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黎莉莉 中国“军嫂”第一人:女演员陶玉玲和她的电影

2017-1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影近50个春秋的陶玉玲,从班长.排长之妻到将军之母,无形之中,她完成了一部"军队家属"的系列形象,她无愧为我国影坛上饰演"军嫂"的第一人.她曾是文化部.广播电

从影近50个春秋的陶玉玲,从班长、排长之妻到将军之母,无形之中,她完成了一部“军队家属”的系列形象,她无愧为我国影坛上饰演“军嫂”的第一人。她曾是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推举评选出来的全国126位“中华影星”之一,并两次获得总政治部表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女演员奖”。

重温百年电影中那一张张偶像的面孔,风华绝代或已风流云散,所有的繁华旧梦,所有的荣辱悲欢,都无不鲜明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银幕美女,像胡蝶、阮玲玉、王人美、黎莉莉等虽然气质不同,但造型都不外乎细细弯弯的眉毛、浓重的唇彩、紧贴头皮的发型,在大都市制造出一种浮华奢靡、妖娆、妩媚氛围的话,那么,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获得空前的解放,“男女平等”成为一种共同的呼声,健壮、朴实的银幕女性获得观众青睐,这以五六十年代陶玉玲在《柳堡的故事》里扮演的“二妹子”、《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春妮”形象最为典型,浓眉大眼,健壮,饱满,热情。

那种浑身蓬勃向上的朝气,那种满脸纯真无邪的光辉,充分显示出那一时代女子的个性魅力。

“这段生活对我太重要了”

陶玉玲,1934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在她二姐的影响下,陶玉玲从小一直很喜欢文艺。镇江解放后,她去看舞台剧《白毛女》,觉得好看得不得了,心中便萌生了当演员的想法。后来,恰逢华东军政大学来招生,陶玉玲和几个朋友相约去报考,很幸运地她们都被录取了。

学校为锻炼人才,让她们从苏州走到常熟,然后再走到南京,每个人的脚上都磨起了血泡。到了学校,校方对她们很热情,给她们打来热水洗脚,又用针一一挑去她们脚上的泡。陶玉玲说:“在华东军政大学,我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为人民服务》,从此奠定了我的军人坚毅的性格、革命的人生观和一切听党的话的品质。这段生活对我太重要了。”

“二妹子,再给我们加点糖”

“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咦唉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儿转啊,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这首至今传唱不衰的歌曲《九九艳阳天》出自老电影《柳堡的故事》。片中那个扎着大辫子、羞涩一笑就会露出两个小酒窝的“二妹子”,就是原南京前线话剧团演员陶玉玲饰演的。

《柳堡的故事》,像是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曾滋养过一代人的心。战士李进与“二妹子”小英莲的爱情故事,让人们第一次解读了战争年代里至真至美的人性。从此,柳堡的风车、芦苇荡、无垠荷池的水乡情致和小英莲的甜美笑脸就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有网友评论说:“二妹子那个神态,还有那眼神!你不怦然心动那是你有定力,我反正心动得不得了。少年时代是,现在老片新看还是。”

《柳堡的故事》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的经典之作,也是演员陶玉玲的成名之作。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说的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某连进入苏北水网地带的柳堡村整训,四班副班长李进和房东家的“二妹子”产生了感情。在战争年月,尤其是敌我斗争相当严酷的时期,这是部队纪律所不允许的。

指导员找李进谈话,及时劝阻了他。为了避免李进和二妹子进一步接触,连队领导与李进所在班调换了住房。尽管李进表示要抛弃这种最纯最美的感情,但内心深处仍旧恋爱着二妹子。

部队离开柳堡村后,伪军中队长想要强娶二妹子,特派地主汪掌柜带人抢走了她。部队得到消息后,指导员亲自率领四班追击。李进打死了汪掌柜,救出了二妹子。从此,二妹子更加眷恋李进。李进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放弃个人感情,随部队南下。

二妹子在部队走后也参加了游击队,经历了一系列生死考验。5年后,已是连长的李进带着队伍路过柳堡村,与带领粮船南下支前的二妹子幸福地重逢。这些内容其实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年轻的副班长徐金成认识了驻地一个姑娘,“我们手也不曾拉过一拉,可是很要好”。后来,徐金成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现实中遗憾的结局在影片中被幸福的重逢所替代。

为演好片中的“二妹子”,导演王苹想找一个气质、演技都与之相符的女主角。她听《柳堡的故事》的作者黄宗江、胡石言说,前线话剧团的话剧演员陶玉玲外形、演技都不错。为了找到陶玉玲,王苹从南京追到杭州,又追到舟山。

看到陶玉玲的时候,正碰上她因为日夜为舟山战士演出,过度疲劳,眼睛肿得厉害,远看就像“独眼龙”。陶玉玲觉得自己当时的形象特别差劲,周围其他的人自然也不很满意。但王苹独具慧眼,认定她气质好,决定起用她。结果,本不是电影演员的陶玉玲就这样在《柳堡的故事》中一炮走红。

陶玉玲回忆说,虽然她很羡慕演员的职业,虽然她也是追星一族,把影星田华的照片天天摆放在床头,但她对演电影却没感觉,“什么镜头,什么近景、远景,一概不知”。多亏导演王苹的悉心点拨。陶玉玲记得其中有一场戏:部队又回来了,弟弟小牛把副班长拉到姐姐的房间里,让他看“二妹子”给他做的鞋,副班长不好意思地跑了出去。

这时,镜头摇向了她,她的潜台词是很惊喜地又看见了自己深爱的人,随后她还要去开会,她就坐在镜子前梳妆起来,并随手在头上戴上了一朵花。

这时,王苹悄悄地对陶玉玲说:“好,二妹子,再给我们加点糖。”陶玉玲心领神会,在往头上插花的那一刻,她自然流露出少女的腼腆、陶醉、柔情、蜜意,让观众领略到了难以忘怀的含蓄、本色之美。

比起现在的有些电影,男女相恋中,“一追就跑,一跑就倒,一倒就咬”的模式,似乎更有感染力。《柳堡的故事》在新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电影中,第一次这样正面、大胆地抒写了新四军战士李进和农村姑娘二妹子的爱情,在当时是个重要突破,而影片将爱情的命运和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处理方式,更是成为相当一段时间内电影创作的范式。影片上映后,引起极大轰动,观众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它的艺术魅力和追求。

在45度角拍摄时,她最好看

《柳堡的故事》之所以经得起岁月的磨蚀,如今看来还显出它独特的魅力,除了导演、演员的匠心独运之外,其他环节中同样有“诀窍”,只不过是功夫有些“笨”而已。比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曹进云坐火车的时候,恰好坐在陶玉玲的对面,他就一直不停地看她。

那时陶玉玲还年轻,很羞涩,加上是话剧演员第一次演电影,什么都不懂。她说你老盯着我看什么呢?曹进云有点生气,说我看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我的职业,我要看你在哪个角度最好看,我要看你的脸在光线下的不同变化。曹进云最后“看”出了结论:陶玉玲在45度角拍摄时最好看。

说到电影《柳堡的故事》,不得不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全国的地图上要找“宝应”这个地方不容易,但提起“柳堡”却几乎是妇孺皆知。柳堡原名留宝,后来这里又叫做刘坝头。从刘坝头到柳堡,胡石言生前解释说:“我创作小说时认为这个故事的风格应该既是战争的,又是抒情的,地名也应如此。

‘刘’便改为‘柳’,‘柳’字多情,但‘坝’字没有兵味,所以改写成‘堡’。”小镇从此又得名“柳堡”。文艺作品让一个小地方出名的,恐怕要算《柳堡的故事》和《芙蓉镇》了。

经过40多年的“积淀”,到如今,《柳堡的故事》使柳堡形成了一种具有特别地域风味的“柳堡文化”。以“柳堡”、“二妹子”等电影语言命名注册的桥梁、道路、工厂和商品很多。2003年,由陶玉玲担任名誉班长的“柳堡二妹子民兵班”先后受到了中央军委、全国妇联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春妮”映衬战士美

演完《柳堡的故事》时隔不久,《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剧又问世,陶玉玲以其细腻传神的演技,把里面一个朴实、大方、漂亮而又思想进步的农村妇女“春妮”的形象,奉献给了广大观众,为此,陶玉玲的名气再度攀升。

《霓虹灯下的哨兵》是根据沈西蒙同名话剧改编的。该片借发生在上海南京路一角的故事,表现了建国初特定历史转折时期复杂的城市生活场景。1949年,上海解放伊始,人民解放军某连进驻上海南京路。在这个繁华的现代大都市里,在这条霓虹闪烁的闻名大街上,人民军队面对形形色色的“香风”、“毒草”的侵蚀,一些干部战士的思想产生了变化。

排长陈喜扔掉了有补丁的袜子,更看不起农村来的妻子春妮,嫌她土气。新战士童阿男常常有自由主义的表现,并和林媛媛小姐谈起了恋爱,受到批评后竟擅自离开部队。

班长赵大大,一门心思想着打仗,根本未作在上海长期呆下去的打算。连长鲁大成和指导员路华,觉察到了苗头和其严重性,开展“敌前练兵”,对全连指战员进行思想教育。影片虽然立足于战士群像的塑造,但也能很好地处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春妮”的淳朴、美丽,鲁大成的忠诚、坦荡,路华的热情、平易,陈喜的勇敢、骄傲等等,都表现得自然得体、个性鲜明。

艺术历来来源于生活,在陶玉玲的那个年代,她更感同身受。在排演期间,陶玉玲就和剧组的演员深入南京路上的“好八连”,不论白天黑夜,也不管刮风下雨,都和战士一起并肩站岗、巡逻,在大街上扶老携幼,帮助工人师傅拉板车、运材料,帮助部队食堂做饭、炒菜,还去连队家属院进行家访……陶玉玲正是从这些平凡的生活中,真切地找到了一些与角色靠近的感觉。

她扮演的春妮,能让人感受到这个农村妇女身上具有的传统美德,深明大义,能感受到她痛彻心肺的情感考验,能让人感受到她是那样的质朴、善良。可以说,春妮是从《柳堡的故事》中走出来的纯情“二妹子”形象的成熟和延续。

《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很成功,当时在北京连续演出三个月,盛况不衰,民族文化宫内外热闹非凡。1963年初,便决定把这出轰动全国的话剧搬上银幕。拍电影,要把3个小时的舞台演出浓缩到1小时40分钟左右,显然有一定难度,而陶玉玲和其他演员一样,她根据舞台上多次扮演春妮的体会,游刃有余地把这一勤劳、善良、贤淑、坚毅的农村妇女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扮演春妮的陶玉玲,在《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出告一段落之后,随同以田汉为团长的中国戏剧家代表团出访朝鲜。回国不久,赶上“文革”的全面爆发,陶玉玲被迫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来到南通晶体管厂当上了一名和舞台表演工作有天壤之别的普通工人。

1972年,陶玉玲被调到南通市文工团担任演员,继而担任团长职务。1975年,陶玉玲又重新回到离别8年之久的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3年后,陶玉玲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二泉映月》中的船娘配角,复出影坛。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陶玉玲的演艺生涯也开始步入做“母亲”、当“奶奶”的阶段。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炮兵少校》,陶玉玲在其中扮演英雄苏宁的母亲,濮存昕主演的《光荣之旅》,她又在这个将军大家族里,足足过了把“奶奶”瘾。

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1993年,陶玉玲在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的拍摄时期,发现自己得了“口腔线性囊腺瘤”,而且已经癌变。手术后,医院为陶玉玲换了一个上颚。陶玉玲说:“术后我根本不能说话,不能吃饭,当时只能靠输液维持营养,当时的痛苦可想而知。

”可痛苦中的陶玉玲从没表现出自己的痛苦,从没有说过疼,也从没有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住院4个月中,陶玉玲心情总显得那么好,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陶玉玲出院后,也始终没有消沉,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整整吃了10年的中药,最终她战胜了癌症。生命之花重新向她绽放。

坚强执着的精神、常人的平和心态,使得桑榆暮景里的陶玉玲越发年轻了。在今年上映的《任长霞》的电影中,她饰演任长霞的母亲。开朗爱笑的陶玉玲又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

陶玉玲简历

陶玉玲,著名电影演员。1934年10月28日出生,江苏镇江人。1949年入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戏剧队学习。1952年任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1957年因在影片《柳堡的故事》中饰演农家少女“二妹子”而知名。

1964年在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又成功地塑造了娴淑、坚毅的农村妇女“春妮”的形象。“文革”期间,她被迫复员,在南通市晶体管厂当工人。1975年返回前线话剧团,197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二泉映月》、《归宿》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