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钱”会越来越不值钱?

2018-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什么我们的"钱"会越来越不值钱? 前言 这几年,你或者你周围的小伙伴们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触:"市面上的钱好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值钱了." 实体经济也不景气.于

为什么我们的“钱”会越来越不值钱?

前言

这几年,你或者你周围的小伙伴们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触:“市面上的钱好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值钱了。”

实体经济也不景气。于是大伙就只能攥着钱往股市跑,导致股市暴涨暴跌;或者把钱流到房地产,然后房价越来越高。

其实有一个专业术语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钞票的确是越来越多了,那就是广义货币M2。

小赢特意去查了下数据。到2015年底,中国M2余额为139.23万亿元,而GDP则只有67.67万亿元。M2都是GDP的两倍了!

(M2=流通货币+活期+定期+储蓄存款)

可是这么多钱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可能就会回答:“这个不就是央妈印钞票印得多嘛!”

甚至在新闻里,你也会看到印钞机哗哗地在印钞票的既视感。

但实际上,绝大部分货币是通过存款、贷款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来的。

举个栗子。

老百姓现在手上总共有10亿人民币。大伙是不是都把钱存到银行里吃利息,需要用钱的时候再拿出来?那银行也不傻,不能让这一大笔钱全都干躺着,他们一定要把钱贷出去,去赚一个利差。

不过银行也不能全部都贷出去。他们要留下一部分,否则老百姓需要提现时拿什么给?可具体该留多少呢?于是整个银行行业的人就围在一起排排坐,吃果果。经过长时间的评估终于确定了一个基本比例,这个比例就叫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简单地说就是一笔钱存到银行,银行按比例拿出其中一部分再存到中央银行,剩下的部分就可以拿出去贷款。比如存款准备金率是10%,如果银行拉到了10亿的存款,就把1亿存到央行,剩下的9亿则拿出去放贷。

银行把这笔9亿元的贷款借给了A企业,A企业拿到了这笔存款,其中5亿用来支付供应商欠款,剩下的4亿暂时还用不到,于是又存进银行。而供应商拿到了5亿元,花了5000万从房产开放商手里买了几套房子,剩下的4.5亿也再次存进了银行。而房地产开发商拿到了5000万,也把钱存进了银行。

到这里,我们发现,这一笔9亿元的贷款,又通过各种存款的方式回到了银行手里。银行继续提取10%作为存款准备金存进了央行,剩下的90%,即8.1亿,又拿出去放贷了。

接下来B企业来向银行借钱了,情况也差不多。一部分拿去支付款项,一部分则以活期形式存在银行里备用。然后这8.1亿又以同样的形式回到银行手里。

银行再一次提取10%准备金,剩下的继续拿来放贷。如此不断地循环:

第一轮10亿存款,其中9亿放贷;

第二轮9亿存款,其中8.1亿拿来放贷;

第三轮8.1亿存款,7.29亿拿来放贷

……

到最后,经过一轮又一轮存-贷-存-贷,创造出来的货币使用量早已远远超过10亿。那么最终会达到多少呢?在完美的情况下,总金额是10亿元 /10%=100亿元。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财

总货币=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

而在现实中,银行和企业的数量多得多,但本质上的道理是一样的。A企业、B企业以及供应商,或者其他人可能会将部分现金握在手中,那这笔钱就退出这个循环体系了,但从体量上来说这笔钱并不会太多。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你总不希望把太多钱锁在自家的保险柜里,白白地承受通胀贬值吧?

小赢总结

这一套制度其实就叫做货币的“乘数放大效应”。最关键的核心就是两点:

基础货币数量

存款准备金率

如果经济繁荣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可以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控制基础货币数量,调高存款准备金;

反过来,如果经济萧条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则应采用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增加货币数量,调低存款准备金。

比如当你听到央行又向市场放水了几千亿,调低存款准备金之类的新闻,你就该意识到现在经济形势不咋地,应该节衣缩食了。反之就说明整个大环境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手上的钱会越来越不值钱了吗?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