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和孙膑是什么关系(图)

2017-09-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孙武和孙膑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那么孙武和孙膑是什么关系呢?孙武是齐国人,因避难来到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他指挥吴军,以少胜多,三次击败强大的楚国,使吴国成为春秋战国霸主之一,所著<孙子兵法>被后人奉为军事经典,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于世.亦成为商战教科书.孙膑是孙武的玄孙,他和庞涓拜鬼谷子为师,出仕后到魏国做官,被庞涓陷害,受到膑刑.生死关头,他向齐国使者求助,被救到齐国,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设伏杀死庞涓.孙膑继承并发扬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也是兵学宝库的瑰宝

孙武和孙膑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那么孙武和孙膑是什么关系呢?

孙武是齐国人,因避难来到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他指挥吴军,以少胜多,三次击败强大的楚国,使吴国成为春秋战国霸主之一,所著《孙子兵法》被后人奉为军事经典,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于世。亦成为商战教科书。孙膑是孙武的玄孙,他和庞涓拜鬼谷子为师,出仕后到魏国做官,被庞涓陷害,受到膑刑。

生死关头,他向齐国使者求助,被救到齐国,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设伏杀死庞涓。孙膑继承并发扬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也是兵学宝库的瑰宝。

据史记记载是祖孙关系。孙武早于孙膑,孙武百年后有孙膑,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孙。孙武创作的《孙子兵法》,孙膑撰有《孙膑兵法》。孙武是齐国人,为避内乱奔吴国,号称"吴孙子";孙膑在齐国,人称"齐孙子"。他们的兵法也这样称呼。《孙子兵法》亦称《吴孙子》,《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这两种兵法的竹简,震惊世界,同时也证明了孙武与孙膑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两个人,有两种兵法。

孙武和孙膑历来都称为孙子。《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都冠以"孙子日"三字。这可能是其弟子或后学在整理此书时所加。但由此足以表明, 孙武在当时与孔丘一样,被人尊称为"子"。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 在上编《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强兵》等篇记叙性的文字中,都把孙胰记为"孙子";而在其他各篇论述性的文字前, 亦都冠以"孙子日"字样。

可见孙膳在战国时代,也和墨翟、孟柯、庄周、苟况一样,被人习惯地尊称为"子"。

司马迁撰《史记》"列传"部分时、把孙武、孙膑与吴起合为一传,名《孙子、吴起列传)。《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中,记孙武的著作为《吴孙子兵法》,而记孙膑的著作为《齐孙子》。

足见春秋战国问有两个"孙子"的说法,自战国、秦汉以来沿袭已久。为便于区别,《汉志》把主要活动于吴国的孙武,称为"吴孙子";又把主要活动于齐国的孙膑,称为"齐孙子"。两个孙子之一的孙武,其生年略于孔子,而卒年与孔子差不多。因此,把主要评述两个孙子生平思想的传记合题为《孙子评传》,继《孔子评传》之后,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第2 卷,应该是合宜的。

根据中国传统史学的体例,"列传"部分的内容除记叙标明的传主外,往往还附以其他向时代。同类型的人物。这一方面可以精简列传的数目, 使列传的编排不致过于琐碎:一方面又能使传记的内容更加充实。同时代、同类型的人物附在一起,互相比较、互为补充,可反映较为广阔的时代风貌和思潮特点。

如《史记》中的《老子、韩非列传》,就附以庄子和申不害; 《孟子、苟卿列传》更附以驺衍。淳于凳等战国时代在齐活动的思想家。司马穰苴与孙武、孙膑都是齐国人。

穰苴是田完的苗裔,属齐国的田氏之族; 孙武的祖上原来也是田氏,到孙武的祖父才改姓孙。故穰苴与孙子还有同一宗族的血缘关系。二孙子与司马穰苴都是军事家,都有军事学著作。司马穰苴的原著兵法虽然已经亡佚,但今存《司马法》中的许多思想是穰苴"申明" 过的,有的或许就是他原著的遣录。

司马穰苴的军事、政治思想体系,与二孙子有不少相似之处。他的时代略早于孙武。毫无疑问,孙武的思想会受穰苴的影响。

司马穰苴在齐景公时为高、国、鲍等族所谮害,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以致"发疾而死"(《史记·司马穰苴》传》)。这可能就是孙武由齐奔吴的直接原因。从时代、国籍。宗族、专业、思想、影响等各方面来看, 司马穰苴与二孙子的关系非常密切。

把《司马穰苴评传》附于《孙子评传》之中,正可以起到精简评传篇目和充实评传内容的作用。 撰著思想家的评传,主要是评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包括著作情况) 与各方面的思想(包括军事、政治、哲学等等)。这是评传的主于。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思想的形成过程和达到的成就,还必须阐述其时

代背景及他们在后世的影响。生平、思想、背景、影响四部分,构成评传纵横交错的立体框架。评传的特点在于述中有评。

孙武、孙膑和司马穰苴这三位春秋战国间的军事家,他们生平事迹的有关材料相当零碎。根据《史记》本传的记载,孙武和司马穰苴在春秋未年指挥过著名的战役,有广泛的影响,但他们的事迹在《春秋左传》中却只字未提,因此历来对这两个人物的活动时代颇有异议。

孙膑指挥战国中期的两次战役虽史有明文,但他的生卒年代和去向归宿仍是个谜。特别是孙膑的兵法著作在汉未魏晋间亡佚后,虽在近年出土的竹简中有所发现,但究竟哪些是属于孙膑的,哪些是后人附益的,还很难断定。

至于今存《司马法》与司马穰苴的关系,则更加微妙。这些都需要严格地根据事实材料,加以审慎的考订和鉴别。对于思想的评论,应当分门别类,与同时代或其先后的思想家加以比较,指出它的高明之处及其特点,分析它形成的原因及其在当时的价值。

在评述时代背景和后世影响时,同样应该搜罗尽可能详尽的资料,让事实来说明问题。 为春秋战国间三位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撰著评传,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了总结和创新。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已经有了这样的治军能手、干练的战争指挥者、丰富而精辟的军事理论,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