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际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脏复苏后需电击存活率才高

2019-07-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PR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

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PR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125px)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2005年底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与旧版指南相比,主要就是按压与呼吸的频次由15:2调整为30:2。

心肺复苏为实施更复杂的急救措施赢得了更多机会。仅凭心肺复苏本身并不能挽救大多数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只能暂时恢复血液循环,使其达到心脏健康时循环水平的10-30%。接着,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其心脏都会进入所谓的心房纤维性颤动。在这种状态下,心肌快速颤动——就像一碗吉露果子冻,而且不能正常搏动。心肺复苏并不能停止心房纤维性颤动,只接受CPR的房颤患者仅有4%可以存活。

一种植入式去纤颤器

一种植入式去纤颤器,由NASA的科学家研制。为了恢复正常心搏,必须对心脏进行电击,这称为去心脏纤颤。电击本身并不能使心脏恢复活动,这可不像扳动松开的断路开关。相反,去心脏纤颤实际上会暂时停止心跳!这可以让起搏细胞有机会重建正常的心搏。

既然心肺复苏并不能解决心跳呼吸骤停的根本原因,那为何还要做心肺复苏?关键在于,对心脏急诊来说,心肺复苏是综合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去心脏纤颤需要将特殊设备带到患者身旁,而心肺复苏可以维系患者生命,直到去纤颤器抵达。如果在心脏病发作后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10分钟内开始去纤颤,则存活率可飙升至43%。其他有助于提高存活率的因素包括:

迅速获得来自医护人员及其他医疗专家的急救护理。

迅速得到其他支持性医疗护理,如肾上腺素(一种刺激心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