸盐。不产生H2S,MR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

抗原构造编辑

绿脓杆菌有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一是o抗原含有内毒素和原内毒素蛋白质两种成份。原内毒素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低毒性,免疫原性强的保护性抗原,不仅存在于不同血清型绿脓杆菌中,而且广泛存在于假单胞菌属的其他细菌以及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g-细菌中,是一种良好的交叉保护抗原。二是脂多糖,与特异性有密切关系。

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与毒力有关的物质,如内毒素、外毒素a、弹性蛋白酶、胶原酶、胰肽酶等,其中以外毒素a最为重要。绿脓杆菌外毒素a为一种热不稳定的单链多肽,分子量约66,000,经甲醛或戊二醛处理可脱毒为类毒素,并被特异性抗毒素中和。毒性强,注入动物后,主要靶器官肝脏可出现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坏死;其他脏器病变有肺出血和肾脏坏死。外毒素a机理与白喉毒素有些类似,即最终使核糖体上延长因子2(ef~2)失活,抑制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但具体过程不同。此外,外毒素a和白喉毒素在蛋白质结构、免疫原性、鞭细胞和敏感动物等方面均有差异。

绿脓杆菌感染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常见于烧伤或创伤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胃肠炎、脓胸甚至败血症。患者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应用抗绿脓杆菌免疫力血清可降低病人继发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标本可取创面渗出物、脓汁、尿、血等。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色素以及生化反应予以鉴定。必要时可用血清学试验确诊。

部分人群体内绿脓杆菌滋生会使尿液呈绿色。

抵抗力编辑

本菌对化学药物的抵抗力比一般革兰氏阴性菌强大。1:2000的洗必太,度米芬和新洁尔灭,1:5000的消毒净在5分钟内均可将其杀死。0.5-1%醋酸也可迅速使其死亡。有些菌株对磺胺,链霉素,氯霉素敏感,但极易产生耐药性。青霉素对此菌无效,但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B,E,氨基甙类、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匹罗、头孢唑南等,后两种为三线抗菌药物,应慎用)等抗生素作用较明显,一些半合成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比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对绿脓杆菌也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其有效率约为80%。磷霉素对其也有效,但效果不如以上的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绿脓杆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所以消毒措施对预防感染有重要作用。由于绿脓杆菌菌型多,与毒力有关的物质也有多种,因此理想的菌苗仍在研制之中。

耐药机理编辑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耐药机理:

①产生抗生素灭活酶或抗生素修饰酶。

②抑制了药物穿过细胞壁的渗透力,从而减少药物到达作用靶点的浓度

③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④ 膜屏障与主动外排,限制药物达到其作用靶位。

⑤形成生物膜,由polisaccaridi(多糖)组成。

致病性编辑

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素、外毒素、蛋白分解酶和杀白组胞素等。其致病特点是引起继发感染,多发生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大面积烧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临床上常见的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中耳炎、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败血症等。

免疫性编辑

感染后产生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在抗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