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民简历 郭瑞民书记在信阳政绩简介

2017-12-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二五期间,信阳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在"

十二五期间,信阳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在"十一五"末突破1000亿元的基础上,"十二五"时期信阳市经济总量持续攀升,首次跻身全省前九行列,终结了"十一五"居全省后8位的历史。2015年信阳市GDP1877.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是"十一五"末的1.6倍,"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9.7%。

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信阳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2015年,信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03亿元,是2010年的2.67倍,"十二五"年均增长21.7%,高于同期经济增速12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省财政增速4.8个百分点; 2015年,信阳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4亿元,是2010年的2.15倍,"十二五"年均增长16.5%,用于民生的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金融实力得到新提升。"十二五"时期,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珠江村镇银行等多家银行入驻信阳,存贷款余额"十二五"时期双双实现翻番,贷款余额由"十一五"末的全省第8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6位,存贷比大幅提高。直接融资实现新突破,本土国内上市公司增加到3家。保险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投资规模高位新扩张。"十二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一五"末突破千亿元的基础上,规模持续扩大, 2015年突破2000亿元,投资规模稳居全省第5位。2011-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371.38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的2.6倍,为拉动信阳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引擎。

二,产业结构调中趋优,转型升级实现突破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34.2%提高到41.7%。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8.3%,比2010年提高4.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2015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较2010年下降2.2个百分点。

工业转型升级加快。2015年,信阳市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282.26亿元,增长11.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较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51.18亿元,增长27.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

创新驱动明显增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支持和引导企业与央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度合作,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顺利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成功组建国家稻米精深加工创新战略联盟和河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达到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1-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48.5%,科技活动人员增长54%。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节能降耗目标完成超过预期。2011-2014年,信阳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09%。全社会能耗强度不断下降,2011-2014年分别下降3.92%、4.70%、3.27%和3.00%,累计下降14.

09%,初步核算2015年单位GDP能耗可下降1.1%以上。按照能耗强度计算与GDP总量规模来匡算,"十二五"期间五年累计节约能源约400万吨标准煤。2011-2015年,主要耗能工业企业炼焦工序、水泥熟料、电厂火力发电等三种产品单位能耗分别下降11.91%、3.82%和0.75%。

三,"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后劲势能蓄积壮大

工业化实现新跨越。2011年,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折合3264美元,之后逐年持续提高,2015年达到3万元左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自2013年首次降至45%以下,迄今基本保持在42%左右,标志着信阳刚刚跨入工业化中期门槛。

目前,信阳市已经形成覆盖34个行业大类,门类比较齐全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经济规模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

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1.55亿元,较2010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5%。产业集聚成效显现。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8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1.1亿元,是2010年的3.2倍。

城镇化加快推进 "十二五"末信阳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7%,比"十一五"末提高8.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6个百分点,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2014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286.16平方公里。

其中,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88.7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了20.7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7.3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6.2万人。城市品味形象再获提升,在"六城联创"创建成果基础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连续七届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喜获中国最美丽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荣誉。

农业基础持续巩固。信阳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总产量达到119.4亿斤,约占全国的1/100和全省的1/10,居全省第5位,超额完成115亿斤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中期目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产农业发展良好,信阳茶叶、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油料、肉类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信阳毛尖、南湾鱼、华英鸭、固始鸡等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190家,家庭农场1682家,已建成农业产业化集群2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5家。

信息化提速增效。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工程建设加快,"宽带信阳"、"三网融合"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速,城乡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有序推进,4G网络技术规模化商用不断扩大。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在民生和社会领域应用逐步拓展。

电子政务蓬勃发展,菜鸟驿站入驻信阳,鄂豫皖一日达物流产业园、光山羽绒电商等快速发展,农村电商方兴未艾。2014年,全市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404.6万户、255万户,分别比2010年增长70.4%、61.4%;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72.71部/百人、91%,分别比2010年提高21.74部/百人、29.5个百分点。

四,基础优势深筑厚植,发展支撑持续夯实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高速铁路实现零的突破,高效、便捷的铁路、公路、航运综合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京广高铁建成通车,宁西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基本完成,淮息、淮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明港机场的开工建设,为信阳未来的铁公水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添上关键的一笔。2011-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337.93亿元,是"十一五"的1.4倍,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7.3%。

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淮河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圆满完成, "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持续实施,信阳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

1%,比2010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以郝堂村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典范,被评为最美乡镇、国家生态乡镇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教育智力支撑持续强化。201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70.49亿元,较2010年增加了29.28亿元。高等教育长足发展,全市本科院校达到4所,高等院校数量居全省前列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启动实施了学前教育两期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成效显著,高中教育位居全省前列。

职业教育纵深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为人民群众更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强力支撑,全市职业教育成为全省一道亮丽风景。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改革全面深入有序推进。信阳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进农业补贴办法、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扶贫开发综合改革等被确定为全国试点。简政放权、商事登记、投融资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工商、质监、药监和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等体制调整顺利实施,财税、投融资和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户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水利、供销、农电改革等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开放步入历史最好时期。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有效推进新一轮开放合作,构筑了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持续深化"四一"招商行动,开展集团化体系化引进,有效地承接了产业转移,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信阳,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集聚效应形成。

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张。2015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95亿元,较2010年增长1.96倍,年均增长24.3%。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2015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64318万美元,较2010年增长1.

13倍,年均增长20.9%。战略合作全面推进。信阳与北京市西城区缔结为友好市区,深化与央企合作,与部分省直单位签订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五粮液集团对河南乌龙酒业成功实施战略重组。

六,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获得更多实惠

就业持续增加。做好就业服务帮扶工作,完善"三市一库"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创业带动引领就业,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梦。2014年,全社会从业人员511.28万人,比2010年增加31.4万人。2011-2015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37.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不断扩面,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农村五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

卫生、体育、文化蓬勃发展。2014年,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员数、卫生经费分别较2010年增加6728张、9347人和1.86亿元。信阳市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超过300万人,城乡体育设施和公共场所健身器材覆盖面不断提升,为居民休闲健身提供便利。

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实施,"五个一工程"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得到加强。2014年,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2.49%,较2010年提高5.6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4.61%,提高4.03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434元和 9844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2015年,住户存款达到1706亿元,较2010年增长1.2倍,总量持续居全省前5位。

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2011-2014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了1.8和3.5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分别提高了0.7和0.3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支出比重分别提高了0.5和0.8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居民移动电话入网量分别增长了9.4倍和2.8倍,2014年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分别达到5.8辆和2.7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