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观察'' 【李光斗观察】谁扒掉了皇权的底裤?科举作弊那点事儿

2017-1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高考最大的新闻是开考第一天南都记者卧底江西考场冒充"枪手",从而挖出跨省替考组织黑幕.当今高考替考这一作弊形式因江西考场记者卧底做"枪手

今年高考最大的新闻是开考第一天南都记者卧底江西考场冒充“枪手”,从而挖出跨省替考组织黑幕。当今高考替考这一作弊形式因江西考场记者卧底做“枪手”这一戏剧性的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其实替考这档子事儿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于斯为盛。

科举——皇权的底裤

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幸事,其中金榜题名时便是其一,金榜题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人生捷径。

科举制也因其关乎国运邦本而备受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重视,有资料显示一千三百多年来共计产生状元592人。平均两年才出一个,遇到战乱可能还会被迫停止,可见古代科举之严格。作为古代帝王笼络天下才俊的最主要手段,唐太宗李世民曾写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众多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权力中枢的机会,为统治阶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也为皇权的分享提供了制度保障,专制与分权的有机结合保障了帝王对庞大国家机器的统治。

挑战科举制便是挑战皇权,也就触碰了统治者的底线,一旦事发必定重罪。轻则发配边疆,重则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甚至残忍的将舞弊者判处非常残忍的腰斩之刑。但即便如此仍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再触碰皇帝的权威,要把皇权的底裤扯下来。

最牛替考“枪手”,一替八的温八叉

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才华横溢。然而这位才高八斗的名士却把“替考枪手”(古人也称作假手)这一事业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常常用于比喻人生,然而对于唐代著名诗人“温八叉”温庭筠来说,用在他的替考事业中则再恰当不过。

从40岁考到55岁,十五年的光辉岁月也蹉跎诗人的雄心,因为同上层社会的矛盾,温庭筠不停的尝试不停的失败,到最后甚至把替考当成证明自己的能力的试验场。最牛掰的一次温庭筠竟然在一次科考中帮助了八人替考,能完成这一壮举显然能力非凡。

史书记载,因为温庭筠屡次在科考中暗中帮助他人,因此在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的时候监考官,沈洵特别“关照”了一下温庭筠,不仅将他安排在前排位置应试,更是严加看管,然而即便如此,温庭筠仍然施展超凡的替考能力,为八个考生替考,最牛替考枪手由此诞生。最终温庭筠再一次落榜,还被人诟病品行败坏,此时已经五十五岁的温庭筠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与此事有关的相关人员也比较惨,御史台被弹劾,其他人员或贬官或罚俸禄。

泄题与押宝真题这档子事儿

科举考试出现的同时,替考“枪手”这个行当就诞生了,而且古人在考试作弊这一领域可谓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押宝作文题并不是现代人的创造。不同于温庭筠的单打独斗,清朝甚至出现了市场化运作。在科举考试之前书商们会联合起来编撰猜题性质的押宝文章“作文选”,很多考生购买并把其中的内容熟读,这样万一压中则有机会飞黄腾达,押不中则只能自己认命。

清乾隆时期的吴光槐,就因为记忆力太好,把范文当做应试文章,乡试时抄袭了一个举人的考卷,虽然后来两场考试自己撰写,但最后被人揭发,丢掉了本应属于他的举人之名。

除了押宝真题意外,官员私自泄题也是常常被古人利用的作弊手法,古人为了保证试题不被泄露,常常会设置贡院,将出题人锁在贡院之中。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监守自盗、为了获取不义之财总有人敢将科考试题外泄,最著名的应属明代的一次泄题事件,因为这一次牵涉到了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了。

风流才子的美誉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然而这一次却栽在大意上。明代弘治年间,唐伯虎已经在乡试中获得了第一名,他的一个好友徐经(穷游族鼻祖徐霞客的高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诗书,虽不及唐伯虎,但在众人眼中也算得上一代才子,当然家境也相对殷实,关系网和人脉也比较广。

会试前竟然勾结当时的副主考官程敏政,买到了考题,并趁唐伯虎酒醉让其按照考题撰写文章以便考试时使用。

后来东窗事发,唐伯虎和徐经都被剥夺了举人的名分。后来徐霞客成为穷游一族鼻祖,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此事也有诸多渊源。同样受祖上影响的还有下面这位大文豪,鲁迅先生。

行贿考官——从鲁迅他爷爷说起

提及鲁迅我们在课本上都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闰土的故事》等等,这中间很多是有关回忆的。少年的鲁迅境界富庶,是个少年公子哥,然而后来家道败落,去药店抓药、被迫搬家等情节多有描述,然而败落的原因写的不是特别清楚,其实这同其祖父的一场科举舞弊案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古代考试分朱卷和墨卷,墨卷是考生的原卷是被糊住姓名的,而朱卷则是考官誊抄下来的,因此反作弊都要事先约好暗号。清朝末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年间的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当时任江西金溪县知事,可谓周姓家族中的大官。

光绪十九年的时候,当他得知浙江乡试的副考官是他的同年进士,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同班同学,这交情还说得过去。于是变动了为儿子走后门的念头,然而他派去的长工却是一个死脑筋,走后门这种事情哪有大张旗鼓的,这家伙在将详细记载周家参考子弟姓名暗号的信送到副考官手中时,吵闹着索要收到钱的回执,这一做法估计是周家的传统,但用在这个见不得天日的行贿上可谓是自找没趣。

事情败露,周家子弟全部取消了考试资格,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后来靠行贿才保住命。但至此周家也就逐渐衰败了。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鲁迅的性格与后来有机会接触新思想,最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

同样因科举而具有传奇色彩的还有中国近代史上的张謇,他的科考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后来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十分欣赏张謇,有意将他内定为状元,谁知造化弄人,与张謇一起拜见过翁同龢的朋友刘可毅偷偷记下张謇和翁同龢的谈话内容并将之写在考卷之中,让翁同龢误认为是张謇,就这样张謇落榜了,而刘可毅成为进士。后来张謇凭借自己的能力才成了末代状元。

科举腐败是制度腐败的延伸。愿天下考试皆公平,一直是国人的千秋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