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王蓉蓉 评戏丨好角儿配好戏 浅评杜鹏王蓉蓉版京剧《苏武牧羊》

2018-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不久前我曾在烟台大剧院欣赏过两位老师的两出大戏<西厢记>和<赵氏孤儿>.今日,又在电视上相遇,不得不感叹缘分的奇妙.       大幕拉开,[二黄三

      不久前我曾在烟台大剧院欣赏过两位老师的两出大戏《西厢记》和《赵氏孤儿》。今日,又在电视上相遇,不得不感叹缘分的奇妙。

       大幕拉开,【二黄三眼】的过门响起,是那段熟悉的“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我正陶醉于胡琴声中,甫一抬眼,正好与电视机里的杜鹏老师四目相对,那身形做表,分明就是张学津先生……

       是的,杜鹏老师的做表,很“张学津”。内白一句:“天呐!”头字“天”犹如长叹,尾字“呐”犹感无助,马派的念白,干净利落,棱角分明,闻之心惊。随后,锣鼓止,胡琴起,【二黄三眼】的过门,凌冽、干脆,声声催发,犹如北海荒漠之上的风雪。

踏着过门,杜鹏老师从上场门而出,且看他步履蹒跚,手中的符节不可谓“持”,近乎谓“拄”,正好与壮年时出使番邦的“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位饱经风霜苦寒之人的形象,随即就立在舞台上了,非常的真实可信。

京剧演出一贯很重视上下场,因为人物基调的奠定,往往就是在上场的这几秒之内。这是十分考验演员功力的地方。杜鹏老师的这一出场,完全师承了张学津先生,将苏武在北海的一袭风霜携带于舞台之上,令观众不由身临其境。

       这就是一位优秀演员的本事。

       而相较于杜鹏老师的“苏武”,我更加喜欢王蓉蓉老师所塑造的“胡阿云”这一角色。原因无他,只因她是“女儿家”。《苏武牧羊》这出戏,近乎是一场男人戏,出将入相间充斥着两国交战、勾心斗角,看着令人心惊、心累。幸亏有胡阿云这一人物来做调剂,才使得这出戏不会太苦,太悲情。

        胡阿云的行当设置应属“花杉”,是铁镜公主一类的人物,也是王瑶卿先生最为擅长的。因此,他将这一人物编写得异常出彩:出场时“不为王者妃,甘做苏武妻”不畏权贵的气节,堪与苏武相比;之后与苏武坐在石凳上的一番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智;最后为了丈夫与爱子拔剑自刎,一腔肝胆,令人肃然起敬。

饰演这一类的的女子,对演员的唱念做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具备一副好嗓子。这一点,是王蓉蓉老师的强项。作为张派大青衣的她,拥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音。宽、亮、气息足、共鸣响,低音托得住,高音打得远,属于她在台上唱,观众听着无须担心的好演员。

可能是自己对【西皮慢板】的偏爱吧,我特别喜欢她在《苏武牧羊》里“守妇道受尽了劳苦辛勤”的一段唱。彼时的胡阿云,已为人妇,褪去了公主的华丽宫装,换上了布衣荆钗,朴素、自然,形容举止间透着母性的光辉。

这一段唱,不急不缓,每一句大腔都交代的清楚、充足,每一句小腔也拐得自然流畅,特别是在具有张派特色“疙瘩腔”的处理上,气口、气息、音准,都控制得非常到位,让人听得心里很熨帖。

         能令观众听到心悦诚服,也是好角儿的能耐。

        其次,应具备一口好念白。“四两唱,千斤白”,念白在京剧演出中的地位,行内人都知道。古往今来,没有一位演员胆敢轻视了念白。王蓉蓉老师的京白,其一在于沉稳,一句是一句,不急不躁,咬字紧而实,将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送到观众的耳朵里,令观众听清楚,听明白;其二在于俏丽,每一个字与音,都立在那里,听来非常受落;其三,也是我最为喜欢得一点,就是非常得生活化,口语化,听着不假、不累,这是十分难得的。

       说到这里,则不能不说杜鹏与王蓉蓉两位老师的合作。作为观众,于我自己来说,就很喜欢看“夫妻档”的戏,因为唱念做表间的那种天然的默契感,是同辈演员演不出来的,尤其是在演《坐宫》、《武家坡》这一类戏的时候。“夫妻档”搭配上的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

      在《苏武牧羊》这出戏里,我就特别爱看杜鹏与王蓉蓉两位老师的对手戏,无论是在石凳上的“对峙”,还是在戏后半段的“家常对话”,看起来都是一如生活中般的自然。苏武越是表现得一本正经,胡阿云就越是“逗”得厉害,但这期间的分寸与尺度,掌握得又是极好。

这就使得苏武这一人物形象,有了一点儿人情味,接了一丝地气。曾在微博上看到杜鹏老师写过一段他自己对马派艺术的理解:“马派身段动作讲究自然、洒脱、潇洒,既要有京剧程式的规范基础,又要利用程式刻画人物性格的自然身段,身段越是自然越能看到一个京剧演员的基本功底。

”程式只是京剧艺术的基础,自然才是对人物形象进一步的诠释,杜鹏老师悟到了,也做到了。