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节尽管你没听说过,但它对世界很重要

2019-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者:Matt Turner 编译:陈思航 校对:Issac 来源:<视与听> 译者按:不久前,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举办了第一届中亚纪录片电影节.在电影节上,展映了纪录中亚地区社会问题的二十四部影片,涉及的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我想,无论是观影经验多么丰富的影迷,对于中亚电影一定也知之甚少.甚至在各种版本的电影史中,也很少看到中亚电影的踪迹.<视与听>的这篇纵览,对这个独特而勇敢的电影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译介此文,或许可以让大家对当代中

作者:Matt Turner

编译:陈思航

校对:Issac

来源:《视与听》

译者按:不久前,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举办了第一届中亚纪录片电影节。在电影节上,展映了纪录中亚地区社会问题的二十四部影片,涉及的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我想,无论是观影经验多么丰富的影迷,对于中亚电影一定也知之甚少。甚至在各种版本的电影史中,也很少看到中亚电影的踪迹。《视与听》的这篇纵览,对这个独特而勇敢的电影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译介此文,或许可以让大家对当代中亚电影的境况及其探讨的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我们看起来像是在做最不流行的事情,」纳吉兹·舒肯诺娃说道,试着不笑出声来。舒肯诺娃是中亚纪录片电影节(CADF)的联合创办人之一。「不流行的地区,不流行的影片类型。」

阿拉木图

这个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首次举办的电影节,就在不久前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这个电影节的主题和实践,看起来都如此「不切实际」;或者完全可以说,它就是「一次试验」。

一个月前,舒肯诺娃才刚跟自己的同事波里斯·拜科夫举办了科里克电影节(Clique Film Festival),在阿拉木图放映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艺术电影,例如《鸟人》或是《此房是我造》,也选映了一些纪录片,举办了一些特别的活动。而她的这次新的冒险,完全聚焦于中亚的纪录片。这次电影节无论是对于策展人,还是对于当地的观众来说,都是一次完全不同的体验。

舒肯诺娃表示,放映来自中亚,或与中亚有关的非虚构电影,不仅对于策展人来说是一个挑战,而且还有着相当大的风险。「我们相信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者说是手段。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听到来自这个地区的声音,听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她说道,「我们想要在这里发展纪录片这种形式,不过我们得先知道这里究竟是怎么回事。」

舒肯诺娃最初的征片计划得到了回应,她也与当地的使馆建立了联系,拜访了不同的国家,也联系了一些国际电影节,不过整个过程都极具挑战性。除了筹备资金、寻找设备和审查限制等显而易见的困难之外,找到那些既存的影片,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这个地区,我们可能很难找到关于导演的详细资料。比如,在乌兹别克斯坦,我们遇到了没有互联网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困难。「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影片。那是一处举步维艰的灰色地带。」

另外,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访问这个地区(中亚)的外国导演要在这里拍片,常常比当地人更加容易,」舒肯诺娃说道,「例如,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如果你是当地人,你要得到允许才能拍片。但如果你来自加拿大,你只需要去到那儿就行了。然后你就可以观察那里发生了什么。你可以呆在那里拍摄,想呆多久就能呆多久。」

而举办一个只展映中亚纪录片的电影节,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即使在考虑它会有什么样的观众之前,就已经困难重重了。但是,这个电影节还是举办了,涵盖了二十四部竞赛单元影片,提供了一幅中亚的全景图: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前苏联共和国的成员。CADF为这个地区提供了一个发声的机会,也为观众们呈现了一种罕见的银幕视角,毕竟大多数观众对这里都几乎一无所知。

一些关于哈萨克斯坦本国的影片,是最为有趣的。这些影片展映时的境况,甚至常常与这些影片的内容本身同样有趣。

俄罗斯导演马克西姆·波茨多夫斯基的《首都》(2010)是在近十年前拍摄的,但它此前从未在哈萨克斯坦展映过。这是这次影展中最具力量、也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部影片。这部作品描绘了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从初建到十周年纪念日的变迁史。

《首都》(2010)

1997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了阿斯塔纳。随后,他开始慢慢在新的城市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在电影节手册的一篇介绍性文章中,作者指出「这座城市和它的形象被看作是整个国家的象征」,新的首都与它的创建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义的,批评其中一方就意味着批评另一方。无论是这部波茨多夫斯基的电影,还是它隐含的寓意,都踏足了十分危险的领域。

《首都》(2010)

另一些聚焦于哈萨克斯坦的影片也处理了这类棘手的议题。卡特琳娜·苏沃洛娃那部观感奇妙、寓意丰富的《面对音乐》(2018)选取了哈萨克斯坦的男子摇滚乐团体「九十一」(Ninety One)作为题材,探讨了这一乐队兴起的背后,隐藏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与文化议题。哈萨克斯坦的老一辈人中,有许多人都憎恨这支乐队。

《面对音乐》(2018)

「九十一」厌倦了这个国家的现代音乐风格,采用了「日常化」的歌词内容,顶着极具挑衅性的发型。这支乐队参与了关于当代哈萨克斯坦的方方面面的讨论,包括语言、传统与身份。对于广泛存在的代际、城乡之间的隔阂,他们也进行了思考。

这部非正统的描述性纪录片,聚焦于针对这支乐队发起的抗议,以及围绕他们进行的政治运作。在放映时,影院里挤满了年轻的粉丝,他们一直在放映过程中尖叫。而这部影片的映后讨论花费的时间,甚至比影片本身还要长。

其他地区的纪录片电影节,或许可以从这种级别的当地观众参与度中,学到很多东西。在放映阿列克谢·杰特曼和戴安娜·哈德导演的《我没有病,我只是喜欢同性》时,也出现了这种挤满影院的盛况。

《我没有病,我只是喜欢同性》(2018)

「我三十四岁,我是一个同性恋,而且我并不隐藏着一点。」这部影片的男主角丹尼斯·科科林发出了这样的宣言。单看这一句话,似乎无伤大雅。然而,影片随后加入了一段剪辑,那是对哈萨克斯坦全国民众的一系列访谈。这些人全体一致地、几乎尖酸刻薄地表达了他们对于同性恋的蔑视。

《我没有病,我只是喜欢同性》(2018)

有两部俄罗斯导演的作品,探讨了塔吉克斯坦的议题,它们是安娜·摩辛科的《阿卜杜勒之歌》(2016)和丹尼斯·沙巴耶夫的《这不是我的工作》(2015)。这两部影片都选取了从塔吉克斯坦前往俄罗斯寻找工作的移民劳工作为拍摄对象。

《这不是我的工作》(2015)

在前者中,阿卜杜勒在莫斯科从事着仆人的工作,同时,他还要在那里演唱传统的帕米尔歌曲。而后者拍摄的劳工名为法鲁克,他与他的家人住在新莫斯科郊区的一幢摇摇欲坠的楼房中。他工作极为辛劳,但只能挣到很少的钱。他不断地以奇特的方式排练俄罗斯戏剧,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明星。

《阿卜杜勒之歌》(2016)

这次电影节最动人的作品,或许是那些与吉尔吉斯斯坦有关的影片。在吉尔吉斯斯坦导演奇因兹·纳里诺夫的《金属面包》(2014)中,这位吉尔吉斯斯坦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塔蒂娜,纪录了她挣扎求生的经历。她是迈利赛灯泡厂的前工人——这间工厂曾经承担了苏联时期三分之一的当地人口作为劳动力,但这些工人现在已经全部被抛弃了。

《金属面包》(201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这次电影节有许多关于中亚地区的精彩纪录片,但真正来自中亚地区的导演却并不多。舒肯诺娃表示她觉得「有些伤心,也有些失望,因为没有那么多关于我们、出自我们之手的电影。我想要看到更多我们自己的视角。」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在这个地区,有些事情你是不能去谈论的。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考虑,我们不想看到有任何人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受到伤害。」

对于这个电影节的重要性,舒肯诺娃和她的团队没有什么太宏大的想法。她或许只是想为纪录片社群开拓一个空间,让电影导演和观众之间产生联系,让他们能够相互交流。在某些更大的改变之前,她应该算是踏出了第一步。「我并不确定,纪录片是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不过,这起码是让我们开始谈论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有太多的苦难,但却没有人去谈论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