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夫追悼会 一卷清流——悼陆文夫先生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的小说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资料图片作品选读:小巷深处>>>>陆文夫先生遽然逝去,他留下的文化空白使人感受到他的

他的小说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却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资料图片

作品选读:小巷深处>>>>

陆文夫先生遽然逝去,他留下的文化空白使人感受到他的精神价值的份量。

他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州的文化因了他的魅力小说而在文坛内外传送幽香。他晚年致力于办《苏州杂志》,以一个地方办一份文化杂志,在中国出版界可谓独标一帜,也使苏州的文化品位一下受海内关注。

《苏州杂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陆文夫先生的办刊方针。他宣称《苏州杂志》一不登赤剥裸女人照片,二不登广告。这实在与潮流格格不入,在今日市场经济中很难做到。当今杂志刊物林林总总,为拉拢读者,免不了搞点情色刺激,来点拜金诱惑,或者广告吹嘘,随后政要大款亮相解囊。高雅如《文学评论》、《人民文学》也在“俗”难免,辟出广告页以缓解经济窘困。不登美女裸照的《苏州杂志》当然就碰到经济危机,也曾有好心的企业家伸手援助要来搭台,但是被拒绝了。陆文夫就是这样固执,这样“倔”得不通世情,不搞时兴的文化、经济搭台唱戏之类的宣传。这样做,只有陆文夫能办到,其他人办不到,其他人若坚持这样会被视为书呆子。《苏州杂志》终于这样办下来了,一办十七年。

陆文夫的坚执,是一种坚守与承诺,对文化的坚守、品位的坚守,是独立品格的坚持,是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的承诺。

百期《苏州杂志》,总是这样素素淡淡,封面总是灰白、灰青,似乎蔫蔫地没有精神,在当今姹紫嫣红、陆离斑驳的杂志网中它不抓眼球。《苏州杂志》发表的数千篇文章大多是抠挖些残街小巷的颓门旧瓦、陈年故闻,这些文章忆写的人物大多不是今日大紫大贵、大红大响的贵人大款、名人艳星,它不会产生轰动效应,不会引起世俗的兴趣。

它介绍的人物大都是些差点被历史遗忘的其貌不扬、无权无势的老先生,世俗认为无足道者的“酸”老头。但是这些人物今日之被回忆与书写,是在于他们的一生行迹与立身处世表现出一种精神。

那是京城中几位苏州学人的学养、人品、道德,那是俞平伯的平淡、顾颉刚的忍与痛、叶圣陶的温雅、杨绛的智慧,还有汪东的才学、柴德赓的学问、彭子冈的锐气、郑逸梅的博闻,还有李根源、贝晋眉、穆藕初、吴永刚、瓦翁、任嘒闲、李文彬、蔡正仁、赵开生等对古吴文物、昆曲、电影、书法、刺绣、评弹的贡献,以及朱生豪夫妇在贫病交迫中完成莎剧全译,鸳蝴三老以毕生之力对文化的守护。

《苏州杂志》也介绍吴中风物、吴中旧闻、山水园林,钩考吴中文史资料。像赵氏寒山、廉石、礼耕堂、“笃厚传家”、苏商体育会、砖雕门楼、东吴大学校训、古版“和合致祥”等的介绍,山水门厅、一木一石、一图一文,都在苏州文史的珍贵记录中表述出一种文化形态和精神,如赵氏一门三代五人与寒山生死守护,古代高士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岂是一个“悠闲”理解得了。这些人与事被忆写出来,彰显了一种文化与精神,那是在中国大地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分子———士的人生精神与文化取向。这种立身处世与人生精神乃是今日大动荡、大裂变的社会所缺罕的人文精神。《苏州杂志》百期3000篇文章,以景仰历史的情怀记忆与书写着苏州的历史与文化,我认为,表达了一个总的主题: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人文精神的光辉。它以文化品位的坚守与人文精神的彰扬,成为当今文化界的一股的清流,弥足珍视的清流。

陆文夫先生一生守护中国人文精神,直至病重仍每稿必读,精心组织稿件。去冬腊月,他约我谈话,我送他一本《中国昆曲艺术》,他嘱我撰写和组织昆曲、评弹和古吴文化探源的文章。那天酷寒,他弯身坐在床上,双目有神,说话轻细而思路明晰。他对苏州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有深入的考虑,他有许多深刻的想法。我听着他娓娓的叙述,为这位当今文学大师的精神深深感动。而我至今尚没有完成陆先生的嘱托,已成永远的遗憾。

链接:

陆文夫(1927-),江苏省泰兴县人。一九四八年高中毕业后,到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一九四九年随军南下,任新华社苏州分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工业组长等。一九五五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雨花》、《萌芽》、《文艺月报》等杂志发表小说,后编为短篇集《荣誉》和《二遇周泰》。近年来发表了《献身》、《小贩世家》和《美食家》等优秀中短篇小说,受到好评。《小贩世家》获一九八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家话说“陆苏州”

“陆叔叔一定是最早逃出来的” ◇叶兆言(作家)

陆文夫和我父亲叶至诚是患难与共的朋友,他们一起因为创办“探索者”文学社被批判,下放到工厂、农村劳动。多年来,我都称呼他陆叔叔,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代作家之间的关系,他是我身边熟悉亲切的长辈,我没有办法客观地去评价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

他一生写的小说不多,我都读过。他最为大家熟悉的作品是《美食家》,按照我的理解,这不是一部写吃的小说,而是一部地道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是写人生的小说。

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作家中,他是最能做成事情的一个。我打过一个比方,把他们同代的文学圈里的人锁起来,陆叔叔一定是最早逃出来的一个。

“陆苏州”赋予苏州沉重感 ◇范小青(苏州作协副主席)

从早年的《小巷深处》、《美食家》,到他晚年讲苏州人住房问题的长篇小说《人之窝》都是以苏州为背景,写市井中的凡人小事、江南水乡的风情掌故。作品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的风格,在中国文坛独具风骨,被人称为当代文坛的“陆苏州”。

他的小说表面上看写的苏州美食、景色,实际上写的是美食家的朱自冶这样历史沉浮中的芸芸众生。我觉得最为珍贵的是他的作品一直把人物设置在历史的大起大伏之中,赋予了苏州这座清淡的城市深厚的历史内涵,让人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沉重感。

他写过《美食家》,他很懂吃,能说出各种饮食的道理来。他作品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苏州文化,特别是苏州的饮食文化。

一个坚守创作原则的文人 ◇李国文(作家)

我和陆文夫认识快50年了,文夫从我认识他那天起,就总保持着淡淡的君子风度。

他在20世纪50年代写了《小巷深处》,当时的小说写的都是英雄人物、正面人物,他的这部小说写了一个在旧社会当过妓女,解放后居住在苏州小巷深处的普通女性。

他所创办的《苏州杂志》只刊登苏州的历史、文化的内容,没有任何商业的色彩。

文夫虽然写了《美食家》,他自己却是个只要有老酒、花生米就行的人。他原来很嗜烟酒,后来身体不好,烟和酒从他个人的生活场景中渐渐淡出,只是爱茶依旧。多年来,文夫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坚守创作原则方针的文人,一台电脑一杯茶写自己东西的人。

我们都沉溺于“吃”的细节 ◇沈宏非(专栏作家)

我是在《美食家》刚出版不久就读了这部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初,很少有人读过这样的作品。在内容上,一方面,从传统的观念来看,作品的主人公朱自冶应该是一个坏人,而作者却把坏人写得很好;另一方面,在大多数人生活得比较粗糙的年代,却有人把“吃”看得很重。这两点都很好。我和陆文夫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吃”这一细节不倦的描写,可以说是“食不厌精”。

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一个政治背景之下,《美食家》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虽然也许有作者的功利目的在其中,但对“文革”中的“反物质”口号的拨乱反正,对于中断了的历史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采写/新京报记者 术术 实习生 丁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