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倪光南 倪光南:柳传志的“贸工技”耽误联想七年

2017-07-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家与企业都要树立自主研发的决心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于联想.IBM与"贸工技" 人们说"技工贸"."贸工技"这些问题"争论多年"不大恰切.实际上,199

国家与企业都要树立自主研发的决心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于联想、IBM与"贸工技"

人们说"技工贸"、"贸工技"这些问题"争论多年"不大恰切。

实际上,1994年香港联想上市后,由于在上市的"国退民进"问题上产生了所谓的"柳倪之争",联想的技术路线发生改变。1995年联想撤销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岗位,作为新增长点的程控交换机、ASIC芯片等项目纷纷中止,大批技术骨干离开联想,从此联想集团从"技工贸"逐渐转向了"贸工技"。

1998年3月一家杂志发表了柳传志"贸工技、三级跳"以后,业界才有了所谓"贸工技"和"技工贸"之争。

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当然,成交后两方的负担是不同的。对于IBM是松了一口气,终于卸掉了一个重担;对于联想则是接过了一个重担,今后前途还很难预料。这次收购对于联想集团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实现计算机产业中很少见的成功并购或收购。



从战略上说,联想的做法一般只能扩大价值链低端的业务,很难走向高端。这次IBM不出售较高端的服务器业务,出售PC业务是为了专注于高端的业务,这体现了它的战略。



中国高技术企业走向世界主要应依靠自主创新,依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希望华为等企业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在联想的前10年,自主创新能力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当时它的规模还小,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取得发展。

在联想的后10年,规模和品牌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这10年它的规模和品牌位于国内前列,这时联想依靠规模和品牌进行发展。

联想现在的核心业务是PC业务,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PC的核心技术已集中于芯片和软件,PC业务已逐渐从高技术、高利润走向低技术、低利润。

这时可能有两个走向:一是转向高技术、高利润方向,二是继续扩大规模方向,目前,IBM走的是前一个,联想走的是后一个。

对于大规模、低利润行业来说,它显而易见的风险是难以抗拒市场的变化。

此前,人们都说"技工贸","技工贸一体化",都是强调高技术企业要立足于自主创新,将"技工贸"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技工贸"的口号遵循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也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至今中关村有名气的高技术企业,无一不是"技工贸"的产物,如以中文打字机起家的四通,以联想式汉卡起家的联想,以中文排版系统起家的方正,以财务软件起家的用友,以WPS起家的金山……当年中关村确实也有许多只做"贸"的小公司,但至今它们都已荡然无存了。

现在,联想的历史被"修正"了。

联想变成了靠"卖彩电、卖旱冰鞋",做"贸工技"起家。这样,中科院计算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的贡献都不见了,他们的功劳都被记到了"贸工技"创始者的头上。

借着联想的声誉,"贸工技"迷惑了不少人。"贸工技"的不良影响仍需继续清除,这样,才能发扬自主创新精神,促进中国高科技的发展。

杨元庆成为联想CEO以后,立刻提出了"技术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口号,力图消除"贸工技"的影响。

在他的领导下,近年来联想的研发投入(包括联想研究院)不少,也开发出了高性能计算机,杨元庆提高联想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心是很明显的,只是由于转向"贸工技"带来约7年的延误,科技骨干流失,技术积累不足等原因,短期内还不能为联想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不过,只要有这样的决心,坚持下去必有成效。

关于企业研发与国家支持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2004年8月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万8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

我一直倡导中国要通过加强IT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从IT大国向IT强国的转变。



目前国内企业对自主研发已愈来愈重视了,因为在市场上得到的很多教训使我们的企业认识到,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只给外国打工,一定会受制于人。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近几年也设立了自己的企业研究院,不过名称叫什么不重要,研究院、研究所、开发部都可以,关键是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国在支持其本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值得中国学习。像美国签署了政府采购协议、开放了政府采购市场(对于其它近30个签字国),但美国政府采购也只有10%是给外国的。

中国还没有签署政府采购协议、还没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但有些地方政府采购外国软件的比例竟高达90%以上,这是很难解释的。相比之下,中国对本国软件的支持远不如外国。

美国的政府采购往往就是要将本国"不好用"的技术和产品变成"好用",因此虽然外国有"好用"的,仍然要采购本国"不好用"的,他们真正做到了"扶阿斗",这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的。

尤其是软件领域,如操作系统、办公套件,我国市场已在微软产品的垄断下。

我国没有反垄断法,因此不能像欧盟、日本那样状告微软。那么,只有通过政府采购,通过政府带头使用国产软件来打破垄断。实际情况是,目前的政府采购中,有的地方政府忘记了他们有"扶阿斗"的义务,他们大量或主要地采购外国软件的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垄断,根本不考虑本国软件的死活。

其实现在国产软件的每个类型,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应用软件、安全软件、工具软件等等,都有许多公司在做,他们之间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大可不必担心政府采购会"保护落后"。



有美国、韩国媒体说技术上的"中国威胁论",我认为言过其实,因为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在高技术领域很难挑战美国这样的技术先进国家,应该是他们预感到中国的潜力。



在新兴领域,如IT、生物工程等等,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技术上赶超发达国家的可能性较大,在传统领域则可能性较小。

比如说汽车和飞机,我们要做出像"奔驰"、像"波音777"或"空客380"那样的世界顶级产品,恐怕没有一、二十年是不行的,更不要说超过了;但是,要做出世界顶级软件产品就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因为软件产业可以不必"循序渐进",它完全可以依靠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浏览器、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等有重大影响的软件,最初都是小公司发明的,它们靠的就是创新。软件产业特别适合于成为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切入点。



另外,学界有观点认为是国家科研投入制约了中国成为技术领先国家的最主要因素,杨振宁教授则认为某些思维模式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萌生和发展。在这两个问题上,我认为科研经费投入少固然是一个制约,但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问题。

如果没有立足于自主创新的思想,一味跟随、模仿、引进,"用市场换技术",那么科研经费投入再增加也无济于事,譬如中国的航空和航天走了两个方向,得到了两种结果。

现在发展中国软件产业也有二种思想,一种是立足于自主创新,强调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另一种是提倡全球化、与国际接轨,强调使用现存外国软件只搞一些应用软件,这在这次政府采购正版软件中,表现得很突出,明明许多国产软件能够满足需求,就是要买外国软件,不买国产软件。

如果不改变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再投入多少开发出国产软件来也没人去用。由于中国一百多年来被列强所欺侮,崇洋媚外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这才是阻碍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大思想障碍。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

目前科技部正在加紧进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在规划制定的战略研究中,对于技术方向的重大战略选择和部署,存在三种定位,即: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世界制造车间"、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制造工厂"、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制造中心"。



在三种定位中,我认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制造工厂"比较适当。

"以廉价劳动力为主"是一条死路,因为只是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出卖廉价劳动力是长不了的。"有中国特色"也不明确,究竟是什么特色?应该是靠"自主创新能力"。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也不应该例外。

可以举软件产业为例。人们都承认,中国人很适合做软件,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但我国的软件产业起步晚,当前跨国公司已经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软件的某些领域已经形成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只依靠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不够的。

中国的国情是"大政府、小企业",企业很弱而政府很强,只有政府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支持,才能使本国软件产业发展起来。

这手段包括政策层面、研发、市场、知识产权层多个方面。

政府只有通过这多个层面上的支持,才能推动软件产业迅速成长,正如当初印度的软件产业也是靠国家推动发展起来的一样。今后,等到软件企业足够强大以后,它们就可以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谋求发展,假以时日,中国的企业也将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