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如心年轻照片 龚如心年轻时的照片

2017-05-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图为:年轻时的龚如心模样颇似邓丽君,清丽温婉;王德辉长得文静白皙,书卷气十足.上世纪四十年代,正是日本侵华以及"二战"爆发时期,上海外忧内乱,时局不稳,人心惶惶

图为:年轻时的龚如心模样颇似邓丽君,清丽温婉;王德辉长得文静白皙,书卷气十足。

上世纪四十年代,正是日本侵华以及“二战”爆发时期,上海外忧内乱,时局不稳,人心惶惶。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数小时,开始进攻马来西亚,同时,越过深圳河,侵占香港。

由于英国腹背受敌,驻港英军兵力严重不足,虽然在港华人捐款捐物,积极加入战争,但保港战争只持续了十几天,就以沦陷告终。

1941年12月25日,时任港督杨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开始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日治时期”。期间,日本人为方便统治,还多次将港人迁回中国内地。

1945年抗战胜利后,英国人的在华企业统统被没收和关闭,王廷歆的买办生涯告一段落。而同一时期,香港重见光明,在中环和平纪念碑前升起中华民国以及英国国旗庆祝抗战胜利以后,米字旗同时也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政权又回到了英国人手里。而此时的上海,国共两党的内战还在持续。

1945年下半年,11岁的王德辉告别了与龚如心青梅竹马的童年,随父亲王廷歆去香港“碰运气”。

王廷歆到香港后,仍然是做老本行——从英国人手里进口西药和化工原料,再转卖给香港或内地的中国商家。当时正处“二战”结束,香港百废待兴,西药和化工原料等西方商品,在当时的香港与内地均属于稀缺物资。靠着与英国人熟络的关系,王廷歆很快在香港扎下根来。

作为商人,王廷歆当时的决策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的。从温州到上海,再从上海到香港,在战火频仍的年代,王廷歆一步一步走出来,用一种比较开阔的视野判断时局,把握商机。虽然日后王廷歆也面临破产绝境,但却给了其子王德辉一个历练学习的机会。

1948年,时年14岁的青葱少年王德辉回上海看望母亲。

在两家人再次相聚时,年少的王德辉与龚如心久别重逢了,此时,龚如心刚好一十二岁,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年轻时的龚如心模样颇似邓丽君,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相貌清丽温婉,笑容甜美可人。而王德辉也长得文静白皙,书卷味十足。久别重逢,两个少男少女已不如先前熟络,但实际上,一种朦胧的情愫已在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心中滋生。

回到香港以后,王德辉对龚如心念念不忘。无论白天有多忙,有多累,他都要抽出一点时间,趴在床头的小书桌上,给远方的恋人写信。虽然有时候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但都寄托了王德辉心里对恋人的思念。

然而,正在两个恋人鸿雁传书之际,一场厄运却向龚如心袭来……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王廷歆已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便把全家老小都接到了香港团聚。而在上海,一场家庭变故,却让龚如心坠入贫困的深渊——因为病魔缠身,龚父与世长辞,留下的是孤苦伶仃的寡母与四个嗷嗷待哺的幼子。

父亲的辞世让龚如心少年早熟,她与母亲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相依为命,清苦度日。虽然家境贫寒,但龚母还是不愿意把女儿送进工厂赚钱养家,或者送去当学徒减轻家庭压力。即使自己再辛苦一点,她也要把女儿打扮整洁,送去好一点的中学读书。身为洋人企业小职员的太太,龚母的目光并不短浅,她希望读书能改变龚如心的命运,进而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繁华的上海洗尽了铅华,新时代开始了。1954年,17岁的龚如心幸运地考上了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家欢欣鼓舞,龚母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毕竟,龚如心是家中的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