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那些中国历史上最心狠手辣的皇后

2017-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邦能够稳稳坐住屁股下面的龙椅很多人都认为一半的功劳都在吕雉身上,但人们恐惧的是她强大的报复心理.高祖刘邦和吕雉可谓患难夫妻,但是戚夫人的出现成为吕后幸福生活的严重障碍.有一句话: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戚夫人美貌多姿色,能歌善舞,而且为刘邦生下一个儿子如意.如意聪慧可爱,刘邦疼爱小儿,有了废长立幼之念,令吕雉大为恐慌,幸亏有众大臣的拥戴,吕雉才保住了自己的位子.刘邦死后,吕雉专权,开始对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大肆报复,砍掉她的手足,挖去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还用药物把她变成哑吧,然后将她半死不活地

刘邦能够稳稳坐住屁股下面的龙椅很多人都认为一半的功劳都在吕雉身上,但人们恐惧的是她强大的报复心理。

高祖刘邦和吕雉可谓患难夫妻,但是戚夫人的出现成为吕后幸福生活的严重障碍。有一句话: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戚夫人美貌多姿色,能歌善舞,而且为刘邦生下一个儿子如意。如意聪慧可爱,刘邦疼爱小儿,有了废长立幼之念,令吕雉大为恐慌,幸亏有众大臣的拥戴,吕雉才保住了自己的位子。

刘邦死后,吕雉专权,开始对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大肆报复,砍掉她的手足,挖去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还用药物把她变成哑吧,然后将她半死不活地抛入地窖,称为“人彘”。以至于吕雉之子汉惠帝撞见之后,惊吓成病,卧床不起。

这种惨无人道的杀人手段,历史上不止出现一次,但是似乎吕后的手段前古未有。

吕雉掌握权利之后,政治手腕越来越强硬,作风老辣。为了斩草除根,她还将戚夫人之子如意骗入宫中。汉惠帝知道母亲居心叵测,有可能突施毒手。为了保护幼弟,皇帝吃住都同其在一起,寸步不离。但即便是有了兄长的贴身照顾,幼小的如意仍旧逃不出吕稚的魔掌。终于有一天,吕稚趁着惠帝出去狩猎之际,将幼小的如意鸩杀。

昭信其人,汉景帝之孙广川王刘去的姬妾而已。是否美貌不得而知,但因为生性最残忍毒辣,所以暂列其一。据史料记载,刘去最先宠爱王昭平、王地余二姬,答应将他们立为王后。可荒淫无度的他后来又喜欢上了另一名女子昭信。王昭平、王地余二姬嫉妒之余便私下合谋,想要加害昭信。

事情败露后,刘去便对昭平用刑逼供,鞭笞之下昭平不服,换以铁针刺之,昭平勉强招供;于是刘去召集诸位宠姬,令其以剑刺杀地余,令昭信刺杀昭平。又绞杀三名贴身奴婢,并将二人尸体掘出,烧为灰烬。

骊姬之毒全在“阴柔”二字,可谓杀人不见血。

春秋时期,晋献公出兵攻打骊戎(古代少数民族名。西戎的一支,姬姓。在今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灭了骊戎之君,将他的女儿骊姬作为俘虏带回国内。

骊姬的美丽,令献公想入非非,不顾占卜人的劝阻坚持将其纳未己有。之后骊姬生下一子,取名叫奚齐

因为有了儿子,骊姬开始为自己母子的未来权位未雨绸缪,蠢蠢欲动。

首先,她要为儿子扫清踏上国君之位的障碍,除掉最有才华的三个王子:申生、重耳、夷吾。

她唆使献公,让申生率军攻打戎狄,以便伺机抓住把柄,置太子申生于死地,但均未能得逞。接着又诬陷申生在祭祀的肉里下毒,想要害死献公,逼得申生百口莫辩,含恨自杀。申生死后,骊姬又诬陷夷吾是同谋,吓得二公子重耳逃往蒲城,夷吾逃往屈城,加强防备,严阵以待。

献公听说两位公子不辞而别,大发雷霆,更加认定两位公子与太子有谋害骊姬之意,命令发兵攻打蒲城。蒲人之宦者勃鞮得令,敦促重耳快快自杀谢罪。重耳跳墙逃走,宦者追上挥刀斩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跑到了翟。献公还派人讨伐屈城,但是没能攻下。

献公死了之后,大夫里克、邳郑发动三公子的党羽作乱,先后杀掉奚齐和卓子,夷吾回国即了君位。骊姬掀起的这场轩然大波,才宣告平息。

赵飞燕之美貌,可谓天下第一,无与伦比,当年能做掌上舞的轻盈女子,虽然是艳丽如花,但内心的狠毒无情也毫不逊色。

赵飞燕被汉成帝召入宫后,很快与妹妹赵合德合力搞垮了皇后许氏,自己取而代之。赵飞燕舞技超群,有出身于烟花巷之说。由于曾为歌妓,所以无生育能力。妹妹同样不能生育,花无百日红,倘若不能生育自己的儿子来稳固地位,那这对她们来说的确太危险了。

由此两人开始时刻注意被皇帝宠幸的宫妃。一些怀孕的宫嫔由此遭到厄运。一位叫曹的宫女,“进御”之后生了一男孩,这本是年逾四十而无子的成帝的一大喜事,然而赵氏姐妹闻讯后,胁迫皇帝下令处死曹宫母子,制造了耸人听闻的惨案。一年以后,同样的悲剧又发生在生下皇子的许美人身上。

据说,成帝对于两人的狠毒行径并非不知,但沉迷于温柔乡中的他难以自拔,以至于亲眼看着自己的骨肉被赵飞燕闷死,只有流泪哀叹而已。

历史记载:“掖廷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坠者无数。”昏了头的皇帝倾心拜倒在赵氏姐妹的石榴裙下,冒着断绝汉朝皇嗣的危险任其杀害自己的骨肉,赵飞燕可谓魅力独绝了!

恐怕最可恶的女人非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莫属,此人不但狠毒悍嫉,而且丑陋淫荡,无一可取之处。 身为皇后的她连生四女,没有子嗣,宫中被皇帝临幸之女自然都要面临悲惨境地。

她表现的比赵飞燕姐妹更凶残,在得知一官妾怀孕之后,竟然悍然闯入其居所,用卫士所执的大戟,对该女子当胸就是一戟,使其腹破流血而死。

晋武帝畏其如虎,自矜“朕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是最尊崇“礼法”的。但是面对贾南风的横行暴施,只有徒叹奈何。

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其实是可以高枕无忧,用不着大开杀戒的,因为她为隋文帝生下五子,而且五位皇子都长大成人,羽翼已丰,不必为失宠而担忧。但是女人的防御性心理状态还是让她下了毒手,担当了毒妇的恶名。

隋文帝曾经迷恋上仁寿宫的一位宫女。该宫女被称为尉迟氏,自然是年轻漂亮,可谓一朵明艳的解语花。我觉得隋文帝与皇后独孤氏婚姻多年,一直未有其他女子前来夺宠,可见二人情比金坚,就连皇帝也时常对夫妻二二人的深厚感情自我夸赞。尉迟氏能够吸引隋文帝,肯定是魅力非常了!

皇后得知以后大怒,马上派人杀死了尉迟氏,气得隋文帝骑马在京城外的山野中狂奔了大半天,直到天黑才沮丧地回宫。

独孤皇后敢如此凶悍的与丈夫对抗,不过是因为文帝夺取天下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可谓理直气壮。

我相信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女人能够和武则天相比,她才华横溢,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光芒独特锋利,是令许多雄视天下的将相都黯然失色的璀璨的明星。

她的狠毒是迫于政治目的,当然我所列举的这些女人大都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但是武则天是真正有政治才干的一个。她的“狠毒”也表现在很多方面,弑子杀孙她都做到了,这在宫廷斗争当中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这里只说她垂帘听政之前的小小序曲罢了。

对于一个曾经被先皇唐太宗李世民御幸过的女子,还能够再被新皇帝李治接入宫中,并非是因为她魅力非常受到了皇帝的厚爱,而是因为当时宫中后妃争宠的形势造成的。

史上的王皇后虽然貌美,但是形体削瘦苗条,这在以丰腴为美的唐代并不占什么优势,而妩媚多才情的萧淑妃仗着皇帝的宠爱早已不把她放在眼里。面对日趋严峻的形势,皇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寄居寺庙的武则天的身上,亲自将她接入宫中,作为自己对付萧淑妃的利刃。

南宋光宗的李皇后同样心狠手辣,为了制止丈夫的花心也是别出心裁,百般恐吓。

一日,光宗洗手时,看到侍奉其浣洗宫女的手特别白皙,十分喜爱,禁不住伸手触摸,啧啧称赞。几天以后,李皇后就派人给光宗送去一个食盒,说是闻听君王喜爱此物,妾特意取下,以奉君上。光宗听了十分欣喜,打开食盒,赫然发现里面盛的竟是那位宫女被砍下来的双手!震惊之余,几乎晕厥。

万贞儿即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包公戏之中狸猫换太子案的原型。

万氏是山东青州诸城人氏,幼年即被选入宫,充当孙太后(英宗母,宪宗朱见深的祖母)的宫女。长大以后,成为一名司衣女,侍奉当时还是太子的朱见深,耳鬓厮磨,渐渐产生私情。

天顺八年(公元一四六四年),英宗驾崩,太子继位,是为宪宗,时年十八岁,而此时的万贞儿已经三十五岁。虽然年龄差距甚大,但是两人感情甚笃。

万贞儿长得丰满艳丽,据说“秀慧如赵合德,肥美似杨贵妃”。而且为人机警,“每(皇)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皇)上每顾之,辄为色飞”,很受宠爱。

但是自从皇帝登基以后,两宫太后又为皇帝选纳了几名女子,分别是皇后吴氏,妃子王氏、柏氏,个个年轻貌美,令万贞儿深感嫉妒和仇视。

皇后吴氏,面对万贞儿的目中无人,也想整治一番。一次,万贞儿晋见的时候,傲慢无礼,进退无序,受到皇后训斥,万氏毫不示弱,出言顶撞,皇后大怒,夺过太监手中的棍子对其杖责数下。万氏委屈之余,在皇帝面前借机诉苦撒娇,皇帝一怒之下把吴氏废掉,另立王氏为后。

成化二年(公元一四六六年),万氏生下一子,被封为贵妃。但是孩子不久便夭折,以后也没有生育。

万氏面对宫中的年轻女子常常自危,对其他女子的受宠嫉妒到了疯狂的地步,一发现哪个妃嫔怀孕,就派人以治病为名,使其堕胎。而每当此时,皇帝不但不敢追究,反而对她低声下气,好言相对。

一日,皇帝宠幸了一名姓纪的女子,纪氏由此受孕。万氏命一名宫女前去察看,因为那名宫女很有良心,回报说不过是身体抱病而已,替纪氏隐瞒了过去。

后来,纪氏分娩下一男婴,央求守门太监张敏将其溺死,太监不忍,便私下将婴儿藏入密室抚育,而且废后吴氏也常去探望照顾。

此时皇帝只有一子祐极,年近两岁,刚被立为太子,即被万氏毒杀。面对丧子之痛,皇帝深感苦恼。

一日,皇帝对着镜子哀叹自己年岁已老,却仍旧没有子嗣,太监张敏借机进言,道出实情。皇帝大喜,将纪氏和孩子接入宫中。之后,宫中不但传出妃子怀孕的消息,令万氏痛苦非常。由此,迁怒于纪氏,将其害死。太监张敏深恐莅祸,在跪拜太子祈祷之后,也吞金自杀。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万氏因为一宫女出言讥讽,大怒,用掸子连打宫女数下,气咽痰涌而昏厥,继而身亡,死时五十八岁。皇帝听说万氏已死,良久不语,半天才说了一句:“万长侍走了,我也将不久于人世了!’果然,不久,他也随之死去。

万氏由一名普通的宫女到专宠后宫的皇贵妃,而且,她与皇帝之间的年龄相差十七岁,这样的例子,在明朝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