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评价周其仁 周其仁博客

2018-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科斯与中国>是201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曙光,盛洪.北大 CCER 复试简介 首先能进复试的都是大牛,为什么呢?你看看它的专业课就知道了,特别是07年及之后台湾老师出题,试题难度开放性大增,继而难度也大增.有一种说法是初试过线,专业课120 就可以稳上,据我所知,事实上近几年的前几名,以及专业课120 考生被刷的不在少数,因此可见ccer选拔人才的标准实在是苛刻.再就是据说ccer老师最注重的是经济学sense,据我所知,这个sense是可以培养的,但最起码要一两年,关于培养的

《科斯与中国》是201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曙光,盛洪。

北大 CCER 复试简介 首先能进复试的都是大牛,为什么呢?你看看它的专业课就知道了,特别是07年及之后台湾老师出题,试题难度开放性大增,继而难度也大增。有一种说法是初试过线,专业课120 就可以稳上,据我所知,事实上近几年的前几名,以及专业课120 考生被刷的不在少数,因此可见ccer选拔人才的标准实在是苛刻。

再就是据说ccer老师最注重的是经济学sense,据我所知,这个sense是可以培养的,但最起码要一两年,关于培养的方法,你可以搜胡景北老师的文章。

根据我的经历,推荐你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刻苦钻研数学,打实数理基础,这是进ccer的必备条件之一。(2)多读大师文章,推荐张五常,因为ccer老师与张五常思想契合;同时读读ccer老师著作,比如说周其仁的评论,林毅夫的论文等等(3)多到论坛逛一逛,与同道或学姐学长交流,获取信息与知识推荐ccer论坛,人大经济论坛。

(4)平时多做记录,有问题或想法随时记录下来,以便能够深入研究问题而不是在脑中只是有一个模糊地印象,这一点一定要注意,ccer老师看中的是你的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干练的分析能力。

一个大概的说法是,初试看的是深度,复试看的是广度,当然这个广度不是初试后的两个月可以练就的。就写到这,加油吧,祝你好运。 (LAY_800717 / 壶朋GOOD友)

2014年7月5日上午,一场朴素的追思会在复旦大学附近一家酒店举行。大屏幕上定格逝者照片:一个身形瘦削的中年男人,背着双手站在一片开阔草坪上,温和微笑。

他是杨小凯。尽管已去世10年,但直到今天,他仍被视为当代中国最有作为的经济学家之一。

追思会当天,戏称自己为“小凯粉丝”的张维迎早早就坐在台下,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专程从澳大利亚赶来参会,因故无法到场的张五常则通过视频实时接入会场发言。

另一位备受瞩目的出席者是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他穿一件白色格子衬衫,坐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

林的到来让年轻学者张居衍感到“有些意外”。他是杨小凯去世前带过的最后几名博士生之一,而他的硕士导师则是林毅夫,“没想到林老师也来了。”

这样的反应让人想起本世纪初的一场学术论战。2001年年底,杨小凯到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做一场主题演讲。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关口:一方面,经济增长在此前3年持续遇冷,另一方面,又在申奥与入世这两件大事上获得成功。

杨的演讲针对当时学界中较为乐观一方的判断展开,即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模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且不需要走其弯路,是为“后发优势”。

杨小凯认为,恰恰是因为落后国家可以轻易利用技术模仿发展经济,因此缺乏动力做有利于长久发展的制度变革,长此以往,这种发展路径的选择会付出极大代价,“后发优势”将成为“后发劣势”。

不久后,林毅夫撰写了一篇题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的反驳文章。林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制度,相反,制度是内生的,且与其发展阶段有重要关系。他的主张是,后发国家应该先利用“后发优势”加速经济发展,而制度的完善大可以与经济发展同时进行。

这个话题被迅速放大为热门的经济学事件,学者们分别进入不同阵营展开论争。时至今日,杨小凯与他的对手林毅夫,两位杰出学者之间鲜明的立场差异,仍然是他们各自支持者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而这些论争本身,也构成中国改革的思想光谱,成为这个转型时代独特的国家风景。

我与杨小凯和张维迎到底争论什么

杨小凯追思会之后,林毅夫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他特地带来一份长达一万两千字的未发表文稿,题目叫《我与杨小凯和张维迎到底争论什么》。5天后,他又发来一个修改后的版本。“我觉得现在媒体和学界,并没有真正理解我和杨小凯在争论什么。”他解释道。

在此之前,杨小凯去世10周年当天,有财经媒体重发一篇题为《纪念杨小凯》的旧文,作者是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同事周其仁。许多人将周的这篇文章视为“理解杨小凯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