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朱晓晖 2014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朱晓晖的故事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每天半夜12点,朱晓晖给瘫痪的父亲换完尿布后,才能拖着困倦的身子爬上床.所谓的床,不过是由两张桌子合并而成的.两个桌子的高度相差一厘米,她盖

每天半夜12点,朱晓晖给瘫痪的父亲换完尿布后,才能拖着困倦的身子爬上床。所谓的床,不过是由两张桌子合并而成的。两个桌子的高度相差一厘米,她盖的被子是用褥子反折而成的。

算起来,朱晓晖和父亲居住在环保局家属楼的车库里有13个年头了,在不足20平米的小屋内,有一个阁楼,那本是朱晓晖的卧室,楼下是瘫痪的父亲和一张破旧的老式铁床。但为了照顾父亲方便,朱晓晖几乎没有在阁楼上休息过。

在朱晓晖家里,地面不是很平坦,屋内的设施也很简单,墙体常常渗水,桌上有序摆放的书本,成了这个简陋的家庭里最值钱的家当。老父亲躺在吱吱嘎嘎的老铁床上,不时传出深沉的喘息声和鼾声。

凌晨三点钟,生物钟叫醒了朱晓晖,她再也睡不着,她起身看看老父亲,为他换下脏衣裤,再听他说上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冬日的寒冷抵挡不了朱晓晖麻利的步伐,她娴熟地为父亲清洗着脏褥子。五点多钟,屋内已经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13年了,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一系列程序,习惯了每天三个小时的睡眠和早晨五点之前完成所有的家务。

回首2002年,朱晓晖的父亲突发弥漫性脑梗,瘫痪在床,这打破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卖掉房子后,她和父亲在这个车库里一住就是十几年。为了帮助父亲恢复,80斤的她背着160斤的父亲往返于纪念碑附近的沙场练习“摸爬滚打”。

在最初的半年里,她几乎没睡过囫囵觉,父亲的一个鼾声、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时刻牵动着她的心。导致她现在睡眠质量也很差,只要父亲有点动静,她就马上下床。正因为她的细心照料,在父亲患病的这么多年里,没有得过褥疮。2007年,轮椅替代了她的双肩,她陪父亲看黄河大桥、立交桥的落成,推着父亲去天长山水库,去边境附近的世贸假日酒店,去感受早晚集市的热闹。

父亲患病后,那简直就像个孩子,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对此,朱晓晖就躺在地上,让父亲模仿自己的样子,学着翻身。为锻炼父亲的思维,她还想出了让父亲练习挑豆子的招法。父亲每一个动作的恢复,都让她内心感动。在朱晓晖心里,她做的这些都是儿女应该做的。

“从前,父母都特别疼爱我,现在是我报答养育之恩的时候。”她总说:“不就一个爹妈,我还怕失去照顾他们的机会呢。”

为了激励父亲,每隔两三年,她还会“串通”邻居,善意地假冒政府的工作人员和父亲说一些鼓励的话:“老爷子,只要你活到110岁,奖励4万元钱。”“只有我们都不放弃,我才能一直坚持下去。”其实,这激励的不只是父亲,还有朱晓晖自己。

往事不堪回首,在父亲患病之初,她捡菜市场人们扔下不要的菜,穿邻居和友人甚至是垃圾箱里捡来的衣服,曾连续吃了4年的咸菜,而且每个除夕,她和父亲都没能吃过一顿饺子。

采访中,朱晓晖的父亲连续“哼哼”了两声。朱晓晖知道父亲尿了。“不行了,完犊子了……”老父亲含混地说。可她却调侃着父亲:“你得活到110呢。”朱晓晖嘴角有一丝笑容。

朱晓晖大部分的时间,就是照顾父亲和阅读。阅读是她的精神财富,而照顾父亲是她甜蜜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