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流黎亮 黎子流是谁?黎子流个人简介

2018-0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黎子流出身在顺德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乡是一个叫陈涌的村子.1932年1月,黎子流赶在年头出生.从他现在的形象,我们很容易判断,当时他应该是

黎子流出身在顺德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乡是一个叫陈涌的村子。1932年1月,黎子流赶在年头出生。从他现在的形象,我们很容易判断,当时他应该是黎家一个虎头虎脑的胖小子,给这个家庭甚至家族带来了不少的欢乐,也可能从出生时就承载了某种期望和使命。

中文名:黎子流

国籍:中国

出生地:顺德

出生日期:1932年1月

职业:广州市市长

“领导是暂时的,做人是永远的,朋友是永远的!从领导岗位上下来,我只是回到了民众中间,没有失落感可言,倒是比原来过得更充实了!”

在风光秀丽的广东顺德新世纪农业园,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已经从广州市市长岗位上退下来7年的黎子流先生一脸坦然,至少在10年前就因秃顶而显得阔大的额头光洁红润,谈笑间不时流露出的睿智和真诚,让你无法从他的面部表情读到他有过的风雨和沧桑。

10月19日,在中国北方已经传来飘雪的消息的时候,南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有蓝天高挂,有凉风送爽,有绿树红花,有湖水荡漾。

望着正对农业园入口的一个大型弓箭形建筑,我们问黎子流先生它有何含义,他说一是取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之英雄壮举;二是象征农业科技如离弦之箭,迅猛发展,蒸蒸日上。

黎子流先生现任顺德新世纪农业园有限公司和广州立智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说,致力于探索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是他退休以后的主要工作之一。

一个农民出身的曾经的市长,一个有5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个不拿公司一分薪水也不持有一股的董事长,就着一杯茶,回首过往的岁月,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和蔼、宽容、执着和热情。

一个73岁的慈祥的老人,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一个历经大风大雨仍然一脸阳光的赤子,曾经为这块热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即使在应该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仍然奔走在城乡之间,为实现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梦想而不遗余力地忙碌着。

但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他的乐观和豁达,仍然像不远处的大海,激情澎湃,波澜壮阔。

编辑本段少年得志

黎子流出身在顺德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乡是一个叫陈涌的村子。1932年1月,黎子流赶在年头出生。从他现在的形象,我们很容易判断,当时他应该是黎家一个虎头虎脑的胖小子,给这个家庭甚至家族带来了不少的欢乐,也可能从出生时就承载了某种期望和使命。

随后的现实却并非那么一帆风顺。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读书,虽然在一份简历上填写的学历是初中,但黎子流说,他真正在学校只读过两年书,后来进党校学习了两个月,这就是他全部的求学经历。

黎子流10岁就出来干活了。一个小小少年和他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在顺德乡间的土地和水田里,为改变生存现实,挽起裤脚,勤劳耕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磨练。与此同时,他作为领导者的潜质和才华,也随着年岁的增长日益显现。

1951年7月,他被选派为顺德县大洲乡土改队员,任小组长。时年,黎子流只有19岁。后来,在龙山乡,他是乡亲们以原始方法作为选票推选的副乡长、乡长。

1953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个刚20岁出头的农家子弟,就这样走上了他的“仕途”,在常人眼里,这应该是少年得志了。

在黎子流先生赠给“亚洲资本论坛”的一册装帧精美的《黎子流人生掠影》的序言里,他写道:“从那天开始,我便踏上一条坎坷、曲折、漫长、坚实的人生之路”。

编辑本段三次挫折,两年劳改

1958年,中国人民在“三面红旗”下开始“大跃进”;犯“强迫命令风”错误,黎子流遭到万人批斗,被停职反省,劳动检讨。

1960年,中央纠偏贯彻执行农村六十条政策,形势有所好转。

黎子流说,这三年中,我们最困难时每人每月只有16斤米,大家进集体食堂吃饭,谁都吃不饱。

1961年,黎子流复出。他说,第一次挫折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群众观念。

1963年,在“四清运动”中,他再次靠边站。当时思想不通,就想说;说了又错,反复接受工作队和“群众”的批判。

半年以后,他回到公社书记的岗位上。这是第二次起落。

和前两次相比,第三次几乎是刻骨铭心的。从1966年到1969年,黎子流被列为“三反分子”和“走资派”,接受了100多场批判,坐了两年牢房。这一次,全家都遭殃了。妻子因为不举手赞成对丈夫的批判,被关了;大儿子考上大学,因受牵连没能入学,并因为玩耍不小心用弹弓打了领袖像,被定为小反革命。小儿子到农村劳动、寄养亲戚家。

被关押期间,黎子流白天被监视劳动,中午和晚上都要学习,他记得最清楚的一篇文章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

黎子流说,他之所以讲这几次沉浮,是因为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

首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就要关心群众疾苦。我们所犯的错误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践。无论哪一级党委和政府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否则对干部队伍都会造成伤害。对党的政策一方面我们要认真贯彻,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事情不能强迫群众去做。

其次,是要有科学的态度,离开了科学和生产力的现实,我们只有落后。

第三,怎么做人,我觉得一定要有一颗纯朴的心。我本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我必须加强学习,这几年,让我悟出了做人处世的原则:刻苦学习,处事以公,待人以诚,讲求实际。

编辑本段顺德:一个终结

从参加工作到离开,黎子流在顺德长达33年。顺德,这个曾经和现在都极具发展活力的南国小城,是黎子流的故土,对他伤害最大,但他又对这片土地爱得最深。这似乎是中国人怎么也走不出的一个怪圈。

在一份简历中,我们看到了黎子流在顺德的职务变迁:1953年起先后任顺德县七区土改队员、龙山乡副乡长、乡长、团支部书记、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勒流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社长;1963年3月后任县农村战线革委会副主任、县围垦中心沟副指挥、总指挥;1974年4月起历任中共顺德县委副书记、书记、佛山地委委员。

对一个当事人来说,这些职务本身的含义也许是清晰的,对更多的不知情的人来说,从中看到的则是历史的印记,一个已经远去的时代,一个让不少人身心备受伤害的时代,一个让中国在世界面前保持了神秘感同时也多了一些荒诞感的时代。

正是在这样一个熔炉一样狂热和混乱的时空隧道里,黎子流度过了他的青春年华。在20多年后的今天,他能想起来也想说的不是很多,他只告诉我们一句,在顺德,除打仗之外,我什么都经历了。

在顺德,他从1960年代后期就和乡亲们一起围海造田直到1970年代中期。我们从现存的照片上看到,当时的黎子流留着小平头,穿着白衬衣,棱角分明的脸上透着坚毅和自信。在劳动之余,他和乡亲们一起赛龙舟,跑马拉松。

有一次饭间,黎子流说年轻时候参加体力劳动不惜力,再加上被监视劳动,他的右肩已经僵硬了好多年,而且明显要比左肩低,腰部受了重伤。

对这30多年的工作,黎子流的评价是,我们也有成绩,但很不容易,比如围海造田,兴修水利、办电等,但对我个人来说,错误大于成绩,教训多于经验。

黎子流还说,共产党是共性,个人要有个性。我们必须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正视我们有过的错误,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只有敢于否定自我,你才能够不断进步。

1983年4月,黎子流调任江门市委书记,这是一次破格提拔。

他在顺德的奋斗终于有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终结。

当然,我们不能不看到此刻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天空日益爽朗、明媚,每个人的心里都汹涌着一股压抑了多年的激情。

编辑本段顺德:几点感受

时间远去了,大地还在;故事结束了,人心还在。

在2004年深秋的天空下,仍然是顺德的土地上,黎子流在农业园的草坪上和我们共同分享着难得的凉爽,微风习习,仿佛缕缕往事的游丝,漫漫掠过每个人的心田。

顺德是一个只有800平方公里的县级小区,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却建起了15000多家工厂,创造了800多亿元的GDP,这不仅是顺德人自己的骄傲,更是曾经为这块土地献出过青春和热血的创业者和领导者的骄傲。

黎子流说,在顺德,我总坚持一点,无论是建设还是改革,我们都要先行一步,不是越雷池一步,但要越雷池半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即使在文革期间,有些事情现在看还是对的,如兴修水利、农田基建。就我个人而言,被打倒的时候和社员在一起也学到不少东西,有好的积极的方面,也有负面的。有一次我被监督劳动,我看到监视我的几个青年一直玩扑克,根本没干活,可是晚上评工分他们还是拿最高的,我懂得了什么是虚报浮夸和做假。这不是群众的错。

第三点,要坚持解放思想,也不能乱解放,一定要结合实际。黎子流说,当地的老百姓要去香港比赛龙舟,上级怕农民跑掉,谁也不敢批准,他把要参赛的农民叫来开会说,我拿乌纱帽担保你们出去比赛,跑掉就是我的责任,结果比赛还拿了第一名,一个都没跑,全部回来了。还有一次是红线女带领演员去演出,遇到同样的情况,这说明我们的思想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