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的婚姻 【张贤亮习惯死亡】读张贤亮的长篇小说《习惯死亡》

2018-0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我偶尔在网上看到了一则陕西作家高建群的视频,大约是在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记者对他的一次采访.他在对莫言作品的称道之余,还提到

最近我偶尔在网上看到了一则陕西作家高建群的视频,大约是在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记者对他的一次采访。他在对莫言作品的称道之余,还提到一位外国作家在谈到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其实还有三位还可以获此奖,其中点到了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张贤亮的长篇小说《习惯死亡》以及天津一位作家的名字,后者我现在记不清楚了。

最想说说的是张贤亮的长篇小说《习惯死亡》,1990年夏天,我去往西北青海,途径西安,在一家旧书店看到了一本过期杂志《文学四季》,是作家出版社的从维熙主编,已出到总第四期,这一本是1989年第二期,原定价是四元。

我看到这本杂志上面,除了有张贤亮的长篇小说《习惯死亡》外,还有贵州作家李宽定的长篇小说《浪漫女神》。有趣的是在中国的作家中,张贤亮和李宽定都是最早兼具经商的人。张贤亮在宁夏建起了一个很有名气的镇北堡影视城,而李宽定也是早年跨行创建贵阳海天园,二人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当时我掏二元钱买下了这本杂志。归家后我阅读了李宽定的《浪漫女神》感觉不错,可是在看张贤亮的长篇小说《习惯死亡》时,觉得很不错,后来我几次把此书作为待读书籍放在了自己的床头。

是不是好的书不急于过早的读完?再后因种种原因一推再推始终没有读完。近日看到高建群先生在访谈中称赞有加,我再次从书柜中找出这本书,利用了两个下午和晚上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

首先,《习惯死亡》的写法比较新颖,创新意识较强,文中更多的是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微妙思想,全篇以灵动的笔法、诗意的描摹方式再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心理忧伤,作者以全新的艺术视觉走进读者的灵魂深处,甚至用调侃的语句、讽喻的叙写,让读者体悟出一种刺穿人心的道德力量。看完之后有震撼人的艺术魅力,随着作者回忆的脚步,走入那个使人无法言喻痛彻骨髓的岁月。

《习惯死亡》应该是一部小众的伟大作品;《习惯死亡》在若干年代后,会引起人们特别是那些评论家们的重视。这部小说是作者继《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续篇,“我”,即章永璘,在去往国外之时,因为受到过去那种非人道的遭际,就放浪形骸,走进情色,可惜这一切都很难弥合其灵魂的碎片。

在一番顿悟之后,抚今追昔怀想未来,终使他走出那种人生的宿命。小说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通过主人公“我”——章永璘与几位女性之间的纠葛,演绎出了一场旷世的恩爱情仇。

同时,也让我深深懂得,好的小说不是一般的定语可以概括的,它深层的思想一直埋伏在悲悯的灵魂深处,给人以欲哭无泪的悲怆和思绪,由此可以说,张贤亮的《习惯死亡》是一部能让人去多读几遍的作品,无论十年二十年丝毫不会过时的小说,她那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会逼视我们默默深思和坚强面对未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