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宗事件 【何其宗何人简历】何其宗与杨家将事件

2017-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何其宗,生于1943年3月,四川营山人.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1988年何其宗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1943年3月生,四川营山人.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1988年何其宗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曾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66年任师警卫连排长.1969年任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参谋,1978年任副团长兼团参谋长,1979年任团长.1980-1982年就读

何其宗,生于1943年3月,四川营山人。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1988年何其宗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1943年3月生,四川营山人。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1988年何其宗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曾任战士、副班长、班长。

1966年任师警卫连排长、1969年任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参谋,1978年任副团长兼团参谋长,1979年任团长。1980-1982年就读于军事学院完成班。后历任陆军第31师参谋长,师长,1983年任陆军第11军副军长,1984年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92年11月至1999年4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共第13、第14届中央候补委员。

很多人都知道,在1979对越自卫还击的西线战场上,打出了一个少壮派将领廖锡龙。不过,在同一支部队中,还有一名出众的人物,他就是当时的第11军31师93团副团长兼参谋长何其宗。何其宗是四川营山人,1943年3月出生,比廖锡龙还年轻3岁。1961年8月,18岁的何其宗从四川成都体育学院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0师师部警卫连的一名战士。

第54军的军长是丁盛,有名的“丁大胆”,出身于中央红军,在衡宝战役中曾立下过“腰斩七军”的殊勋。1955年,丁盛被授予少将军衔。后来他指挥第54军又相继参加了西藏平叛作战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东段瓦弄地区反击作战,克敌制胜,威名赫赫。文革期间升任中央军委委员,先后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和南京军区司令员之职,达到了其人生的顶峰。

不料,丁盛在1976年8月8日被卷进了所谓“武装叛乱”的“密谈”阴谋中,文革后遭停职审查,被勒令退出现役并开除了党籍。晚年的丁盛闲居广州,于1999年郁郁而终。身后,其口述的《落难英雄——丁盛将军回忆录》在香港出版。

130师的前身最早是1945年10月组建的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在解放战争中先后改编为西满军区辽吉纵队独立第1师、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19师、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19师、第四野战军第44军130师。

这个师是邓华上将带出来的部队,也是唯一参加过四次四平攻防作战的部队,被东北军区司令部评价为“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何其宗参军时的130师师长是董占林,八路军出身,1955年授衔的上校。在新兵连训练结束后,何其宗被分配到师部警卫连,给董占林师长当了警卫员。

130师当时驻在四川雅安,因担负生产任务,全师分散在6个县的14个生产点上。1962年10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为准备第二阶段反击作战,中央军委命令丁盛率第54军130师紧急入藏,在昌都军分区部队的配合下,执行歼灭瓦弄地区印军的任务。130师接到命令后,在40多个小时内完成收拢集结,经7天准备即昼夜兼程奔赴战地。全师边开进、边动员、边组织、边准备,可以说是“放下锄头就上车,下车便战斗。”

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西藏察隅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这里山高林密,峡谷纵横,河流湍急,路少难行,作战难度极大。早在1942年瓦弄地区就被英国人占领,印度独立后继续驻军强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印军第2师第11旅调到此处防守,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亲自坐镇指挥,准备向中国军队发动报复性进攻。

赶到察隅地区后,董占林师长就亲率各团指挥员到前沿阵地勘查地形。何其宗当时随行保护师长,现场观摩到了董师长的布置展开兵力过程,如派战斗分队抢占前沿要点、派精干分队带电台渗入印军纵深、派侦察员到敌后潜伏侦察迂回包围印军的道路和地形等。这一幕给了何其宗极深的印象,直到晚年还津津乐道。

丁盛的指挥所开设后,决心集中130师和昌都军分区部队,采取迂回包围,断敌退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同时以穿插分割战术和近战、夜战的手段全歼印军。11月16日晨,瓦弄地区反击作战打响。各路攻击部队勇猛进攻,大胆穿插,割裂印军部署直取纵深。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击溃了印军第11旅,进占瓦弄。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乘直升机仓惶逃走。

随后丁盛指挥部队以主力转入搜剿,一部乘胜向南追击逃敌,最远进至传统习惯线附近。瓦弄之战中,歼灭印军3个整营、1个营大部和第11旅直属分队一部,共毙、俘印军1200余人,给了印军第11旅以歼灭性打击。中国军队也付出很大代价,共伤亡752人。因为海拔高、地形恶劣,加上没有公路,后勤补给十分困难。

高原作战重型火炮上不去,中国军队的重火力主要是120迫击炮、82迫击炮、60迫击炮和57无坐力炮、75无坐力炮、40火箭筒,还有一些火焰喷射器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其中120迫击炮比较重,参战部队想尽办法将几门120迫击炮搬上了前沿高地,在向敌火力压制时发挥了重要作用;75无坐力炮是打碉堡和火力点的功臣。

在进攻重要前沿制高点07高地的战斗中,因地形狭窄展不开兵力,攻击部队遭到印军的三面火力夹击,伤亡很大。

配属的75无坐力炮班副班长方纯德带领全班剩下的3名战士坚持战斗,在灌木稠密不能架炮的情况下,用背包带将炮捆吊在树上,连发10弹,摧毁印军4个地堡和1个火力点,留下了一段“大炮上树”的传奇;为配合步兵攻坚,喷火兵经常抵近距敌仅20米处喷射。因高原气候特殊,当时使用的58式火焰喷射器还会出现“空喷”(只喷油,不喷火)的情况。

运用56式40火箭筒打敌碉堡时,有时因地形复杂而难以找好后喷夹角,射手宁可被发射时的后喷火烧伤自己腿部也要马上向敌人开火。参战部队打得是纵深穿插的进攻战,武器弹药全靠人背肩扛。为了打胜仗,官兵们宁肯少吃菜和粮,也要多背弹药。打进去以后,部队转为搜剿任务,要翻山越岭,穿林过河搜歼印军溃兵。在随身携带的粮食吃光后,官兵们就以盐水煮野芭蕉头和鱼腥草等野菜充饥。

对于俘虏的印军,则把省出的罐头给他们吃,显示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军队的严明纪律。多年以后,何其宗在回顾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经历时,仍然深情满怀:“通过那次作战,我才真正知道了真刀真枪打仗是个啥样子,仗应该怎么打,指挥员应该如何指挥,和平时期兵如何带,训练怎么搞。

从指挥员的角度讲,我不反对搞出征前敬酒这一类鼓励士气的活动,但要真正拿出好办法,作出正确的布署,让战士们在消灭敌人完成作战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战士的伤亡,爱护他们的生命才是最要紧的。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有办法和没办法、好办法和赖办法是大不相同的。要给战士树立坚定必胜的信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挥员必须要非常熟悉地形,除了地图和沙盘,还要亲自到前沿观察,得到最真实的感性认识。

作战中各级指挥员必须靠前指挥,那时丁盛军长把军指挥所移到师指挥所,董师长的师指挥所前移至05高地,离前沿不到500米。董师长经常直接到一线,那基层指挥员应该怎么办这还用说吗?在什么年代、什么武器、什么作战条件下,身先士卒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部队的好作风正是在各级指挥员的模范带领下形成的。

总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驾驭战争,是优秀的指挥员所必须经过的历练。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后,我在北京见到老首长董占林将军,他问我仗是怎么打胜的,我说,就是在1962年向您学的呀!”

1960年代中期,因越南战争升级,第54军奉命从四川移防到云南大理。在此期间何其宗也从战士先后升为副班长、班长、排长。1969年,中苏关系恶化,有爆发战争的危险,第54军又奉命北调河南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何其宗则被留在云南新组建的第11军,担任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参谋。在做好自己本职的训练工作间隙,何其宗还阅读了有关抗美援朝作战和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的大量资料,对亚热带山岳丛林作战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日后带兵参加对越作战打下了基础。

何其宗的老部队130师,在1969年全军重排番号时改称第54军160师。1979年参加了广西方向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成为解放军中唯一的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160师。1998年,缩编为步兵160旅。2003年撤销番号及建制。

1978年,何其宗调任第11军31师93团任副团长兼参谋长,主抓训练和作战。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邓小平批评的军队中“肿、散、骄、奢、惰”现象还很严重。军中机关重叠、人浮于事,一个团仅副团长就有五、六个,副参谋长有七、八个,谁都负责,又谁也不作主。

下边的部队情况也不好,很多单位多年搞生产,军事训练不足。受文革影响派性还很严重,纪律也比较涣散。中越关系紧张,南面的部队要打仗。很多部队的领导干部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部队又面临扩编,干部新,战士新,战斗力很成问题。何其宗被派去带兵,正是因为他打过仗,有一定实战经验,又有多年的训练经验。

第11军接到参战命令后,抓紧时间完成了扩编,然后向云南金平县战地开进。何其宗在开进前就将参战的第一个目标定为“不翻一车,不伤一人”,将各项准备工作周到细致地落实到每一个人。在向前线开进途中,有的部队发生了翻车伤人的事故。而93团2000多人经5天行军,未伤一人未翻一车,完整地进入预定集结地域。

第11军奉命向越南莱州省封土地区发起牵制性进攻。31师负责正面主攻方向;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在侧翼助攻;32师以一部攻歼西罗楼地区越军,师主力为军区机动部队。

按照31师的战斗部署,集中边防14团和93团歼灭巴南棍至麻栗坡一线越军,打开进攻封土县城的正面突破口。93团的任务是以一个营执行穿插敌后的侦察任务,团主力从正面攻歼1108高地之敌。

1108高地位于巴南棍至封土公路北侧、金基塘西南约2公里处,是巴南棍至金基塘一线越军前沿防御的重要据点。与附近多个高地相连,东北侧有1002、967高地;西北侧有931、897高地;西南侧有914、666高地;东南侧有876高地。

山势是由东北向西南,坡度较陡,山脊狭窄,山间茅草灌木丛生。守卫1108高地及附近地区的越军是莱州省队第741团64营一部。在967、1002高约有1个连,麻栗坡、897高地约有1个连,营部和火力连在1108高地,总兵力共约250余人。

越军在各高地上构筑了野战防御工事,共有土木质隐蔽部60余个、重机枪阵地13个、12.7毫米高射机枪阵地5个、60迫击炮阵地2个、82迫击炮阵地1个,各阵地之间都有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并设有铁丝网和防步兵地雷场。越军的主要防御方向为麻栗坡至931高地西侧无名高地之间。

93团在边防14团的左翼实施突破。受领任务后,何其宗与团长带领营、连、排干部反复进行地图和沙盘推演,并多次带队到攻击前沿侦察地形,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一个以奇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方案。决心集中主要兵力火器,从967、1002高地突破,沿1002高地山脊向1108高地侧翼实施迂回包围;另以一部兵力沿麻栗坡、931高地进行佯攻牵制敌人;一部兵力从897高地西南河谷穿插到914高地和666高地之间,向914高地攻击,对敌形成四面包围,全歼该地区之敌。

方案上报到师里,出人意料的是师里也有一个预案,要求93团以一部兵力从967、1002高地方向实施佯攻,主要兵力从麻栗坡、931高地突破,向敌侧后迂回形成合围。何其宗等人认为:从地形上看,麻栗坡、931高地方向地形较开阔,坡度较缓,确实便于部队运动和展开。

但这里必然也是越军防守的重点,强攻会导致较大的伤亡。而967、1002高地方向虽山势较陡,不利于部队运动和展开,但也是越军防御的薄弱点,能出敌意料。并且夺占了1002高地后,便于向1108高地主峰发展进攻。经过向师里反复说明,31师乔明来师长最后同意了93团的攻击方案。

1979年2月17日凌晨,93团(欠1营)利用夜暗开始接敌运动。为了不惊动越军,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在采取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何其宗在预定攻击路线上分了三个点,部队到达第一个点后,在步话机上轻轻吹一口气,到达第二点时就吹二口气,吹第三声时,部队就已到达进攻出发地区。这样,越军进行无线电监听时也只是听到吹气声,根本分不清是怎么回事。

2营担任主攻,尖刀4连隐蔽前进,在距越军前沿堑壕最近只有几米时发起突袭,仅用了9分钟就攻占了1002高地,歼敌32名。当沿山脊继续进攻南侧的1108高地时,遭到越军三面火力夹击,伤亡很大,连长牺牲。2营即撤下4连转为预备队,由5连继续攻击1108高地。6连突袭967高地未成,与越军发生激烈战斗。3营8连从西南侧突袭攻占了666高地,继续向914高地攻击前进。9连偷袭931高地未果,与守敌展开激战。

因地形不利,6连几次冲击受挫。经过调整,6连以1个班迂回到967高地东侧,与连主力两面夹击,终于将高地夺取,随后迅速向1108高地侧后迂回,与5连一起合围守敌。由于越军火力猛烈,5连经多次攻击夺取了1108高地东北侧突出部第二道堑壕,已难以继续前进。6连2个排迂回至1108高地东南侧时,遭到越军火力压制,因连长和指导员未能跟上部队,以致2个排失去指挥,后来又撤了回来,没能断敌退路。

3营方向,9连在团82无坐力炮支援下,战至下午攻占了931高地。8连攻占了914高地西南突出部,随后遭到越军多次反扑,与敌形成对峙。

战斗正酣时,2营突然向团里报告说没有预备队了,部队处于停止进攻状态。何其宗奉命带上通讯参谋和警卫班赶往2营阵地实施靠前指挥。他发现2营不是兵力不足,而是因为指挥员没有实战经验,兵力浪费在向后抢运伤员和烈士遗体上了。而且前沿3个连队没有统一指挥,你打我不打,导致贻误战机。何其宗马上命令2营打破建制,重新组织兵力,由6连长全权负责,又将预备队7连投入战斗,指挥部队再次发起攻击。

战至当晚,93团与越军胶着在1108高地、914高地、897高地及东侧无名高地,一时难以将其攻克。11军指挥所考虑到部队初战,缺乏夜间战斗经验,指示各团暂停进攻,巩固阵地,补充弹药。

当夜,93团调整部署,以5、6、7连三面攻击1108高地;4连沿1108高地西南山脊进攻,协同8连歼灭914高地之敌;9连继续攻击897高地及东侧无名高地之敌。

18日8时,在团、营属100迫击炮和82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93团集中兵力围攻1108高地。各部穿插分割,经过艰苦战斗,至中午11时48分终于攻占了1108高地、914高地、876高地、897高地及东侧无名高地。

整个战斗中,93团共击毙越军第741团副团长以下174人,俘敌20人,缴获各种火炮11门、各种机枪13挺、40火箭筒4具、冲锋枪27支及各种弹药、军事文件、后勤物资一批。93团也伤亡100余人。

初战告捷后,奉31师命令,93团转为师预备队,继续在1108高地一带搜剿残敌。

3月3日,93团随师主力在军、师炮火和坦克连的支援下,向封土县城发起总攻。因越军在公路上埋了很多地雷,93团一些部队只能沿山脚丛林前进,结果迷失了方向,转了几个钟头又回到了原出发点。何其宗奉命赶到前沿,先让部队停下来,带指挥员登上附近最高处,找准站立点,然后对照地图指挥,很快将部队带出了丛林。当晚19时10分,31师将封土县城攻占,歼灭越军约2个连,越军316A师98团残部弃城逃向省会莱州方向。

3月5日,31师开始后撤回国。何其宗周密组织,将封土县城至巴南棍的30余公里公路分为两个阶段,前队撤退,后队在既定阵地上组织较强火力掩护前队,杀伤追击之敌,并注意与友邻部队保持联系,防止越军迂回切断退路。就这样,93团各部互相掩护,交替撤退,最后不失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地安全撤回国内,受到师里的表扬。因为部队非常疲劳,31师特意派出汽车快速把93团送回原驻地休整。

因为在这次对越作战中的优异表现,1979年6月,何其宗被提升为92团团长。1980年9月,何其宗又被选送到北京的军事学院完成班学习。1982年毕业后,他接连升任33师参谋长、31师师长、第11军副军长等职。

1984年2月,何其宗和第11军副政委杨德福带领军作战指挥组,与廖锡龙共同指挥31师进驻云南者阴山边境地区。4月2日,指挥炮兵对者阴山之敌实施了28天的炮击作战。4月30日,又指挥31师部队一举收复了者阴山,打出了一个出色战例。

随后,何其宗协助11军前指指挥11军部队接替了14军的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并指挥者阴山地区防御作战。当年9月,何其宗离开第11军,接替刘子波升任第14军军长,组织全军部队进行了老山地区拔点防御作战的战评和总结。

1985年3月,何其宗被调进总参谋部任副总参谋长,晋身副大军区级,主要负责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及其他相关工作。其时何其宗年仅42岁,而时任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已74岁高龄。按照当时干部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何其宗无疑已成为了跨世纪军委领导班子的重要人选之一,一颗耀眼的军队新星正冉冉升起。

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何其宗被首批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何其宗晋升为中将。在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何其宗协助总部及军委领导推动深化军队改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还频频出访国外,曾被巴基斯坦总统授予“一级旗帜勋章”。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发表讲话。在中央还没有正式表态之时,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就直接授意《解放军报》发表题为“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社论,公开表示“坚决响应小平同志号召,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旗帜鲜明地支持邓小平。副总参谋长何其宗当时就表态支持《解放军报》的社论,打响了总参的第一枪。

然而,在当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后,时年49岁的何其宗突然被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分管民兵和预备役建设。据说是因为当时江总书记有关于军队领导干部10年不动职务的就要交流的指示,何其宗就从总部交流到了南京军区。虽说是副大军区级平调,但从前途无量的总部调到大军区担任辅助事务的副司令员,实际上是降格使用。

更为难解的是,何其宗在南京军区任上一干7年,没有得到任何晋升。1999年4月29日,何其宗作为南京军区领导代表,出席了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开馆仪式。此后,年仅56岁的何其宗就退出了现役。而同一支部队中出来的廖锡龙,已在成都军区司令员任上干了5年,于2000年被晋升为上将军衔,2002年又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晋身军委领导成员之一。

曾经春风得意的军中明星何其宗终于未能人尽其才,成为当代军队发展史上的一位悲情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何其宗指挥过的第11军31师93团,1985年改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31师93团,现为摩托化步兵团,仍驻守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