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腾高考时的作文 5天围观14亿次!高考作文何时才能体现时代感的同时兼顾现实公平?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6月7日上午,高考第一场语文考试结束后,各媒体陆续公布各地高考作文题.今年全国共有9套作文题,其中包括3套全国卷和6套各地自主命题试卷,分别是,全国卷I(以"中国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全国卷II(从六个诗句中选两到三个自行立意).全国卷III("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北京卷("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山东卷(24小时书店).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上海卷(预测).江苏卷(车辆与时

6月7日上午,高考第一场语文考试结束后,各媒体陆续公布各地高考作文题。今年全国共有9套作文题,其中包括3套全国卷和6套各地自主命题试卷,分别是,全国卷I(以“中国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全国卷II(从六个诗句中选两到三个自行立意)、全国卷III(“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北京卷(“说纽带”“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山东卷(24小时书店)、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上海卷(预测)、江苏卷(车辆与时代变迁)、浙江卷(人生的“三本大书”),既有和考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化场景,也有对人生和生活的感触和思考,还结合了社会时事热点。

作为一个人人都可以说上几句的话题,高考作文命题每年都会受到媒体和公众的“花式”盘点。比如,7日上午语文考试结束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快看!2017高考作文题目汇总,你觉得哪个最难写?》,数小时阅读量突破“10万 ”;@央视新闻在微博上邀请网民参与“你觉得哪个题目最有新意?”的投票,参与人数达1万人以上;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段子版”和“专家版”两个版本的分析文章,轻松诙谐的同时也分析了今年高考作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贴近学生和生活的特点。

站在高考恢复40周年的重要节点,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还整理出了40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带领公众重温高考的记忆。

媒体评论

紧随时代步伐,关切现实有温情。新华网评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文风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时代。高考作文总是记录着时代,也总是被时代记录。有媒体不完全统计了高考恢复40年以来,超过200道全国或地方命制的高考作文题,发现历经变革至今,“材料题”是常客。

2000年开始,传统文化和时政热点逐渐走上试卷。具体到今年,“中国关键词”“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人生三本书、24小时书店、我和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今年的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融通古今,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反映时代主题和价值观念。

高考作文题承担社会“纽带”功能。《法制晚报》评论称,事实上,当高考作文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本身也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了一个“纽带”,会反过来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高考作文更喜欢“鸡汤”式的美文,人们或许就会更关注内心的感受与辞藻的华美;如果高考作文更热衷社会问题,年轻的学子或许就会更热衷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寄情高考作文题,传递正能量。红网评论称,40年来,不断变化的高考作文题,承载了数代人的青春回忆,同时也记录着我国政经文化的岁月变迁。命题的变化,映照出时代重心的不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个题目当中得到不同的答案。

同为考生的那份自信与自觉,经由数以万计的考生之手,诠释出一个国家风云变幻的斑驳印记,而时代情感在寥寥数字的选题中得到了高度统一。思考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为了圆满过去的回忆,而题目中满满的正能量也在不经意间传播给更多的人。

网民观点摘编

@韦晓_C:从高考作文中,可以看出国家越来越注重民意,越来越注重年轻人的声音,再也不把这群十七八岁的高中像孩子一样看待了,而是把他们当成成年人,去了解并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陈忠鑫:时代在进步,高考作文出题越来越灵活了。

@汗汗:今年的题目相对比较贴近生活,对于封闭在教室里的考生来说有些难写。但现代社会就是需要有自己的看法想法,考生应多关注新闻。

@西郭先生:高考作文题并非命题老师拍脑袋的产物,它们往往试图在时代精神和不朽话题之间找到平衡。

@暖阳:希望高考作文题能兼顾更多地区的考生,因为很多农村孩子没见过共享单车。

舆情观察

高考恢复40年来,已经不再只是面向考生的一场考试,更是凝结了几代人集体记忆的情感。而高考作文更具有开放性和话题性,逐渐成为了每年公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有观点认为,不少人关注高考作文,其实是以此回顾自己的高考经历,从中获得一种仪式感;也有观点表示,因为作文题具有“时空属性”,通过高考作文的命题可以看见时代和地域的特色,往往能让人产生共鸣。

此外,由于高考作文命题关注时下热点事件、贴近生活的特点,公众关注高考作文,也是希望从中窥探出高考视角下传递的社会价值观,寻找时代发展的步伐和回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高考作文题和时代紧密相连,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对人性的理解更加丰富,视野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大。

”高考作文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其意义已经不再只是对于考生而言一道分值颇高的试题,更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热点和现象。因此,好的作文命题不仅能被考生铭记,也会引发社会广泛的讨论和深思。如何答好这道题,已不再只是考生的任务,公众通过关注高考作文,也表达着他们对当代社会的认识与思考,以此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感。

同时也应看到,公众围观高考作文也是在围观教育,借评论高考作文观察教育改革。高考向来被称为教育“指挥棒”,而高考作文作为所有科目中发挥性最强的一个题目,是语文教育乃至高中教育的风向标,也最能反映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水平。

因此,作文题目的设置也最能体现高考改革发展及其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2017年高考作文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经过40年变迁,高考作文改革还在路上,其与高考改革、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公众围观高考作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寄望高考教育改革,期待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教育更加公平公正。有观点认为,城市考生和农村考生对社会的接触程度参差不齐,高考作文的命题在贴近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城市考生对共享单车、高铁等话题较为熟悉,而山区偏远地区考生则可能很难想象,因此,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在体现时代感的同时兼顾现实公平,让考生都能有话说,是公众对高考作文命题组提出的新的期盼。

时至今日,高考虽然不再是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人民日报》发表的《知识改变中国》一文指出,对于恢复高考深远意义的探究,40年来始终未曾停止。

人们纪念这一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回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轨而庆幸,为人才向上流动的渠道得以疏通而欣慰,为重新确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而长舒一口气。更重要的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在经历曲折之后,再次按下了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