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铁牛老婆 我们曾经的老大——谭铁牛!

2017-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谭铁牛 男,1964年1月生,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助理.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谭铁牛 男,1964年1月生,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助理、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国家领导人召集的归国学者座谈会上,在世界水平的学术讲坛,在向中国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会场,一位青年学者的发言往往被阵阵掌声打断。

人们佩服他的学识,更赞赏他的品德,人们不仅为他的赤子情怀所感动,同时也为他不凡的口才和动人的故事倾倒。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全国青联委员谭铁牛。

谭铁牛曾经很困苦,童年时,一日三餐连红薯都吃不饱;谭铁牛也曾经较富有,在国外获终身教职,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和二层楼的洋房。然而,同样是谭铁牛,又一如远离困苦时光那样,远离了富有,放弃汽车、洋房和丰厚的年薪,回国后,天天靠步行上下班…… 从上不起高中的苦孩子,到今天已做了博士生导师的青年学者;从吃不上饭,到无衣食之忧。

这位年轻科技工作者的经历充满坎坷和曲折。

从湖南乡村到大洋彼岸、到西方讲坛、到中国科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行坚实的脚印,凝聚着谭铁牛不惮艰苦奋斗拼搏的辛劳;这条充满成就和荣誉的生命轨迹,跳跃着憾人魂魄的爱国旋律。峥嵘岁月 199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团中央、中科院及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祖国和科学,我心中的依恋”主题报告会上,谭铁牛曾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1964年,我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一个并不富裕的乡村,父老乡亲们日出而耕,日落而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勤恳恳耕作于农田之间,赖以生存的是祖祖辈辈不知翻耕了多少遍的那片黄土地,但辛勤的劳动并没有换来富裕的生活。

贫穷落后的现实、乡亲们无可奈何的神情和学校老师们的教育使我逐渐地明晓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几把锄头挖不出一个富裕生活,几根扁担挑不出一个现代化的农村。

家乡的出路何在?乡亲们的希望何在?出路在于掌握知识、依靠科学,希望在于我们新一代。带着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我刻苦学习,孜孜以求,希望有朝一日,用自己所学来振兴家乡,振兴祖国。

有了这种认识,学习也就有了动力。煤油灯下我推导过数学公式,半山坡上我记忆过英语单词,黄牛背上我背读过唐诗宋词。

就这样,在家乡那几间泥瓦教室里我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 也许一个有志青年不愿在伤口上撒盐,也许在那样的场合,不能太多地忆及新社会的困难。但一个科学家,一个实事求是的创业者,却不会忘记那段峥嵘的岁月,因为那是一种财富,一座磨砺思想之剑的巨石,是一条事业的助跑线和实施跨越的起跳板。

“初中毕业以后,我参加了茶陵县一中的全县统一入学考试和全国中等专科学校的统一入学考试。前者我考了全县第一,后者我考了第二。

我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顺理成章地选择升念高中,但面对并不昂贵的高中期间的学杂费,家庭拮据的现实不得不使我做出准备读中专就业的选择。就在这一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家乡的县政府和茶陵一中的校领导知道了我的矛盾心理。

他们鼓励我升念高中并破例地减免了我的学杂费,同时给予我最高的助学金,让我顺利地完成了两年的高中学习。没有家乡人民的支持,便没有我的今天。祖国和人民恩重如山,乡村学子终生不忘!” 有志者事竟成。

1980年带着父老乡亲的厚望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望,谭铁牛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这所百年学府,开始一步步迈向科学的殿堂。1985年,21岁的他又有幸获得国家教育部的资助,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带着祖国人民的嘱咐,远渡重洋,落足英伦三岛,求学深造于世界著名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

英伦思归 在此后近13年的留学生活中,大事小事,耳闻目睹,谭铁牛对民族尊严的体验、祖国母亲的依恋和爱国主义的感受真是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