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化蒋远华 湖北宜化集团蒋远华
本期出镜人物:蒋远华籍贯:湖北宜都年龄:38岁现任职务:宜化集团董事长性格:稳健、大气经营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最喜欢的书:《利润倍增》、《把信送给加西亚》朋友评价:一个充满************与理想主义的人
当很多老宜昌人还将对宜化的印象定格在几间破旧的厂房、几千名靠350元生活费艰难度日的国企职工时,一个全新而令人刮目相看的宜化已在几年间,悄悄地发展与壮大起来。
短短的四年时间,宜化人和宜化集团给了我们太多的奇迹和震撼:荣登全国520家重点优势企业,总资产超过30亿元,从业人员过万人,宜化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尿素生产企业之一和全国最大的磷酸一铵生产厂家,综合实力居全国化肥行业前茅———有一个数字可能更会引起人们的兴趣:2003年,宜化集团向地方纳税超过1亿元;2004年,宜化集团可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
谁会想到,26年前的宜化还是一个年产1万吨合成氨、总资产不足千万元的小氮肥厂。直到2000年,销售收入也不过5.85亿元。那时的宜化,宛如风雨中的浮萍,企业连续四年亏损,生产举步为艰,员工每人每月仅发放生活费350元……
关键时刻,宜昌市委市政府果断对宜化作出重大调整。2001年2月,临危受命的宜化新领导班子在对企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认为效益滑坡的根本问题出在管理上,管理系统人才少、管理者素质低、管理者待遇不高,以至企业管理粗放,难收效益,人才流失严重。
以蒋远华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追根溯源,标本兼治,对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大的变革,创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曾经沉沦的宜化东山再起。
四年以后,当蒋远华坐在宜化集团漂亮的办公大楼里回首这一切时,也不禁几度唏嘘:“当时最困难的是厂里的工人,一家老小就等着350元回家过日子,后来宜化连这350元也发不出来了,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借钱发工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冷眼观察宜化,观察它当初为什么会陷入低谷,思考它如何继续今天的辉煌。”
如今的宜化,买煤的是西安交大毕业的,卖肥的是武汉大学毕业的,产肥的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新产品市场开发是哈工大学毕业的。在谈到宜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时,蒋远华在骄傲与兴奋之余也夹杂着一丝遗憾。
“1999年,北大的毕业生胡云满怀壮志地加入到宜化。但他仅仅被当作了一个普通的办事人员放在办公室,空有一身‘武功’,难以施展拳脚,结果这位北大的高材生满怀遗憾地走了。他走得遗憾,我得知后则更遗憾,那种痛失人才的感觉,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多年以后,蒋远华重提旧事,仍不能释怀。
胡云的离开让蒋远华深刻地认识到,企业要创新要发展,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才构筑一个成材的平台,最有价值的投入是对人才的投入。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实际行动,蒋远华很快有了丰厚的回报。
宜化每年要在山西购煤130万吨,以前大家以为煤是天然合成的,质量无法人为控制,因此对采购员的要求是按时按量供货,价格是否最低、质量是否最优,并未特别注重。生产化肥,煤的固定碳指标特别重要,每提高1%,就能增加很大效益。
刚上任不久的蒋远华想在这方面打点主意。找到有关采购员一说,马上被对方否决了:煤是自然的东西,不可能提高固定碳指标。但蒋远华没有放弃。不久,宜化引进了西安交大的本科生李刚,负责煤炭采购工作。
蒋远华以经济的手段下令,如果能将固定碳指标提高1个百分点,就进行相应奖励。欲建功立业的李刚卯足了劲,决定干出个样来。他把煤炭采购员换成了五六名本科生,一到采购地山西,就把分析化验室建到了矿上,实地考察研究各矿的各个作业面,剖析运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结果,买回的煤的固定碳指标由年初65%提高到70%,整整提高了5个百分点。
据测算,煤的固定碳指标每提高1%,每吨煤就能够增加效益5元。2002年宜化在原料煤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增加效益3000多万元。李刚等人因此也得到了重奖。
宜化的拳头产品———季戊四醇飞速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对人才投入产出的过程。当时宜化季戊四醇年产量仅3000吨左右,后来公司将该车间主任的年薪提升到他原来收入的6倍,车间主任见公司动了真格,带领一班人夜以继日的琢磨如何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结果不到半年时间,季戊四醇的日产量便翻了3倍,目前也达年产6万吨,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良好的事业平台,优良的创业环境,吸引了大批人才到宜化共图大业。磷化工专家刘晓、氯碱专家舒晨、谷正凤等都先后加盟宜化;2003年,曾经离开宜化的多名专业技术性人才“好马也吃回头草”,重回宜化建功立业。
蒋远华说,人才的优势是团队的优势、整体的优势,宜化惟人才论,但不惟文凭论;人才是宜化最大的财富。
充满阳光与************
在宜化,一本文图并茂、幽默诙谐的小书格外受职工青睐。这本名叫《“画”说宜化》的小册子,生动阐述了作为集团领头人蒋远华对宜化企业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总结。鲜明简洁的观点,配上幽默有趣的漫画,让人忍俊不禁,又受益匪浅。
翻开书的第15页,一位哭丧着脸的中脸男人跃然于纸上,他一手拿着未完成生产任务的罚单,一手拿着一纸调令。就在这幅漫画的背后,是许多个有关宜化“无情管理、有情安排”的真实故事。
宜化原物资管理部一位采购员,由于不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2002年的岗位竞聘中落岗,公司并没有抛弃他,而是安排其到综合办当保洁员。在谈到宜化这样的安排时,蒋远华说,企业要时刻关心在岗、内退、退休等所有的宜化人,即使一些人一时落后,企业也不会抛弃他们。
《“画”说宜化》的第17页文字寥寥数语,图画简简单单,却耐人寻味。“企业用三心(对职工的知心、诚心、热心)关怀职工,职工就会用三心(精心操作、安心工作、忠心宜化)来回报企业”。2004年6月,宜化集团在充分了解民情、调查民意的基础上,在职工下一代教育成长的问题上迅速作出决定:公司工会联系宜昌市知名小学达成员工子女入学协议;拿出150万元为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的员工每年补贴2000元费用;公司每星期派专车接送员工子女上学、放学。
此举一出,在宜化员工中引起反响。
富有人性关怀、以人为本的宜化也处处充满了竞争,无论是“两比一降”擂打赛,还是物资采购招标投标,无论是群团干部竞聘,还是卓有成效的活力曲线绩效评价,无不充满竞争,但又无不充满和谐。因为宜化的企业文化是充满************、充满阳光、创造感动也倡导感恩的文化。正如一位企业员工在宜化举办的演讲比赛中所说的那样:“懂得感恩,善待他人,回报企业,回报社会,我们的心中也充满了阳光与温馨。”
是的,宜化已和蒋远华紧紧联系在一起,脉搏一起跳动,兴衰共同承担。正如蒋远华自己所说的那样:“企业家文化决定企业文化。”
论管理◆为什么首先提出"离婚"的不是我———员工能炒企业的鱿鱼,企业也能炒员工的鱿鱼。
◆不仅要评C类员工,也要评C类老总。
◆为什么人们喜欢光顾麦当劳?是因为他们销售的不仅仅是可口的食品,更重要的销售的是美国的文化;为什么长阳人更钟情于长化碳铵,而不喜欢宜化碳铵?因为长阳人用长化的碳铵习惯了;为什么浠水人更加喜欢浠化尿素,而不喜欢宜化尿素,因为浠水人相信浠化尿素的牌子。所以卖产品,就是卖文化、卖习惯、卖信任。谈人才◆1名大学生未必如1名高中生,但100名大学生绝对超过100名高中生。
◆在人才成长初期,对其优点要用放大镜去看,对其缺点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人才成不了材,不是他的问题,而是领导的问题。说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开展各种培训,培养一大批专才。
◆激励是创新的源泉,惩罚是维持现状的手段。
◆转变一个人的功劳大于开除一个人功劳的100倍。
原来************是可以传染的,特别是从有感染力的人身上传出。10月25日,从蒋远华的办公室出来,一种久违的************笼罩着我。我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我甚至在想:如果不当记者,也许我会做个快乐而充满************的企业人。
宜化人是充满************的,蒋远华只是其中的代表。这位拥有博士学位、喝过洋墨水、开着奔驰上下班的老总,稳健大气中,焕发着四射的************与活力。
他讲话语速极快,反应敏捷,思维跳跃,妙语连珠。书市热门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眼下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清宫秘史》,都成了他谈论的内容。
宜化人是快乐的,快乐着工作,工作着快乐。集团领导把培训当作是对企业员工最大的福利,激励职工自学,还投入巨资抓教育培训;员工们则把参加董事长的会议和有机会多学习当作最大的快乐。11月6日至7日,一支由60人组成的宜化学习团就要浩浩荡荡地开赴深圳,聆听陈安之超级成功学的讲座。我在心里惊呼:你知道陈安之的门票有多贵吗?5000元一张?!60个人就是30万元!
见识了蒋远华的************,也感受到宜化人的风采,我终于明白,企业家也好,企业也罢,不会随随便便成功;************的背后,是信念是胆识,更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