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慧协和 协和李文慧:治慢病敢于面对“屡败屡战”

2017-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协和李文慧:治慢病敢于面对"屡败屡战"常有糖友来看病时遗憾自己多年来一直听信周围宣传,没有及时找到好的医疗途径解决自己的疾病问题;也有人后悔没有及早重视疾病,没有规律治疗,直到并发症严重时才想起好好治疗.其实这些都是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导致的.我发现很多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都已是佼佼者了,而在面对疾病时竟也会付出高昂的"认知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疾病的认知以及自我保健.自我康复的过程会放大一些人们在个性.认知.自律甚至执行方面的问题.就像马虎或随意在日常生

原标题:协和李文慧:治慢病敢于面对“屡败屡战”

常有糖友来看病时遗憾自己多年来一直听信周围宣传,没有及时找到好的医疗途径解决自己的疾病问题;也有人后悔没有及早重视疾病,没有规律治疗,直到并发症严重时才想起好好治疗。其实这些都是对糖尿病的认知不足导致的。

我发现很多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都已是佼佼者了,而在面对疾病时竟也会付出高昂的“认知税”。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疾病的认知以及自我保健、自我康复的过程会放大一些人们在个性、认知、自律甚至执行方面的问题。就像马虎或随意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表现为丢三落四,而在开车出行时却能酿成大祸一样。

因此,在健康领域中,针对自己的疾病,要多听、多思,也应该把握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切不可不加分辨,一概相信。

另外也不要盲从所谓“权威”。因为现今的资讯中,比如微信、微博中有不少软性广告,在“深奥的科学理论”或“权威专家意见”中埋藏着将要推出的产品。

有时这种软性的推广是逐步展开的,并非一开始就能发现。

有些是提出一些抓人眼球的理论(其实在科学领域本来就有学术之争,故意拿出一些非主流观点迷惑或讨好大众)以达到提高关注度的目的,这也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的。只可怜大众的认知被那么多人洗来洗去,到后来弄得科学倒像是小媳妇似的。

诚然,哪些人需要治疗,治疗的目标是什么,是我们需要共同关注的。目标的个体化是我们临床医生需要结合自己经验和科学理论,不断摸索的。

治疗的可行性、必要性,调药的时机,尺度是需要与医生讨论的。诚然目前的现状是一个能真正为你量身定制方案并对你长期进行随访的医生或医疗团队并不是随处可得的,但相信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终会有一天医疗会回归她的守护本性,而不是要么一号难求,要么门可罗雀。

另外需要与大家探讨的是如何面对治病过程中的“屡战屡败”。其实治病的过程更是一个“屡败屡战”的过程。即便是我们想在疾病面前称王,也要能承担王者的孤独和时常的落败才行,所谓长胜只会存在于人们的“企盼”中。

现实中,日常门诊时我们总是和患者共同品尝失败,比如血糖高了,就忙不迭地分析原因,找办法解决或是调药。倒是血糖好的时候要保持稳定的心态,切不可骄纵,幻想疾病已经离你远去,没好多久又生活无度或忙着停药了。

“胜不骄败不馁”对于慢性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习惯失败,因为疾病如衰老一样,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很多疾病也就是衰老的一部分,就算我们能让指标正常,也难免会面临衰老的一些状况,比如“疲乏、食欲差、睡眠欠佳等等”。

在这里建议大家既要习惯于疾病的困扰,又要细心地随时进行绝地反击,永远不放弃改进的机会,如果累了,就告诉自己,努力就会好些,哪怕不能完全逆转,也有理由像农民在土地上耕作时一样地相信——一分辛苦,一分收获。我们有时祈求速成,有时输不起,有时总想找捷径“一劳永逸”。

其实与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相处,就是用控制疾病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同分别积累和长期博弈,并分时揭晓胜负的过程。所以难免一时好,一时坏。关键是你是如何分析和读懂这些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