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5部教育题材电影 以教育学的视角进行解读

2018-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是一部极端写实的伊朗电影,但是当你看到片头一群男人背着一块大黑板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时,却有种"超现实"的感觉.或许"民族电影"给人的震撼,其中一大部分便是提供"异文化"观众们一个更大的全新视野.在众多的伊朗电影里,出身于导演世家的女导演 Samira Makhmalbaf 的作品<黑板>(Black-boards)是一部风格写实,意韵抽象的现代寓言.一群背着大黑板的流浪教师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行进,其中两个人特别迫切地要寻找愿意付学费

这是一部极端写实的伊朗电影,但是当你看到片头一群男人背着一块大黑板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时,却有种“超现实”的感觉。或许“民族电影”给人的震撼,其中一大部分便是提供“异文化”观众们一个更大的全新视野。在众多的伊朗电影里,出身于导演世家的女导演 Samira Makhmalbaf 的作品《黑板》(Black-boards)是一部风格写实,意韵抽象的现代寓言。

一群背着大黑板的流浪教师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行进,其中两个人特别迫切地要寻找愿意付学费的学生。他们一个后悔不听父亲的忠告(当牧羊人)当上了无人问津穷困潦倒的教书匠;另一个自己只上了两年学,急着为幼小的孩子攒钱看病。他们俩首先脱离了大部队,然后又在一个岔路口分道扬镳,各自踏上追寻学生的孤独旅程。

张英子第二年高考落榜后,当乡教委主任的舅舅给她在他呆过的山区界岭小学找了个代课老师的差事。她老大不情愿地来到界岭小学,心里却憧憬着城市里年轻人的浪漫生活。界岭小学除了她,已有四名老师:余校长、邓有梅副校长、孙四海教导主任,余校长的爱人、已经成了‘废人’的明爱芬。他们都巴望着什么时候能从民办教师转成正式教师。

学校虽然小,且地处偏远,但每天早晨师生们都很正式地升国旗、奏国歌。邓有梅背后说张英子是飞鸽牌,当面却恭维她套近乎,还打孙四海的小报告,说他跟有夫之妇王小兰好,让学生帮着采草药。可是张英子慢慢了解到,为了能使班上的学生读上新课本,孙四海和王小兰吃了很多苦。使她对这一对未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西部农村少妇张美丽的丈夫因无知犯罪,被毙了,孩子因病,夭折了。面临人生的苦难,张美丽悟出了一些道理,她把所有感情都寄在孩子们身上,请求村长,当上了“孩子王”。张美丽热情达观、自然真诚、侠骨柔肠、视学生为已出,在土房子里教着一帮子“泥孩子”。

她用她那浓厚的地方话教他们识字、造句;她用那跑了调的嗓子笨拙的姿势领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她用她那寸寸柔肠感动影响了都市丽人夏雨,她用她那铮铮的侠骨给孩子们赢来了资助。张美丽带着一群孩子们连走连唱,跳着飞扬的黄土迎来了北京的志愿者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夏雨。黄土地上的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夏雨的人生轨迹,同时也逐步地改变了“美丽的大脚”的足迹。

电影《我的教师生涯》讲诉了一名乡村老师跨越四十多年的爱恋和执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从海外归国,到了一所名叫月亮湾的乡村小学任教。走过了大跃进、文革、新时期、新世纪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初恋,到结婚生子,直到成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头。

影片不是要铸造某一类关于人或行业的“标尺”。主人公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如同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书只是他的职业。影片将通过主人公对职业的态度昭示出他对生命的态度,在“人”的问题上做文章。主人公有着他同时代人普遍看重的道德观和生命价值观,但却有着不一样的生命态度。

该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Pépinot adulte,戴迪亚·费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 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底教养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任纳尔(Maria Rainer)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上校要求玛利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利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休闲的服装,带领他们到花园水池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谨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这部温情感人的影片环绕一名音乐家霍兰先生,他真正志愿是作首留芳百世的交响乐,却为生活无可奈何当起高校的音乐老师来,其后更将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贡献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后来也才惊觉自己成就原来是那么大。他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

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特鲁德·朗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这两样乐器。就在霍兰醉心于教学生活的时候,他的儿子降生了,谁知却是个先天性的失聪患儿。这一重创使霍兰对家庭的重心有所转移,消极彷徨中和漂亮的女学生罗威娜·摩根有了一段朦胧的恋情。

罗伯塔的丈夫突然离开了她,并且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的世界仿佛突然毁灭了。因为在此之前,她象大多数的女性一样,为了顾及丈夫的事业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多年来,她随着在海军服役的丈夫四处奔波,已毫无个人事业可言。现在这一切都幻灭了,她必须重新自食其力。

在离婚了之后,她发誓要靠自己的方式活下去。背井离乡的罗伯塔来到全国最乱的纽约东哈林区。除了资质、韧性和往日攒下的50把小提琴外,她已一无所有,教孩子们拉琴成了她谋生的惟一选择。她缺乏经验,但她拥有天赋、决心和她的小提琴。尽管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她教了10年小提琴后,校方突然决定撤资,罗伯塔面临事业搁浅的危机。

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 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但不久后,学校发现这个小组,校方对基廷老师教育方法十分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