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华少:我曾经被全盘否定

2017-1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自曝幕后悲催:人在成名之后,才会有勇气说说以前那些不开心的事,顺便让大家开心开心.如果这点娱乐精神都没有,写书卖给粉丝还对人家端着拿着,

《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自曝幕后悲催:

人在成名之后,才会有勇气说说以前那些不开心的事,顺便让大家开心开心。如果这点娱乐精神都没有,写书卖给粉丝还对人家端着拿着,那就没劲了。还不错,刚出书的《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就算个有劲的人。

在《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中,华少毫无保留地透露了自己在“好声音”幕后的悲催,诸如导师被媒体追捧,所有学员都是大众关心的焦点,他却因为在屏幕前呈现出来的似乎只能报报幕,沾学员的光跟人家家属一起拍拍手,而被集体否定为“不应该存在”。可怜华少每集节目要出镜几个小时,到头来却只有二十几个镜头,每个镜头不超过20秒!

直到他把两分半钟的广告用不到一分钟念出来,语速平均每秒7.44个字还听得相当清晰,华少出名了,从此有了“中国好舌头”的诨名。在书中,华少还自曝单亲家庭的成长故事,幼时内向甚至有自闭社交恐惧,是坚持和对梦想的追求,才让他成为今天的主持人。

如今在“好声音”第二期,华少除了继续念广告和其他跟一期相同的工作,还承担了赛后学员采访及其策划。最重要的,华少在书里一开始就说了,别托我去加塞儿,凡想参加比赛的,按程序走该干吗干吗去!蔡岫

《中国好声音》第一期是在上海录制的,到这儿来“拜码头”,总有点儿许文强来上海闯天下的感觉。其实我差不多只是丁力,从乡下来城市求个活计。做前两集节目的时候,我心理压力非常大,而且特别孤独,很怀念我们台的录影棚和演播大厅,也想念和我一起摸爬滚打的同事们。

不仅如此。一个主持人,只能留在台后,没有搭档,没有串词,不需要更多的展示,只是负责采访,调动学员情绪,鼓舞他们上场好好发挥,然后就和亲友团一起,分享从台上传达出来的情绪。等节目录制完成,走出录播间,一个人我都不认识,也没人搭理我。我就一个人游走在录制现场,没有了曾经的参与感,也无须去关注后期的节目效果,我仿佛是个会主持的“边缘人”。

既然节目形式如此,我自当尽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但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我的表现一开始就引起了那么多人的质疑。《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引起了媒体和观众的强烈反应,人们对节目的看法存在分歧,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歌手,互相激烈地辩论,可对我意见基本一致:“华少完全不应该存在。”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浙江卫视上上下下沉浸在高收视率的欢愉中,人人脸上都带着笑,谈话都离不开《中国好声音》;所有导师都被媒体追捧,他们成了这个节目最出彩的元素之一;所有学员的演出也都成为微博及视频网站的宠儿,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只有我,那个“戏份儿”不多、形影相吊的我,被大家挑了出来,“千夫所指”,集体否定,而且,事态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替我说一句话。

坦白地说,我在录制第一集和第二集时工作量是最大的,不仅要适应制作团队,尽快跟节目融合,还要把学员们的资料牢记于心,去和他们聊天,一起见他们的亲朋好友,把每个人的故事都捕捉到手……这可不是唠家常,所有这些过程都是有摄影机在拍摄的。

换句话说,我一直都在录节目,导师们说话的时候我在录,学员唱歌的时候我也在录,就差吃饭睡觉没被录下来了。可怜我每集节目要出镜几个小时,到头来却只有二十几个镜头,每个镜头不超过20秒!

最令人心有不甘的是,那么多功课,那么多努力,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而得到了一句“不应该存在”的评价!

我当时的心情低落到了谷底,恨不得节目赶紧结束收工回家。唯一支撑我继续走下去的,是我一直和自己说的话:不管别人多么小看我、嘲讽我,自己不能小看了自己。哪怕被公众指责得体无完肤,至少也要得到业内的承认——华少是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我硬着头皮撑!

转折在第三集出现了,节目组决定增加广告的环节。于是,就有了我飞速念广告词的经历。那集节目过后,我念的那段广告被很多人模仿传播,从策划本身而言,我们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的确值得高兴。节目组似乎也认准了这个模式,希望在以后的每一集里都穿插这样的广告。

从那以后,我的工作赫然多出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念广告。现在,不论我走到哪里,都必然会让我念上一段。活动主办方说了:“大家不就图个乐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