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太史慈个人资料及死因介绍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太史慈一生志未遂,未建功立业就死在了乱箭之下实在可惜.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

太史慈一生志未遂,未建功立业就死在了乱箭之下实在可惜。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太史慈个人资料

中  文 名:太史慈

别      名:子义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

出生日期:166年

逝世日期:206年

职      业:将领

主要成就:北海救孔融,扫荡江东

官      职:折冲中郎将,建昌都尉

身      长:七尺七寸(约合现今1.78米)

模      样:美须髯 ,猿臂善射

武      器:狂歌戟

儿      子:太史享

效力势力:刘繇、吴

中国古代击刺勾啄短兵器。其特点一般为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双手使用,交替攻击,使用劈、挂、刺等武技。

孙策孙伯符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孙策大怒,自提大军,竟奔牛渚。刘繇、笮融二人,出马迎敌。孙策曰:“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刘繇背后一人,挺枪出马,乃部将于糜也。与策战,不三合,被策生擒过去,拨马回阵。

繇将樊能见捉了于糜,挺枪来赶。那枪刚搠到策后心,策阵上军士大叫:“背后有人暗算!”策回头忽见樊能马到,乃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已被挟死。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

太史慈、甘宁:这两个是东吴虎将的杰出代表。太史慈和孙策的恶斗,是整部三国里为数不多的最经典的双人对战之一。而太史慈在北海救孔融时展现的本领足以与关、张、赵相媲美。如果说到三国里排名前三的神箭手,太史慈一定名列其中。他一箭将敌将之手反钉在护梁之上,吓得严白虎面如土色:“彼军有如此人,安能敌乎!”猨臂善射,使太史慈更不屑将打过小霸王的拳头再施加于他人之身。看甘宁的身世介绍,就觉得很有气势。但闻铜铃声响,人皆避之。

在赤壁之战中,甘宁于弹指一挥间连斩两员曹将,吓得曹操策马而回。感觉甘宁就有点像蜀汉阵营里的赵云。濡须口正是甘宁的长坂坡。一百骑兵无一损伤的劫了曹操数万人的大营,惊得曹操夜不敢寐。孙权赞叹:“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可惜这江东二虎与蜀汉的五虎上将一直没有交锋的机会。但看史书上,关羽对甘宁还是颇为忌惮的。甘宁死后,民间百姓将其奉为吴王神,看来除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少数几个蜀汉名将外,也就只有甘宁能得到死后封神的殊荣了。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同郡,自太史慈离开辽东回来后,未与之相见,于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视刘繇,未去而孙策已攻至东阿。有人劝刘繇可以任用太史慈为大将,以拒孙策,刘繇却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必会笑我不识用人。”因此只令太史慈侦视军情。及至神亭,太史慈独与一骑小卒同遇上孙策。孙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马,更揽得太史慈系于颈后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抢得孙策的头盔。直至两家军队并至神亭,二人才罢战解散。后孙策亲自攻讨泾县,终于囚执太史慈。孙策见慈,即为其解缚,握著其手说:“尚记得神亭一战吗?如果卿当时将我生获,你会怎样处置我?”太史慈说:“不可知也。”孙策大笑,说道:“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即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吴后授以兵权,拜折冲中郎将。

当时有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后来孙权统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遂委以南方诸大事。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太史慈临亡之时,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孙权知道慈死,十分悼惜。子太史亨嗣任,享字元复,历尚书、吴郡太守。官至越骑校尉。

《江表传》:“(孙)策曰:‘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写道:“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演义内容 却说戈定乃太史慈乡人;当日杂在军中,随入合淝城,寻见养马后槽,两个商议。戈定曰:“我已使人报太史慈将军了,今夜必来接应。你如何用事?”后槽曰:“此间离中军较远,夜间急不能进,只就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你去前面叫反,城中兵乱,就里刺杀张辽,余军自走也。”戈定曰:“此计大妙!”是夜张辽得胜回城,赏劳三军,传令不许解甲宿睡。左右曰:“今日全胜,吴兵远遁,将军何不卸甲安息?”辽曰:“非也。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兵度我无备,乘虚攻击,何以应之?今夜防备,当比每夜更加谨慎。”说犹未了,后寨火起,一片声叫反,报者如麻。张辽出帐上马,唤亲从将校十数人,当道而立。左右曰:“喊声甚急,可往观之。”辽曰:“岂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惊军士耳。如乱者先斩!”无移时,李典擒戈定并后槽至。

辽询得其情,立斩于马前。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破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只道内变,挺枪纵马先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箭。背后李典、乐进杀出,吴兵折其大半,乘势直赶到寨前。陆逊、董袭杀出,救了太史慈。曹兵自回。孙权见太史慈身带重伤,愈加伤感。张昭请权罢兵。权从之,遂收兵下船,回南徐润州。比及屯住军马,太史慈病重;权使张昭等问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演义里太史慈是死在合肥之战的,而正史上,太史慈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病逝了。遗言与演义里相同。)

太史慈墓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挡土墙长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宽约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7个大字“东来太史慈之墓”。

太史慈墓早已不见,1872年修筑城墙时发现,后屡次修治。抗战前,曾修葺一新,建国初,因塌山被埋没。现墓于1985年重建。原墓前有一块碑简要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已无存。

可惜可惜,一代三国名将最后连一处墓穴都剩不下,即便是如此,太史慈的名号仍然还会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