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彻底变味,卖铁锅卖情怀,美食节目竟卖起口红

2018-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年初四,万众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了. 在开播之前,饱含高度期待的<舌尖3>已经经历过多重质疑,最关键的质疑来自于总导演换人,以及旁白换人,这不由得

大年初四,万众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了。

在开播之前,饱含高度期待的《舌尖3》已经经历过多重质疑,最关键的质疑来自于总导演换人,以及旁白换人,这不由得让许多《舌尖》的忠实观众预感到这一场“变味”的旅程。果不其然,在播出之后,《舌尖上的中国3》被骂得很惨。

不仅粉丝骂,观众骂,当地的人民骂,还引来了历史、医学、地理等各类学科精英的炮轰,不管节目组如何解释,观众都不愿意接受他们的过多说辞。

如果说第一季的《舌尖》是还原最真实的中国美食,第二季讲述的是美食间的人文情怀,那么第三季的《舌尖上的中国》只是把第二季中的人文情怀再度放大,放大之后的结果却只会让观众觉得错漏百出、矫揉造作。

有网友评论称,“第一季是真正的大观园,第二季是刘姥姥回村里给大家讲的大观园,第三季是听刘姥姥讲完大观园的村里人回去给家里人讲的大观园。”这大概是对《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做的最好的概括了。

美食纪录片沦为微商阵地

从第一期开始,《舌尖3》就充斥着满满的商业气息:章丘铁锅、淮阳菜刀、银杏砧板……

和第一季、第二季对于店铺商家做了隐藏避嫌处理不同,第三季直接把潜在的网红商家都介绍得十分详细,包括招牌地址、家庭成员、生产厂家等等,甚至还做到一条龙服务,在某宝上搜索都能看到《舌尖3》的播出内容。

与某宝联动的《舌尖3》,也在第一期播出之后,章丘铁锅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爆款产品,升级晋升成网红产品,甚至还有人开车6个小时到当地购买,订单派到了正月十五,生意络绎不绝。

推销与食物相关的器物或许还情有可原,但当“中药口红”出现的时候,观众再也抑制不住了。

在主讲中草药入食的第四集中,提到了“现在改用中医药材料,自己制作化妆品”,画面中出现了小作坊式几人简单制作化妆品的场景。

这样的片段引起了网友的质疑,通过对比原材料质疑购置于淘宝三无卖家店,连配的电子秤都是同款。除了材料以外,在没有任何杀菌和防细菌处理的前提下,几个人围坐一起用中药材料只做口红,这样的场景不仅显得诡异和不可信,不由得让观众联想到最直接的“微商”们。

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这些口红用的空管依次来源于各大化妆品品牌,所谓的“自制”又有几分真?不由得令人高度质疑。

而在节目播出之后,自制口红微商也不负众望地出现在了朋友圈里。

曾经《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做第一部的时候并没有过多想法,只是觉得什么好吃就拍什么,反倒是这样直接的表达手法,让食物回归他们最原本的模样,也开启了“深夜报社”的先河。

但在第三季播出以来,美食纪录片已经彻底沦为了“微商阵营”,卖国卖铁卖砧板,营销地方非著名小吃店,还卖上了微商口红产品,早已远离了食物“美味本身”,成为了《舌尖上的广告》。

用美食装X并不等同于人文关怀

在最新播出的一集里,《舌尖3》提到了“餐”。本以为终于可以回归食物本身,但实际上讲的依然是和食物相关的人的故事,不少观众将此戏称为“食物人的传记”。

与第二季中将食物融进生活的表达方式不同,最新一集中的所有人物取代食物成为了最佳主人公,新增加了不少美食网红博主的露面,甚至还有美食网红为写字楼员工煲汤的画面。

这究竟是美食纪录片,还是我与美食博主那些事?

这些故事之间要与食物产生最直接的联系,实在过于牵强,也有观众称之为“公众号软广和卖惨故事会”。

在以美食之名装逼的同时,《舌尖上的中国3》却未能保持纪录片的还原度,不仅出现了众多的常识性错误,还在介绍食物的时候引起了地域内“不正宗”的评价,和第一季、第二季的流传度相差甚远。

首先是古人提及的“莼鲈之思”中的“鲈”应是花鲈或者是四腮鲈鱼,但画面中呈现的却是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肉质相差甚大,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其次则是在西安,着重描写的“回民街”。甚至在纪录片中打出了“没有回坊,西安就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古城”、“西安最中国,回坊最西安”的字眼,对回民街的介绍竟是“西北注明的回族聚居区,唐朝时便已成型,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格局”。

不仅西安市民怒了,史学家、民俗研究学家也提出了众多质疑。在90年代才建立的商业街“回民街”并称不上是所谓唐代的“回坊”,蔡小心先生(父亲是蔡长远将军,78~84年陕西省委常委兼省军区党委书记、政委)在微博上点出,1993年才有了所谓的“回坊”冒出,唐朝的时候并不存在。

其中点出的食物,“水盆羊肉”的做法也童谣遭到了质疑。

作为水盆羊肉的发源地,山西的渭南和澄城,真正的水盆羊肉搭配的不只是一个白圆饼,是两块类似月牙的饼。

“吃法也是先夹羊肉到饼里像肉夹馍一样吃,另外一块饼才撕成小块投入汤中。桌上还有小菜,甜椒丝青椒丝、洋葱胡萝卜不一而足,腌白菜和生蒜糖蒜也少不了。这才是水盆羊肉’最美味的吃法’,片子里推荐的是回民街面向游客的水盆羊肉’最美味的吃法’。”有陕西本土观众解答了“水盆羊肉”的吃法。

除了陕西人民意见很大以外,天津的煎饼果子、杭州的胡辣汤、泉州的石花膏……很多其他地区人民都表达了自己对《舌尖3》的重度不满,这也直接导致了《舌尖3》由开播评分的8分直接降到了现在的4.8分。

在中国有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也就代表在这片土地上,人民对于吃饭这件事看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能在第一季开播之时就被奉上神坛的缘故。

第一季讲了好吃的食物,第二季讲了人们是怎么吃好吃的食物的,反过来说第三季其实更应该回归食物本身,为了过分强调所谓“人文精神”,反而让食物成为了装逼的工具。

原本不属于杭州的胡辣汤,由于人口迁移而强行拉上一波“人在异乡”的感情,乐山麻辣烫一家辛苦经营,却非要把小作坊发展成小家大爱的深厚感情,西安羊肉店的老姑娘固守本地的原因是因为听爸爸的话才有踏实感,再度拉拢了一句“这碗汤成全了家里的一切”。

这所有的感情,哪里是一碗汤就能成全的啊。

好吃的食物都被拍完了,感人的故事也都被纪录下来的,其实我们也可以回归到“大俗”或者“大雅”。

“马兰拉面里忙了一天一宿的出租司机,吃着三片肉的牛肉拉面;烟火缭绕的路边烤串,光膀子的大哥们畅谈世界局势人生理想;双汇的肉联厂基地里,一天几万头的猪是怎么出栏的;调味品工厂的冰冷机械森林里,鲜度完爆老母鸡高汤的现在调味品是怎么出来的”——这或许才是最真实的中国。

食物存在的首要意义永远是温饱,而不是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