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时有微凉不是风 俞吾金:时有微凉不是风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作为复旦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联合培养的哲学博士.作为从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青年学者.作为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的教练兼领队.作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哲学系主任.作为哲学界首位长江特聘教授,俞吾金的名字仿佛拥有传奇的色彩.更何况,长期来,俞吾金领衔的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分别作为全国重点学科和985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始终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上,俞吾金还承担了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人力资源部博士后管委会成员.上海市政府咨询委员.复

作为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作为复旦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联合培养的哲学博士、作为从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青年学者、作为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的教练兼领队、作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哲学系主任、作为哲学界首位长江特聘教授,俞吾金的名字仿佛拥有传奇的色彩。

更何况,长期来,俞吾金领衔的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分别作为全国重点学科和985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始终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上,俞吾金还承担了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人力资源部博士后管委会成员、上海市政府咨询委员、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等工作,更增添了他身上的传奇色彩。


然而,当他面对着拥挤的听众,在复旦最著名的3108教室做演讲时,当他站在走廊上解答学生们提出的种种疑问时,当他沿着相辉堂前草坪四周的小路散步时,人们会发现,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一个慈爱的长者,既和蔼可亲,又平易近人,在交谈中不断折射出哲学的灵感和智慧。

作为全国教学名师,已有29年教龄的俞吾金在教书育人中始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他既是学生们思想上的领路人,又是他们生活中的朋友,品德上的楷模。

“没有愚蠢的问题”
高校的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而在高校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本科生的教学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上。俞吾金深知这一点,不管自己承担着多么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社会工作,从2006年起,他坚持每个学期为本科生开课:一门是《哲学导论》,另一门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

学生们都知道,选俞吾金的课并不是很容易的:如果不限制人数,教务处只好安排他到复旦最大的教室5301(能容纳400人)去上课;如果限制人数,教室比较小,学生们会提前去占座位,而晚到的学生只能站在后面或坐在地上听。

每逢这样的情况,出于对学生们的体恤,俞吾金总会马上与教务处联系,换成大教室。在他的课上,换教室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因为慕名前来听他课的学生实在太多了。


每次上课,在课间和课后都会有不少学生围着他提出各种问题,尤其是学理工或学医的本科生,初次接触哲学,基础比较差,问题特别多。俞吾金在课堂上经常说:No stupid question(没有愚蠢的问题),鼓励大家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他还把自己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写在黑板上,欢迎大家与他展开讨论。

同时,他还开设了微博和博客,其中包括哲思星空、新近力作、学术论文、问题与思考、现实关怀、你评我论、俞门档案、视听资料及相关著作下载等栏目。

访问量已达百余万次,文章点击率更是高达几百万次,留言和评论则近万条。这些交流空间的拓展使学生们以更放松的心态与俞吾金开展讨论。


俞吾金认为,要使学生在知识上打下扎实的基础,学会真的本领,决不能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应该采取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应该培养学生尽早确立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能力。2010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华沁欣叙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次,俞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张三是李四的粉丝”,然后问我们:这句话对不对?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同学看出这句话有什么问题。俞老师解释道:在英语中有个单词fan,解释“迷”,它的复数是 fans,而汉语中的“粉丝”正是fans的谐音,而张三在人称上却是单数。

因此,不能说“张三是李四的粉丝”,而应该说:“张三是李四的‘粉’(fan)”,或者“张三是李四的粉丝之一(one of fans)”。

在细致地分析了这个案例后,俞老师从哲学上发挥道: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熟知非真知。也就是说,你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你真正知道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哲学思维应该从我们想当然的,即从不怀疑的东西开始。

这堂课在我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在生活上、专业上学会批判性地进行思考。
俞吾金不仅在课堂上经常向同学们发问,促使他们进行思索,而且也在课间的对话和交流中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2008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鲁颖回忆起下面的往事。有一次,在课间休息时,我们几个学生围着俞老师,俞老师问大家:假定一个女孩特别喜爱黑颜色的服装,她对别人说:“黑颜色的衣服不容易脏”,请你们想一下,她的话对吗?我们开始琢磨那个女孩子的话,但想不出这句话究竟有什么错误。

俞老师解释道:这句话之所以是错误的,因为黑颜色的衣服与其他颜色的衣服一样,也容易脏,关键在于,黑颜色的衣服即使脏了,人们不容易觉察出来。

所以,不应该说“黑颜色的衣服不容易脏”,而应该说“黑颜色的衣服即使脏了,人们也不容易觉察出来。”从这个案例出发,俞老师开始讲哲学道理,强调应该把“我们对对象的感觉”与“被我们感觉的对象”严格地区分开来。如此形象化的讲解不但使我们弄懂了哲学理论,也领略了哲学思维之精细。

作为教师,俞吾金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他上课从来不迟到。有一次,他从凉城新村骑车去学校上课。谁知自行车的一个轮胎在半路上爆了。他一看手表,来不及修车了,竟然推着自行车,跑步去学校。当他气喘吁吁地跨进教室时,上课铃还没有响。

俞吾金常常对别人说:如果100个学生来听我的课,我迟到一分钟,就等于浪费大家100分钟的宝贵时间。俞吾金的高度责任心还表现在他不断地把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新的想法融入到自己的讲稿中去,每次上课前他都会认真地备课,把新的心得体会写在讲稿的页边上,做到常讲常新。

每个学期结束时,俞吾金都亲自批阅考卷,不让助教代替自己批卷,在登记成绩时也反复核对,不出错漏。成绩公布后,如果有的同学来信申诉,他会耐心地核对考卷,给申诉的同学一个满意的答复。


总之,同学们普遍认为:俞老师的课视野开阔,内容饱满,语言生动,条理清晰,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他总能用简单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让高深的哲理融于生活,充分彰显出哲学教学的魅力。

一位已在哈佛大学化学系就读的研究生写信给俞吾金,说起哈佛大学很重哲学氛围,而她之所以能够很快地融入进去,完全得益于在复旦听了俞老师上的康德课,而她现在身边还带着《纯粹理性批判》;另一位在东京大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回上海时,专程再到复旦听俞吾金的《哲学导论》课,希望重新感受哲学的魅力。

“第一动机是追求真理”
      俞吾金于1990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93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多年来,他已指导并培养了40多名博士和硕士。俞吾金坚持每个学期为研究生开设外国哲学方面的课程,在生活中,他是谦谦君子,温和而儒雅,在讲台上他却充满激情与感召力。

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又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听他的课仿佛置身于人类思想智慧的云雾之中。他思维敏捷,旁征博引,总是让研究生们应接不暇。不少外系、外校的研究生们都喜欢参加俞吾金开设的讨论班和专题讲座。


当然,俞吾金深知,前来考研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地方性的,甚至不知名的院校,他们的动机很复杂:有的希望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身份,也有的希望今后能够留在上海工作;有的为了陪伴自己的恋人考到复旦来了,也有的希望把复旦作为跳板,今后到国外去寻求发展。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动机,俞吾金给研究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可以称作“第一动机”课。他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考到复旦来出于各种不同的动机,这些动机并没有错,但我要求你们,在读研期间,在做学术研究时,你们的第一动机应该是追求真理。

”在俞吾金看来,学术的尊严就在献身于真理,在现实社会中,尽管前来考研的学生会有各种动机,但只要把“追求真理”置于第一动机的位置上,就能确保他们在读研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不陷于浮躁。


俞吾金给研究生们上的第二堂课是“学术规范”课。作为复旦大学首届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他经常告诫他们:就像踢足球必须遵守踢足球的规则一样,做学术研究也必须遵守做学术研究的规范。

一方面,要尊重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决不允许犯抄袭、剽窃这类低级错误;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当然,创新决不是天马行空,必须言之有据。

俞吾金坦承,他晋升为正教授后,给自己下了一个“绝对命令”:每当你提起笔来想写什么时,都必须先问问自己,你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了前人和同时代人没有提供过的新东西了吗?如果没有,那就把笔放下来,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甚至是文字垃圾。


俞吾金给研究生们上的第三堂课是“阅读经典”课。针对每个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上的差异,俞吾金会因材施教,开出不同的书单。

有的研究生原来是学其他专业的,甚至是学理工的,俞吾金会让他们去旁听哲学学院的本科生课程并补上相关的经典课;有的研究生偏向于欧洲大陆哲学家,思想极不清晰,俞吾金会让他们去补读英美分析哲学家们的经典;有的研究生忽视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俞吾金会引导他们去读一些科学哲学方面的重要经典。

使研究生们惊奇的是,俞吾金对许多经典的版本、内容都了如指掌,信手拈来,娓娓而谈,如数家珍。他的惊人的记忆力以及读书的广博都使研究生们折服。

据说,俞吾金在考进复旦前曾在上海电力建设公司工作。有一次,他的手工伤了,休息四个月,他竟然在老上海图书馆里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浏览了一遍。进入复旦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以至于在图书馆的书卡上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借阅记录,《复旦人》记者为此而采访了他。

有个研究生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俞老师在我心中永远是一个神话。”
有人说,复旦导师带研究生的方式是“放鸽子式的”。

俞吾金表示,这并不是不靠谱的做法,事实上,这种指导方式表明了导师对研究生本人意愿的尊重。俞吾金坦承,他从不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纳入自己的研究课题,他总是尊重研究生自己的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在确定学位论文的主题时,他总是先倾听研究生们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只有当有的研究生确定不了自己的主题时,俞吾金才会给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研究生们都庆幸自己遇到了像俞吾金这样宽严相济的好导师。

当他们带着某些问题向他请教时,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电话中的交谈,他都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研究生们开题以后,俞吾金总是要求他们写出论文提纲,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他审阅。

俞吾金对提纲的审阅是十分严格的,有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提纲被他先后修改了8次,她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的博士论文不但顺利地通过了答辩,而且已经出版。当研究生们完成论文初稿,发给俞吾金审阅时,他也十分认真。

有位已毕业的硕士生回忆道:自己毕业时,俞老师特别忙,国际会议不断,在飞机上帮她修改稿子。面对40多页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她体会到俞老师作为学者的严谨和作为导师对学生的真切关怀。而这样的关怀和爱护,俞吾金的每位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


   俞吾金不仅关心研究生们的思想和学术,也关心他们的生活。他和每个研究生单独谈话时总是关切地询问:家里怎么样?父母身体都好吗?学生食堂的伙食还习惯吗?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吗?等等,如果发现学生有困难,就会及时进行帮助。

每个学期结束时,他总会请学生们一起聚聚。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俞吾金既是导师,又是慈父。对此,华东师大哲学系副教授钟锦感受最深。他和他的妻子李欣(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先后成为俞吾金的博士生;完成学业后,俞吾金又介绍他们先后到复旦中文系做博士后;博士后出站,俞吾金又先后介绍他们到同济、华东师大去工作。

钟锦经常说:“俞老师的关怀是慈父般的,师恩难忘,今后我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在复旦研究生会发起的两次评选活动中,俞吾金都当选为“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十大教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