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了》探秘秦始皇兵马俑 传递文化自信

2019-04-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我们来了>探秘秦始皇兵马俑 传递大国文化自信 湖南卫视<我们来了>第二季第一站见证了长城的雄伟壮阔,那是神州大地上腾飞的巨龙.而在西安站,队长汪涵.吴

原标题:《我们来了》探秘秦始皇兵马俑 传递大国文化自信

湖南卫视《我们来了》第二季第一站见证了长城的雄伟壮阔,那是神州大地上腾飞的巨龙。而在西安站,队长汪涵、吴秀波则要带领关之琳、蒋欣、陈妍希、宋茜、唐艺昕、沈梦辰以及四位“90后”闪光女孩去一睹埋在神州大地下的人类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以其辉煌的气派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也展现出古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彰显出了中国的大国气魄。此次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之旅,是《我们来了》探索中国文化的自信之旅,也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决心之旅。

世界文化遗产尘封千年的帝国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它以秦始皇兵马俑为基础,是在兵马俑坑原址上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共有一、二、三号3个兵马俑坑。《我们来了》第二季这一期便感受到了一号坑的雄伟壮阔。一号坑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一走进一号坑大门,坑内整齐站立的约1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便映入嘉宾们眼帘,油然而生的惊叹赞美之声此起彼伏。1000多个陶俑历经千年,无声地诉说着秦朝曾有过的繁荣。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领队申茂盛告诉汪涵:“三座兵马俑坑估计可出土陶俑8000余件,目前我们发掘修复了1000余件,这1000多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长相都不一样。”申领队邀请嘉宾们体验了一把“人脸识别”——用手机上传自拍到博物馆设计的“寻找兵马俑”小程序上面,就能在1000多个陶俑中找到和本人最相似的陶俑。嘉宾们迅速加入“人脸识别”行列,沈梦辰找到了“秦代的自己”,并且在一号坑里直接肉眼识别到了和吴秀波90%相似的大胡子陶俑,说完指着一号坑大约第三排中间位置的陶俑,果然与吴秀波老师神似,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嘉宾们玩得不亦乐乎,也在和申领队的问答中学习到了有关兵马俑的知识。

秦始皇兵马俑面积之大,陶俑数量之多,质量之精美,令嘉宾们叹为观止,令世界都为之震撼。

(责编:卢少雄、蒋成柳)

原标题:《我们来了》探秘秦始皇兵马俑 传递大国文化自信

40年钻研发掘 文化坚守方显文化自信

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面积6000平方米,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军阵等四个军阵组成,四个单元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面积524平方米。在博物馆实验室中,《我们来了》的嘉宾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出土于二号坑、正在修复过程中的一尊“跪俑”。丝丝分明的头发、整齐明了的指甲盖、细腻的五官和神态,让在场的嘉宾深感佩服。一直在一旁认真观察的汪涵指着“跪俑”密密麻麻纹路的鞋底:“看这个鞋底。”实验室研究员容波老师解释说:“这是古代人穿的手工制作的鞋底,中间纹路稀疏,四周纹路紧密。”原来古人制作兵马俑时,将鞋底的纹路一并刻画了出来,真可谓是惟妙惟肖。“这个是由八个修复师,将八十多块碎片修复成的陶俑,还算比较容易修复的。”容波老师介绍道。仅仅是一个“跪俑”,就是八个人几个月的心血,整个秦始皇兵马俑挖掘工作耗费的心血可见一斑。

二千年前秦始皇耗时38年,用工70余万人次建造起秦始皇陵。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中国的科学家们用40余年的心血将秦始皇兵马俑最大限度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申茂盛领队向嘉宾们讲述了兵马俑挖掘的曲折故事,“本以为一、二个月内能完成的工作,到现在四十多年了还没完成”,可见秦始皇陵规模之宏大。嘉宾们也是深有感触。蒋欣在和宋茜聊天时也说:“就是用小刷子、小铲子一点一点地挖掘。”这就是这些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像抚摸孩子一样细腻地对待这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做文博、做考古更多的就是通过地下的考古发现和地上的资料相对应来研究历史、修正历史、填补历史的空白。”“学识汪”汪涵对考古工作有自己的一套见解。“考古工作枯燥,十几年坐‘冷板凳’,几个月、有时甚至几年才能修复一个东西。”嘉宾们也呼吁大家主动联系博物馆,做义工,成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一份子。

(责编:卢少雄、蒋成柳)

原标题:《我们来了》探秘秦始皇兵马俑 传递大国文化自信

夜以继日的考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始终严谨认真如初,秦始皇兵马俑的科研人员用时间、精力和心血向我们重现了秦代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更是为中国为世界保护了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让中国这个大国树立起了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文化自信。《我们来了》第二季在西安站感受古都的历史韵味,呈现秦始皇兵马俑的雄伟壮观,带你发现不一样的西安。10月6日晚20:20湖南卫视韩后919《我们来了2》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秦始皇兵马俑,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责编:卢少雄、蒋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